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公园的形成与发展作文
通过回顾现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分析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总结国内外公园建设中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并提出部分改进建议,为我国城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公园的形成与发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历史的悠久,中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从有关记载,中国的古典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它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中国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明清(1368~1644~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至清朝特别是乾隆、慈禧挥金如土、奢侈豪华,大造离宫别馆。在风格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水山宫苑和山水建筑宫苑的特点,同时进一步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由于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格,自成一体。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中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中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从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城市园林,主要是皇家宫苑和贵族宅园,平民百姓能够进入的公共园林,多以寺庙附属庭园的面貌出现。
浅谈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1840年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造园史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公园的出现便是明显的标志。人们把1840年以前的园林称为古典园林,而1840年以后,则称为近现代园林。
如果说,古典园林具有明显的私人占有性,不管是皇家园林或私家园林,无不都是供帝王、封建文人、士大夫等避暑、听政、居住、游乐等专用,而公园虽然前面加了“公”字,但它也并不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建造的。
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了租界,同时为了满足他们在中国土地寻欢作乐的要求,为了满足殖民者少数人的游乐活动,把欧洲式的公园传到了中国,这其中上海可以说是殖民地公园建立较早较多的地方。
1868年建造的“公花园”(黄浦公园)是最早的一个,殖民者规定华人与狗不被入内,这一方面说明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明目张胆的侮辱,也说明“公园”在当时并不“姓公”。之后又有1905年的“虹口公园”,1908年的“法国公园”即(复兴公园),1914年建的“极斯非尔公园”(即中山公园)等。
此时期公园规划布局的特点多采取法国规则式和英国风景式两种,其中有大片草地和占地极少的建筑,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规划设计有明显不同。在功能使用上主要是供他们散步、打网球、棒球、高夫尔球等活动,以及饮酒休息之用。以上可以说皆是为洋人兴建,布置特点主要反映了其外来性质的。
1906年,在无锡、金匮两县乡绅俞仲等筹资建“锡金公花园”,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之一了。辛亥革命后扩建,定名为“城中公园”,该公园的布置特点多建筑无草地,有假山,自然式水池等是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而建的,这与上海早期的公园就有明显的不问特点。虽都叫公园,但内容和特点显然是不同的。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曾在广州的越秀山麓读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指定将越秀山辟为公园,既越秀公园。与孙中山同时代,以朱启矜等为代表的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主张相筹建公园,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在中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如广州越秀公园、中央公园、永汉公园等九处;汉口市府公园等两处;昆明翠湖公园等七处;北平的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六处;厦门的中山公园;长沙的.天心公园等。此外,当时也有一些民族资本家私人办园向公众开放的,如无锡的惠山公园等。
以上诸公园大多是在原有风景名胜的基础上整理改建而成的,有的本来就是原有的古典园林,如锡惠公园等。也有的是在空地,或农地上参照欧洲公园特点建造。这都为以后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中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1935年,中国的规划师莫朝豪所著《园林计划》一书中提出“都市田园化与乡村城市化”的主张,指出“园林计划……包含市政、工程、农林、艺术等要素的综合的科学”,“应使公园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全市各地”等一些至今看来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此书也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公园建设的理论性专著,并对当时的公园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公园的产生可以说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结果,又由于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公园的最初阶段,还是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公园,可以说在南方都最具有代表性。
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并为广大人民提供娱乐、游憩的公园,真正姓公并得到迅速发展,那还是解放后的事。
浅谈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1、古希腊时已出现公园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通常指政府利用公共资金、为公众在公有土地上兴建的城市园林。它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公共性,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演变。
西方园林变迁从古至今已绵延几千年。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民主政治发达的地区,便已出现供公众开展户外活动的公共园林,主要包括祭祀活动的圣林、体育运动的竞技场、聚众讲学的文人园等。它们从一定意义上可视作城市公园的雏形。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古希腊人对树木寄予崇敬之情,因此围绕神庙建筑四周种植浓荫树木,并将其作为崇拜的对象,即为圣林。圣林多由疏朗绿地、浓荫树林、竞技雕像、静谧湖区等自然空间组成,与神庙融合形成神秘而舒适的户外祭祀空间。绿树成荫的活动空间,还可满足古希腊人戏剧表演、演讲朗诵、休憩交流等需求。
竞技场也承载着古希腊人独特的文化习俗。竞技场周围增设休息座椅、亭廊小品、散步小径、体育雕塑等,逐渐成为公众集会、散步、休憩的开放性休闲场所。
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热衷于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开设户外学堂,进行聚众讲学、辩论等学术活动,这些户外讲学场所被称为文人园。文人园中多布置亭廊雕塑、休息桌椅、林荫路径、水景小溪,以满足思想家集会社交、学理演讲、散步思索、讨论激辩、宴饮座谈、公共祭祀等活动需求。古希腊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使文人园具备了狭义的公共性,但参与者只有哲学家、政治家等文人学者阶层。
沐浴作为古罗马人喜爱的社交文化活动,促进了公共浴场的设计兴建。自然而然地,人们在公共浴池附近修建室外花园,以进行艺术展览、演讲交流、看书开会等多种公共活动。公共浴场附属的花园成为古罗马人社交娱乐的理想去处。
到中世纪,很多城市和小镇拥有自己的公地。一些大城市在城门附近设有小型花园,小城镇则有供居民放牧、烧火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孩子们在这里踢足球、做游戏,冬天可以滑冰,夏天可以举办集市。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盛行散步道。这些散步道更多的是一种社交走廊,也具备一些园林的功能属性。这种“散步”的主要目的是“看与被看”——每天特定的时间,上流社会人士来到优美的环境中,气定神闲地漫步交谈,展示着时髦的衣着和优雅的举止。因此散步道多建在海滨、河滨,道路两旁栽种许多花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赫拉克勒斯林荫步道在1574年为公众散步而修建,事实上是一个由河边空地改建而成的城市花园广场,种植有8排白杨树,广场两端各有两根古罗马圆柱,其中一根圆柱上有传说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雕像。
后来,皇室和贵族开始将自己的庄园、园林等向公众开放,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私家园林在特定时间面向公众开放的风气。比如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在每年的五旬节期间面向公众开放。意大利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也于1766年开始对外开放位于市区的波波里花园。
2、工业革命带来欧美造园运动
英国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公园中的瑞士桥。该公园是世界园林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园。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伦敦等工业城市极速扩张,使中世纪自发形成的宜人城市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公众生活苦不堪言。一方面是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有害气体、脏物污染了居民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大量人口从农村涌进城市,原有的居住空间严重不足。
19世纪30年代,英国任命了皇家委员会来调查处理公共空间问题。该委员会的任务是“考虑最佳的方式保留在城镇人口密集地附近的开敞地作为公共散步和锻炼之所,以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度。”在全国形成共识的.情况下,英国在城市开始了造园运动。今天在英国见到的大多数公园,都是19世纪中后期建成的。
世界园林史上第一座真正的城市公园是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园。1820年,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区人口只有100人,1841年猛增至8000人。利物浦市议员豪姆斯提出了建造公园的设想,1843年,市政府用税收收入收购了一块面积为185英亩的荒地,用以建造公园。按规划,其中125英亩用于建园林,60英亩用于私人住宅的开发。伯肯海德公园项目1843年启动,1847年完工对外开放。以如今的眼光审视,公园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是实现了人车分流:一条宽阔的马车道贯穿公园,沿线景观丰富多彩;步行系统则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极目旷野,在草地、山坡、林间或湖边穿梭。四周住宅面向公园,由外部城市道路提供住宅入口。公园水面按地形条件分为“上湖”和“下湖”,湖中有湖心岛。园内绿化以疏林草地为主,公园中央为大面积的开敞草地,可以让孩子们蹦蹦跳跳、摸爬滚打,让市民打板球、曲棍球、橄榄球,也成为举办学校活动、集会、庆典和展览的最佳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车被机动车取代,交通工具的改变超出了设计师的预见,横穿公园的汽车道实际上将公园分成了两个区域。170多年来,公园历经多次维修,却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规划格局。1977年,英国政府将伯肯海德公园确立为历史保护区。
工业革命同样给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巴黎作为当时欧洲人口第二大城市,也面临着市区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19世纪中叶,拿破仑三世访问英国时,被巴黎与伦敦间的巨大差距所震撼,暗下决心改造巴黎。当他1852年登基后,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阿尔方负责巴黎城市公园建设。
阿尔方最先改造的是巴黎西北部的布劳涅林苑。布劳涅林苑原是皇家猎苑,早在阿尔方接管以前,拿破仑三世任命园林设计师瓦莱模仿当时英国的海德公园进行改造,园中增设一个蜿蜒的人工湖。瓦莱采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与法国规则式园林相结合的手法,对园林地形的处理自然简洁,但由于工程测量上的失误,造成湖岸被淹没在水中。阿尔方接手后,将湖泊西岸抬高,并在湖边种植松树丛,遮掩住一部分高起的驳岸。这样一来,从西边的园路上望去,游人的视线与水面处在同一个高度,而且透过松林,湖面如同巨大的镜面,将四周的景色很好地掩映其中。之后,园内开挖了上、下两个湖泊,其间以一段瀑布相连,挖出的土方堆筑了摩尔特玛特山丘。园中增添了游乐场、休憩亭、木屋、儿童游乐园等设施,补种了4000多棵大树并布置了大量花卉。布劳涅林苑建成后,深受老巴黎城区的市民欢迎。
18世纪末,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纽约政府官员参观了英国、法国等国家开放的城市公园,感到如果纽约要成为像伦敦、巴黎那样的国际大都市,必须建立城市公园。1873年,历时15年的纽约中央公园正式建成。中央公园号称纽约后花园,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的中央。公园南北长4公里,园内有大片的草地、连绵不断的丘峦、湖泊和大小不一的花园、广场、喷泉、露天剧院、美术馆等。公园的特色是将内部分为若干主题区域,比如毕士达喷泉是中央公园的核心,是体现公园形象的地标性集会场所;绵羊草原供人们野餐与享受日光浴;动物园分为海狮表演区、极圈区和热带雨林区等。继纽约中央公园之后,美国各大城市也纷纷开始建造公园。
3、中国近代第一座公园诞生于上海
中国古典园林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高超成就。与国外园林的发展轨迹相类似,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园林亦是皇亲国戚或士家大族的私产,主要供官家和上层人士游憩。梁启超认为,中国最早的公园是周朝的“文王之囿”。因为《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据此记载,文王之囿只限于“公用”,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园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公园诞生于上海,即1868年英国人在上海建的外滩公园,但公园却不对中国人开放。20世纪20年代,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反帝反封建事件在上海风起云涌,帝国主义者迫于压力,从1928年7月1日起,将上海租界内的所有公园向中国人开放。
上海外滩公园。
晚清上流社会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开始尝试对私家园林进行改造并开放,张园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张园地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之西,旧址在今泰兴路南端。此处原为农田,1882年,富商张叔和从和记洋行购得此地,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全园面积最大时达60多亩,为当时上海私家花园之最。1885年,张园正式对外开放,这种经营性私园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既有传统设施,又有电气屋、照相室、网球场、西餐厅等现代设施,是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典范。自1885年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张园一直是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江浙一带有一句谚语:“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说的是无锡建立公花园的背景。1905年,无锡的名流士绅在无锡崇安寺白水荡附近集资筹建了一座花园,名为锡金花园,又称公花园,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集资兴建的公园,号称“华夏第一公园”。园内有多寿楼、三清殿、龙岗等景点。现在游人来到锡金花园,还能够看到这些景点。
建于1905年的无锡公花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集资兴建的公园。
1905年,清廷为“预备立宪”,派端方等五大臣到欧美诸国考察政治。他们到了欧美大小十余个国家,对外国的公园、动物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印象深刻,回国后即奏请朝廷在京师兴建图书馆、动物园、公园等。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政府的京都市政公所致力推行的一项重要公共工程就是皇家园林和坛庙的大规模开放。首先将距离前门大街最近的社稷坛改建为“中央公园”,并于1914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中央公园可以说是北京第一座经过精心规划、由皇家坛庙改建成的大众公园。1928年7月,“中央公园”改称“中山公园”,抗日战争期间又恢复“中央公园”原名,抗战结束后又改回“中山公园”之名,并沿用至今。中央公园开辟之初就从热河行宫运来44只鹿,建棚放养在外坛西面。公园内种植了花草树木,“引渠为池,累土为山,花坞、水榭映带左右,有水木明瑟之胜”。同时,新景点陆续添建,外坛东门内驰道之南设“行健会”,“为公共讲习体育之地”;“移建礼部习礼亭,与内坛南门相值”;“东有来今雨轩及投壶亭,西有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诸胜”。这些新式的茶座,不仅卖茶点,还卖咖啡、冰淇淋、柠檬水、橘子水、咖喱饺等。此外,还建有“东西长廊,以避暑雨”。至20世纪30年代左右,公园里还陆续开设了儿童体育场、溜冰场、高尔夫球场等健身设施。继社稷坛之后,先农坛、天坛、颐和园、北海、景山、地坛等皇家禁苑陆续开放为公共园林。这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娱乐场所,也为政府扩充了收入来源。据估算,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府每年仅公园门票和公园土地租金两项,就获得了8000银元的收入。公园的出现改变了北京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北京城市规划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公园之最
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
爱尔兰凤凰公园坐落在都柏林市中心西北部利费伊河北岸,始建于1662年,占地面积1760英亩,差不多是纽约中央公园面积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这座公园原为奥蒙德公爵所建,因当时园中放养着大量小鹿而得名鹿园。历经几个世纪的变迁,凤凰公园目前仍保持着17世纪鹿园的风貌。由于凯尔特语的Finnskk(意为水清草绿)与英语“凤凰”(phoenix)发音相似,便被英国人称为凤凰公园,并沿用至今。公园中马路纵横,爱尔兰总统府也坐落在公园中。
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
如果你是一名公园爱好者,来广东一定是最佳选择。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公园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全省有4330座公园。该省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公园数量为1206座,位居全国第一,且远超过排名第二的城市重庆(689座),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最早的口袋公园
自1967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以来,微观尺度的公园逐渐被关注。佩雷公园位于纽约53号大街,属于私人建设、私人管理却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公园。虽然公园只有390平方米,但它的年平均面积游客量是纽约中央公园的两倍之多。在内部空间上,它采用了瀑布、树阵和移动座椅等设计元素,两边的墙壁上覆盖着浓密的常春藤,从远处望过来,光影斑驳。后墙上6米高的瀑布则天然形成一道隔绝外部噪音的水墙,让人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享受片刻的安静。
【浅谈公园的形成与发展作文】相关文章:
汉字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11-18
关于浅谈英语阅读技巧的形成和培养06-16
浅谈秘书的发展方向08-13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07-07
浅谈网络营销未来的发展10-16
浅谈企业战略发展策略10-24
浅谈爵士舞的发展历程10-21
浅谈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01-15
浅谈软交换机技术的发展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