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探索

时间:2020-09-17 09:25:16 核心竞争力 我要投稿

2016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探索

  当前,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选择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导模式,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形成与计划经济迥然不同的就业机制。因此,需要让用人单位、学校共同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培养错位问题。

2016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探索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项综合能力,关于其定义有多种解释。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外学者Howard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Fuguate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内学者赵志川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二、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传统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错位现象

  1.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至2008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1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2009达到了619万。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上的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白领,从白领走向高级蓝领,继而步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抱着精英情结,抱着昨天的就业观来面对今天的就业,于是产生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

  2.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高等教育要瞄准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的规律,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然而,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为工业化服务的,高学历毕业生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关起门来办大学。第一,大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的改变,以前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招来学生后给学生一个慢慢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中慢慢提高就业能力,而现在的就业渠道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希望招来的学生拿来就能用,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就业能力;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无论是研究型院校还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第三,高校办学的市场前瞻性不够,专业设置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应用性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错位

  时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据相关部门调查,从平均数来看,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锻炼”、“校友经验传授”、“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服务”等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上,所得到的帮助更大,这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相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可以让毕业生能够更快地把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快速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而传统培养体系的设计大多缺少“职业见习”,或者仅有的一些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导致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践经验。

  4.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错位

  近年来虽然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1)时间上缺乏连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内容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2)就业指导各自为政,高校、市场、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3)就业指导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力不大,就业指导部门搜集到的市场对专业的要求信息难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得到体现。(4)就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5)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岗位的人才,而大学毕业生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的尴尬处境。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获得工作的能力,是基于满足用人单位用人的聘用条件,单位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第二,在职场能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不断提升的职业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自我认识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培养体系,是从学生踏入校门就开始的。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自己的不足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

  2.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校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3.有利于用人单位方便、快捷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单位——高校——学生”三维一体的培养体系,这种培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用人单位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就业能力,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学生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

  4.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和企业应联动共同培养大学生,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毕业之前,邀请企业介入其培养,从能力素质要求的提出到培养过程,最后到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企业都参与。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提升能力素质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了盲目性。

  三、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基于胜任力理论建立的,胜任力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在1973年的《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用智力测验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因此他提出以胜任力作为评价的依据。1970年代初期,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波士顿创立MCBER公司,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的专业组织提供胜任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服务。在国际上,特别是先进企业中得到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

  胜任力(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胜任力特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胜任力包括知识和技能。它是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及工作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别人看得见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可以根据观察个人的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胜任工作和产生绩效的根本保证。隐形胜任力,也叫做鉴别性胜任力。它是区别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的关键所在。它是个人的态度、自我形象、品质、价值观、个性等。这些个人的潜在素质深藏于心,不易被人发现与比较,但同时又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内在原因,也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因此根据胜任力理论得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包括隐性的就业能力和显性的就业能力两个部分。隐性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成就欲、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这些会决定和影响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这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的职业化素质;显性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身体条件等,会影响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容易发现和认可的职业化能力。

  (二)基于系统工程的理论依据

  系统工程理论是为了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即整体、综合、科学、动态和最优化的原理。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学校,还应包括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如果把大学生培养看作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大学生就是生产线上的原材料,学校则是生产车间,用人单位应是此商品的使用者。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提供一整套从能力素质模型、测评、培养,最后综合评价的体系。

【2016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探索】相关文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10-09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07-05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10-29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1-04

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10-12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10-09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10-12

2016大学生创业团队精神的培养09-19

专业硕士:提升就业竞争力首选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