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雨水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水源,对其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许多节约用水的新途径,尤其是在城市小区中的雨水利用,受到普遍的关注。下面是YJBYS小编收集的关于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园林绿地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园林绿地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下凹式绿地、渗水井、渗水边沟、树皮覆盖、渗透铺装几项雨水利用措施及其在绿地中的实施方法。这些措施可以将雨水最大限度应用到城市绿地,满足园林植物生长的需求,同时可以有效地回补地下水。雨水资源的有效集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地灌溉量,节约水资源。本文概括了雨水收集利用的概念意义,根据国外雨水收集案例并综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绿地系统中雨水收集利用的可行性与收集利用方法。
1. 雨水收集利用的概念及意义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处理和利用的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或进行有效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同时,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城市水资源充足,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缺乏。因此,缺水地区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
其中,雨水是我们长期忽略的一个重要水资源。雨水收集利用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补偿水资源平衡、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体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时刻离不开水的园林绿地系统来说,雨水是最好的补充,人为的利用景观特点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对于发展节约型园林景观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 国外雨水收集系统的实践
2.1 美国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管理在美国已有30年的历史,主要是针对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净化。与传统的排水概念相反,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所有新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进行规划,即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同时,为了保证雨水质量,排向市政管道的雨水必须经过一定时间(至少24h)的沉淀和过滤,对暴雨洪水的蓄水能力和过滤设施是工程批报必不可少的部分,滞洪设施的最低容量均能控制5年一遇的暴雨径流。对一些硬质的市政设施采取软化的措施,如在停车场采用嵌草砖路面,提高雨水的下渗量。在停车场及道路沿线两侧设置地下蓄水层,以扩大地表收集雨水的能力。
2.2 德国雨水收集系统
德国是雨水利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池用以截流、处理或利用雨水,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设施来渗透雨水。目前已形成了成熟和完整的雨水收集、处理、控制和雨水渗透等技术体系及配套的法规体系。
3. 园林风景中雨水收集利用
3.1 园林风景中考虑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净化设施有卵石浅沟、植被浅沟、植被缓冲带、湿地、生物浮岛。湿地、生物浮岛、雨水湿地是整个方案环节中的末端净化设施,实现对园林景观水体的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将硬地表面的雨水流入绿地中并下渗,使植物生长茂盛,地下水位得以提高。这样既可节约大量绿化用水,又可减少清洁的工作量。在大面积的停车场、广场、人行道上广泛应用透水型铺装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雨水调蓄池设计和雨水净化环节
调蓄池的布局与规模的确立应综合考虑现状资源利用、游憩功能及造景需求、建造过程中的土方平衡、建成与维护成木等各方面因素,最终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调蓄池的设计充分利用雨水作为部分补充水源,通过整理地形,利用营造水体所挖的土方构筑周边微地形,组织雨水汇流。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然而,现在的城市绿地中过多的人工草坪,其根系浅,雨季不能吸收大量的降水,平时还要人工浇灌,浪费珍贵的水资源。因而,在城市绿地中应以乔灌草组成的群落为主,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4. 绿地系统中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必要性
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季节交替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雨季降雨量减少,干旱少雨的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城市绿化的建设,绿地面积快速增加,绿地用水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绿化用水以自来水和地下水为主,使本来短缺的水资源更加匮乏。如何节约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减少绿地耗水量成为备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4.2 可行性
城市绿地用水量大,包括生活用水、养护用水、景观用水、消防用水。传统绿地采用自来水和地下水,不仅成本高,而且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景观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天然降雨具有能被植物直接利用、量大、廉价、易于收集等特点。因此,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是解决或缓解绿地用水紧张最重要的途径。
5. 绿地系统中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法
5.1 增加植被覆盖率,利用自然群落蓄积、净化雨水
绿地是非硬化路面,雨水可以直接渗透,绿地中植物丰富的根系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另外,植物的根系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杂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可直接进入蓄水系统,丰富地下水资源。但是,绿地系统单单靠地面疏导地面径流的效果不佳,良好的植被覆盖率是加大绿地雨水存储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对径流量的影响极为显着。植被覆盖能够有效影响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下垫面的粗糙度和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间的水分交换。当植被覆盖率从30%增至80%时,径流量减少尤为明显,当覆盖率超过80%后,径流量就基本趋于稳定。另外,自然的植物群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草地可以大量滞留有害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湿地和池塘中的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雨污水也有显着作用。
5.2 降低地表坡度值,将单一坡度变成陡缓结合的坡度
坡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 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坡度越大,产流速度越快,径流量越大。但从各坡度范围分析,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并非连续的,而是存在一个临界坡度,这个临界坡度大约为26°~30°,在26°到30°时,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大于30°后,径流量又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时,合理利用坡度进行景观地形的营造,控制坡度趋于平缓,使雨水汇集的速度减缓,增加雨水渗透的时间,增加雨水渗透量。
5.3 改变地形,形成下凹式绿地
现行公园、小区、广场中园路的标高大多比绿地的标高要低,雨水很快从绿地流向硬质铺装和排水道中,使得雨水大量流失而得不到利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在建设绿地时注意竖向设计,协调好绿地周边高程、绿地高程的关系,形成下凹式绿地。例如在对北京大兴生药基地公园进行竖向设计时,绿地标高低于周边道路标高,全部采用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绿地比周围道路或广场下凹50~100mm,绿地设计建议坡度≥2%,以便于雨水的汇集。下凹式绿地汇集周边道路、建筑物等铺装区的雨水径流,首先流入绿地,绿地蓄渗、补充消耗土壤水分后再流入收集口,进入蓄水池,供绿化使用。
5.4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
为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雨水径流量,可以采用渗水性地砖、嵌草砖、鹅卵石、碎石等透水铺装材料,在不影响交通和景观效果的情况下,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和下面的土壤,增加土壤含水量。运用透水材质进行铺装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做法,如日本、德国、美国地区已普遍使用。大面积的广场、停车场采用透水材料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有利用疏导过量的雨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地下水位,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
5.5 修建相应的雨水收集蓄水系统
我国在最初的雨水收集中就是因为没有配套的蓄水系统,使收集的雨水流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现阶段园林绿地中可采用的蓄水系统有旱溪系统、地下蓄水系统。旱溪,顾名思义就是不放水的溪床,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在雨水收集系统中的旱溪系统主要采用植草浅沟、碎石沟渠、砂床过滤系统进行雨水收集。在园路、广场周围可设置收集雨水的旱溪,同时布置多个地下蓄水池,收集雨水作为园林景观水体的补充,减少人工补水,使水体景观在枯水季和丰雨季呈现不同的美感。地下蓄水系统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分布在规划区内,与雨水收集系统相连接,收集雨水后进行沉淀、过滤、消毒等用于浇灌或水体补充。
5.6 充分利用人工湿地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在蓄洪抗旱、调节径流、降解污染、改善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它还可以给人类提供水源和食物,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我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hm2,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逐渐缩小湿地的面积,近40年来,中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失;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湿地,增加人工湿地的面积,可形成天然生态的综合降解体系,对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