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城市住宅去规划设计
随着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城市传统的、具有强烈礼制特征的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作用。从许多沿海城市的原有的空间结构上面来讲,这些城市经过长期的发簪,逐步形成了以下三个部分:
1、 城市的老城区,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原有的城市核心地区,居住、商业和服务是其功能活动的主体;
2、 城市的商埠区和历史上的租界区,由于近代殖民主义入侵后对一些口岸开发城市的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传统的商业、娱乐、高级居住等功能基本集中在这些区域;
3、 城市边缘形成的生活、工业混合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功能混杂,缺乏统一的规划,环境较差,从而成为近年来各城市进行旧城改造以及功能置换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也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态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更多的受控与计划,而不是城市规划。城市土地通过行政划拨而无偿使用,土地使用的合理性依赖于政府批准使用土地是坐掌握的原则,并按照企业、单位、机关、部队、学校的实际需要与发展情况确定其使用土地的面积。政府的投资计划成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和支配力,而城市规划仅仅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中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时代,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是宏观经济增长和城市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初步建立,城市空间结构转变的市场调控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这也促进了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普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各种资源的空间流动除了受到市场的影响之外,政府对其控制的能力依然很强。
传统城市扩张与居住空间结构理论
纵观西方国家早期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学说:
田园城市――理论是:城市环境的恶化是有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城市无限扩张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霍华德提出德“城乡磁体”的概念,倡导把高效活跃的城市生活和清新如画的乡村风光结合起来。
集中主义――勒.柯布西埃在193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一文中指出: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内的集聚效应,通过建设摩天大楼节省建筑占地面积,以换取大片绿化用地,甚至以服务功能齐全的单体建筑作为基本的城市居住社区单元。
有机疏散――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提出的更为理性和折衷的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城市更需要创造一个即符合人类工作与交往需要,有不脱离自然、城市和乡村优点并蓄的居住环境;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需要分散到可以合理发展的、离开市中心的地域上去。
针对城市空间不同的发展结构
然而,2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当我们还没有对自身城市发展的问题有足够预见的时候,中国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大城市病”已经在慢慢滋长了。无论是谁的理论,都不能准确地描述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因为事实上城市的发展由于其时间、空间纬度的多元重叠以及城市发展决策的或然性,使之显得更具多变与偶然,其内在规律的验证必须借助与实证的方式。
对中国城市发展趋势的判断
90年代的中国住宅类物业的开发重点将向城市外围转移。“城市空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城乡结合布大型物业开发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将培育大型物业的规模化优势,而且城乡结合部价格稳定,住宅的产品素质对普通收入阶层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一些大城市来说,仍然具有固有的不断向心聚集的特征。由此可见,中国的城市扩张不会是单一模式的,不同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建设状况表现出不同的扩张模式。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特别是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而言,在不同时期也会表现出几种不同的空间扩张模式,这在地理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着复杂、细致的分类描述和研究。
研究城市扩展和住区开发的相互影响层面,间单归纳为向心增长和离心增长两种主要类型。
(2)城市向式增长的扩张模式
城市向式增长的扩张模式是指城市中心对于整个城市所辐射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致使包括城市人口在内的各种生产资源的分布仍然以城市中心为集聚中心,而向四周分散布局的状态则随着与中心的距离的增加呈现衰减态势。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城市外围呈现曼延式扩展;二是城市内城再开发聚集。
外围蔓延式扩展(北京万科城市花园)
由于交通、就业、服务等多种条件制约,城市外围地区发展仍然和城市中心保持极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缓慢的空间蔓延状态。居住空间的扩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交通设施,就业也相对集中于城市主城区,外围地区相对较少。在这块区域地产开发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开发规模上面应该充分考虑城市蔓延式发展带来的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扩张所带来的空间区位上的负面影响予以足够分析。
内城再开发聚集(天津万科都市花园、深圳万科金色家园)
内城再开发式城市中心区空间综合价值提升的一种表现,一般规模不大,但是由于拆迁成本、低价等原因,因此多以高密度、高强度的建设模式进行。城市中居住空间的改造和再开发在更大程度上与周边的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混合在一起,功能复合。
对处于这样一种城市扩张模式或发展阶段的城市来讲,在项目的开发规模以及选址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1.需要进行内域和城市外围在当时条件下的优势比较,在开发过程中,突出优势;
2.开发规模和建设容量上面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要求,以及超量开发带来的经营风险和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负面影响;
3.考虑周边改造和城市交通设施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空间区位上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3)城市离心增长模式的扩张模式
城市的离心增长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发展已达到相对饱和状态是,城市开始依托一些骨干基础设施形成向外跳跃式地发展的空间布局。
就空间形态而言,城市离心增长模式可以依据城市外围生长部分域城市原始发展核之间的关系分为“众心拱月”式形态核轴向连绵发展形态。在项目的开发模式以及选址上应充分考虑到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住区开发与城市发展走廊的区位关联、规模效应、居住对象以及产品定位等。
“众心拱月”式离心增长(上海万科城市花园、上海春申万科城)
“众心拱月”式离心增长,是城市向心集聚发展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为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扩展模式。新城区核主城区保持空间上的相对独立,但两者之间具有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只能定位上也具有一定的协调和分工。
“众心拱月”式离心增长通常表现出两方面特征:
一是在扩张速度上比较快,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吸引力的新城区,达不到这一特征,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离心扩张目标;
二是新城的扩张成熟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和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
在同时,也需要新城健康有序的发展,确是起到促进了城市离心增长,主城区、新城区协调发展的目的,主、新城协调发展的目的。如果新城的职能不明确,基础设施支撑不足,无法形成对主城区有效的分解,同时形成具有发展吸引力的新城区。“众心拱月”式离心增长相对应的居住空间扩展的特点是:一方面是新城区对主城区特色服务设施的依赖和紧密、便捷的交通联系。另一方面是满足新城区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就业设施不再依赖主城区,而是有各自外围新城提供。
轴向连绵发展的离心增长(万科深圳四季花城)
带状组团式结构布局式城市轴向连绵发展的离心增长的主要形式。
这种增长模式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城市主要发展组团不止一个;
城市各个主要发展组团之间多通过交通廊道相连,构成带状结构;
城市不同的发展组团之间再功能结构上即有一定的综合性也体现出不同的职能分工。
2 城市住区区位――住区开发的空间选择
住区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把握开发时机与城市扩张模式的契合外,同时应注意具体项目的建设与由各种城市环境要素所共同决定的“区位”密切相关。
(1)城市住区区位概念与探源
有关住区区位的最早理论当数伯吉斯再20世纪20年代初期提出的“过滤论”,它一“新住宅只能建立再就住宅的外围,并提供给高收入家庭居住”为前提,分析城市住宅的一系列现象和过程。
住区区位概念
所谓住区区位,不仅是指住宅在城市空间中所处的地理位置,而且包括由该位置出行的便捷程度,以及居住在该位置所获得的非经济方面的满足程度。具体的说,就是指住宅或住区的地理位置和以此为基点进行就业、上学、购物、就医、娱乐等出行活动所需的交通成本以及该位置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对居住者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住区区位具有位置静态、环境动态的双重属性。住宅一经开工建设,就与土地连为一体,其空间位置便具有了固定性,即所谓的“房地不可分”,这一固定性又被住宅的使用耐久性所强化。但是于此同时,由于通达性或者环境等发生了变化,而导致住宅或住区的区位条件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为什么会关注“住区区位”
住宅商品化是使居住空间的实质内容和综合价值受到关注
随着中国已经全面取消福利分房制度,逐步形成了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住宅经济运行体制,城镇居民个人购房的比重迅速增大。
人们在选择住宅的过程中,除了户型、面积、价格等因素之外,还会考虑住宅周围的环境,上班、上学、购物、就医、是否便利,治安条件是否良好,是否有升值的可能。城市便捷的交通设施、良好的教育设施与医疗设施、优美舒适的环境等是城市每个居民向往的住宅外部环境,也是每个城市居民选择住宅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人们选择住宅的工程也是对城市居住环境的“用脚投票“的过程。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区位品质以低价形式进入开发建设成本
同样的两栋房子,建在不同的地区,其价格可能有相当大的区别,因为土地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在反复大量的交易过程中价值通过地价而体现,而地价有进入到城市开发建设成本中。中国的很多城市正是以房地产作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改变目前城市用地不合理的状况。
无论是居民还是开发商对城市居住区位的选择行为都影响着城市整体居住空间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开发商为了在市场上实现其经济利益,必须关注住宅市场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分析,以此选择开发区位,确定投资建设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业通过房地产开发,以土地批租、城市规划等调控手段对住宅和土地市场在住区区委方面进行干预和调控。
(2)城市住宅区位的影响要素分析
影响住区区位的要素:
自然要素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稀缺和自然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在住区区位选择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以地形为例:大部分都选择在平地上面建造,不仅因为平地上面建造住宅,布局的选择性比较大,建造费用较小,施工方便;而且在平地居住,生活、出现、活动等都较为方便,大多数居民也倾向与此。但随着人们对居住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人愿意并能够承担由地形差异带来的额外开支,因而人口密度低、污染少、景色优美的坡地成为居住区位的选择。
以水资源为例:对于许多大城市而言,水资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也是城市生活中越来越稀缺、被竞争的生态环境资源。
城市结构要素
住区也是整个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决定了生活中就业、出行、购物等的便捷与否,也是作为越来越理性的市场需求主体在购买住宅时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市场供给主体的开发商在选择建造住区的区为中,必须考虑城市结构对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的成熟度、政府投入、功能综合、交通便捷。
社会要素
在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典故不仅表达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说明了社会环境在住区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自古就有之。
住区区位的社会要素是指因为社会交往、社会认同而实现的社会聚集。社会聚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们具有一种相同他们所期望的并且容易结交为朋友的人相邻而居的倾向;不同的人们需要不同的服务,需要相同服务的人往往住在一起,这些服务也因此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而这些服务的提供又会吸引相同需要的人聚集。
经济要素(地价)
城市的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等的区位需要通过土地市场上的竞争形成,土地的价格也是有它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的。地价实际上是一种分配工具,按照“最高租金原则”对城市土地进行分配。因此,地价可谓城市空间结构的天然规划师。
【城市住宅去规划设计】相关文章: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06-11
城市夜景观的规划设计02-26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10-14
城市规划师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07-15
浅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09-22
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规划09-09
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07-0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原则及规划层次10-29
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特征与要求06-07
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规划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