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普通高中地理会考,是考核考生地理学科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会考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区域地理”,但其中的题目至少有10%要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考生备考主要有两个层次,低层次为会考过关,这是许多理科考生的目标;高层次为较好的或A等会考成绩,这是喜欢地理学科或成绩好的理科生和所有文科生应有的目标。
想会考过关,要多复习主干知识中的重点。
行星地球
重点一,行星地球,在会考中约占13%。其中对地球运动,要记住自转、公转的特点,特别提醒公转的近日点速度最快在一月初而不是冬至,远日点反之。地转偏向力主要偏向。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是南北方向。昼夜交替和时差关键记住同纬度地方时“东早西晚”;计算某一时区的区时,根据未知在已知的方向“东加西减”时差,算出结果。判断昼夜长短,太阳直射哪个半球,此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冬至反之。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某地距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准,南半球反之。五带中只有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一年只有夏(冬)至一天极昼(夜);南极圈反之。热带除南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天直射外,其他都有两次直射。
大气
重点二,大气,在会考中约占15%。大气根本热源是太阳短波辐射,而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是针对太阳辐射的;而保温作用是针对地面的,起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热力环流重点看地球表面哪冷哪热,一般地表冷高压热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气压带风带中高压都是干燥的,低压都是湿润或多雨的,风带要记风向;气候重点记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3种的成因、气候特征和识记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考生还要注意4个天气系统特点和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及灾害性天气。
水循环、水资源、洋流、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多出现在选择题中。
农业工业区位
重点三,必修二的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和传统、新兴工业区的分布、生产特点、区位条件是重点,和必修三的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能源、河流流域开发,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特征及比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可能会出现在最后三道综合题中。
想要得好成绩,考生要认真复习,注重平时积累生活和旅游中的一些常识。只靠突击复习很难获得高分,尤其2015年以后,地理会考题越来越贴近生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
方向 |
周期 |
速度 |
|
角速度 |
线速度 |
|||
自转 |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公转 |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
约1度每天 |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
传播介质 |
通过莫霍界面 |
通过古登堡界面 |
纵波P |
固液气 |
明显加快 |
突然下降 |
横波S |
固体 |
明显加快 |
突然消失 |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
所受的力 |
最后风向 |
近地面的风 |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
高空的风 |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
与等压线平行 |
常见天气 |
过境前 |
过境时 |
过境后 |
降雨区域 |
举例 |
冷锋 |
晴朗,温高压低 |
阴雨大风天气 |
晴朗温低压高 |
锋后 |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
暖峰 |
晴朗,温低压高 |
连续性降雨 |
晴朗温高压低 |
锋前 |
常见天气 |
气压状况 |
运动方向 |
对应天气 |
典型天气 |
气旋 |
中间低,四周高 |
北逆南顺 |
阴雨天气 |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
反气旋 |
中间高,四周低 |
北顺南逆 |
晴朗干燥 |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
气压分布 |
亚欧大陆 |
太平洋 |
冬季 |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
阿留申低压 |
夏季 |
印度低压 |
夏威夷高压 |
气候类型 |
分布范围 |
气候特点 |
成因 |
热带雨林气候 |
赤道地区 |
全年高温多雨 |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
全年温暖湿润 |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
南亚地区
|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
大陆东岸20到35度 |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
大陆东岸35到55度 |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放射元素衰变。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最主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风化(岩石的破碎、根劈作用)、侵蚀(V和U型河流、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和冰斗、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搬运、堆积(新月型沙丘、黄土高原、三角洲平原、河漫彈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沙滩、冰期平原)
地质构造 |
岩层形态 |
岩层新老关系 |
地貌 |
|
未侵蚀 |
侵蚀后 |
|||
背斜 |
向上供起 |
中间老,两侧新 |
山岭 |
山谷(顶部张力破碎,被侵蚀 |
向斜 |
向下弯曲 |
中间新,两侧老 |
谷地 |
山岭(轴部受到挤压坚实不易侵蚀) |
断层 |
地壳运动压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石发生破碎发生位移 |
华山、泰山、庐山 (上升) |
汾河、渭河谷底 (下降) |
岩石圈: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块,而不是地壳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公路或铁路)线路的分布(河谷)、延伸方向(弯曲)
河流地貌类型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侵蚀地貌 |
V(溯源、下蚀) |
弯曲(侧蚀为主) |
U(侧蚀) |
堆积地貌 |
洪积冲击平原 |
凹岸侵蚀,岸堆积凸 河漫滩平原 |
河口三角洲 |
聚落的分布:越往河流下游城市越密集。原因:地形平坦利于基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理环境的六个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产生的新功能
生产功能:光合作用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平衡功能:二氧化碳的吸收
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布规律 |
产生基础 |
|
水平方向 |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
热量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水分 |
|
垂直方向 |
垂直地域分异 |
水热 |
1. 决定性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其他影响因素:人口基数。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构成指标和类型:
① 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 类型: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发达国家)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① 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② 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影响因素 |
迁移特点 |
流向地区 |
|
成立到80年代 |
计划经济 |
有计划、有组织 |
东北 |
80年代以后 |
改革开放 |
自发,数量大 |
农村到城市,内地沿海 |
【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2017高中地理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汇总06-18
2017高考政治会考知识点06-21
2016注会考试必看知识点05-09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大全06-20
2017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06-15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全06-19
2017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精选」06-19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04-24
广东高中会考地理复习知识点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