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泄泻的症状和中医护理方法
泄泻容易造成人排便次数增多并且脾胃虚弱。对于患有这方面疾病的人群来说,可谓是苦不堪言。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泄泻的症状、泄泻的中医护理方案、还有泄泻怎么办。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会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
泄泻的症状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泄泻怎么办
1、粽子切片晒干,用时先蒸热,加姜汁与酒吃。每次100克,早晚吃。
2、以水300毫升煮沸40分钟,乘热蘸药液在口才的拇指及小指根部掌面向外推擦2次,再向内夫、手臂方向推擦12次。此称关二扇门。
3、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4、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泄泻的中医护理方案
1、因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多是因情志而起,所以情志护理对患者影响很大。注意多做患者思想工作,抱着“待患者如亲人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从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性格开朗,防止郁怒。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作息就餐时间及病房有关规章制度,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距离,使之愉快的接受并配合治疗。
2、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汤、鸡蛋汤、新鲜蔬菜等,可吃些萝卜以调理气机。
3、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间,调整肠胃机能,祛痛止泻,舒肝健脾,或者口服舒肝理气丸,或者陈香粉,延胡粉各1g以理气止痛。
结语:以上这些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出现了泄泻,那么不妨试一试上文中小编教给大家的这些方式,对于治疗泄泻来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能够让你重新恢复健康。
小儿泄泻介绍及治疗方法
病证名出《中藏经》。指小儿泄泻,便色白稀薄。临床常伴有腹胀、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湿,用《中藏经》白术丸(白术、当归、白芍、木香)。
小儿泄泻
病证名。指小儿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而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均可发病。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详见各条。若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若两者兼施。
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症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哦哦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淡,脉濡。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冰,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止泻一号(验方)。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止泻二号(验方)。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调中一号(验方)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调中二号(验方)。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推拿治疗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每日1次。
②湿热泄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③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④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
⑤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C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该疗法可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相应制剂如下:
暖脐散(中药制剂):温中散寒,用于寒性泄泻。
泻痢平(中药制剂):清热止泻,用于热性泄泻。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1)脱水(伤阴):在中医或综合治疗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药可用连梅汤以酸甘敛阴。
(2)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3)低血钾症:及时补钾。
2、泄泻除治疗外,饮食控制非常重要,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须禁食6~12小时,以后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母乳喂养及进食米汤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红臀者可用黄连油外用。
3、感染性腹泻,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泄泻的症状和中医护理方法】相关文章:
脑梗塞的起因症状和护理方法介绍02-25
鸡眼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护理方法09-21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和早期症状09-21
卧床老人的食谱和护理方法07-20
夏天小孩腹泻的原因和护理方法08-23
中医失眠保健方法08-07
饮食护理中的中医护理10-06
夏季中暑的症状及急救方法05-26
登革热形成、症状与预防方法10-11
春困的症状及缓解春困的方法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