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精选7篇)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是商务谈判活动中相互尊重的规范,学好商务谈判礼仪有助于谈判双方更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更好的确定商机,获得营业额的高增长。下面为您整理了一些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将要展开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谈判。为了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谈判环境和气氛,中国方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对谈判过程中的各种环境都做了精心而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甚至对宴会上要演奏的中美两国民间乐曲都进行了精心的挑选。
在欢迎尼克松一行的国宴上,当军乐队熟练地演奏起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美丽的亚美利加》时,尼克松总统简直听呆了,他绝没有想到能在中国的北京听到他如此熟悉的乐曲,因为,这是他平生最喜爱的并且指定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的家乡乐曲。敬酒时,他特地到乐队前表示感谢,此时,国宴达到了高潮,而一种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也同时感染了美国客人。
成功原因:提前对谈判对象了解,投其所好获得成功。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2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某省一位县长亲自出面接待一住想到当地考察投资建立制药厂的外商。途中两人谈话投机,外商深深为县长的宏论所倾倒。通过初步考察了解,这位外商决定在该县投资。但是,当外商在参观即将被改造的该县原制药厂时,那位县长忽然一口浓痰涌上喉咙,再也憋不住了,“啪咯”一声吐在了厂门口。
这一行径,立即引起外商的厌恶,他马上反悔,提出收回投资承诺。事后,外商给县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您作为一县之长都这样没有修养,很难想像您的。“臣民”会是什么样子?建药厂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讲卫生,则可能造成谋财害命的`结果……"
失败原因: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知道个人就代表整个组织。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3
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姐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20分钟。美方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没有信用,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资源。对此巴西代表只能不停的向美方代表道歉。谈判开始以后似乎还对巴西代表迟到一事耿耿于怀,一时间弄得巴西代表手足无措,非常被动。
无心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对美方提出的很多要求也没有静下心来认证考虑就把匆忙把合同签了。等签完合同巴西代表静下心来,才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上了美方的'当,但已经晚了。
失败原因:让对方感到合作不真诚,没有时间观念。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在国际商务谈判时有许多要准备和注意的事项,要不然稍一不小心,一不留意就造成了千古恨。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4
一个英国商人在伊朗的遭遇:一个月来他事事顺利,同伊朗同事建立了关系,在谈判中尊重伊斯兰的影响,避 免了任何潜在的爆炸性的政治闲谈。最后,执行官兴高采烈地签署了一项合同。他签完字后,对着他的波斯同事竖起了大拇指。几乎是立刻,出现了紧张空气,一位 伊朗官员离开了房间。英国的'这位商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他的伊朗主人也觉得很尴尬,不知如何向他解释。事例分析:在英国,竖起大拇指是赞成的标 志,它的意思是“很好”;然而在伊朗,它是否定的意思,表示不满,近似令人厌恶,是一种无礼的动作。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英国商人在不了解伊朗礼仪的 前提下,做出的举动让伊朗官员觉得有失礼仪,因此虽然结果合同签成了,但是本质来说这是一个不成功的谈判。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5
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45分钟。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没有信用,如果老这样下去的话,以后很多工作很难合作,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资源、浪费金钱。
对此巴西代表感到理亏,只好不停地向美方代表道歉。谈判开始以后似乎还对巴西代表来迟一事耿耿于怀,一时间弄得巴西代表手足无措,说话处处被动。无心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对美方提出的'许多要求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匆匆忙忙就签订了合同。 等到合同签订以后,巴西代表平静下来,头脑不再发热时才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上了美方的当,但已经晚了。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6
日本一家著名汽车公司刚刚在美国“登陆”,急需找一个美国代理商来为其推销产品,以弥补他们不了解美国市场的缺陷。当日本公司准备同一家美国公司谈判时,谈判代表因为堵车迟到了,美国谈判代表抓住这件事紧紧不放,想以此为手段获取更多的优惠条件,日本代表发现无路可煺,于是站起来说:“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您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因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
日本代表一席话让美国代表哑口无言,美国人也不想失去一次赚钱的机会,于是谈判顺利进行下去了。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 7
在美国的一个边远小镇上,由于法官和法律人员有限,因此组成了一个由12名农民组成的陪审团。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只有当这12名陪审团成员都同意时,某项判决才能成立,才具有法律效力。有一次,陪审团在审理一起案件时,其中11名陪审团成员已达成一致看法,认定被告有罪,但另一名认为应该宣告被告无罪。由于陪审团内意见不一致审判陷入了僵局。其中11名企图说服另一名,但是这位代表是个年纪很大、头脑很顽固的人,就是不肯改变自己的看法。从早上到下午审判不能结束,11个农夫有些心神疲倦,但另一个还没有丝毫让步的意见。
就在11个农夫一筹莫展时,突然天空布满了阴天,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此时正值秋收过后,各家各户的粮食都晒在场院里。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那么11名代表都在为自家的粮食着急,它们都希望赶快结束这次判决,尽快回去收粮食。于是都对另一个农夫说:“老兄,你就别再坚持了,眼看就要下雨了,我们的粮食在在外面晒着,赶快结束判决回家收粮食吧。”可那个农夫丝毫不为之所动,坚持说:“不成,我们是陪审团的成员,我们要坚持公正,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岂能轻易作出决定,在我们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之前,谁也不能擅自作出判决!”这令那几个农夫更加着急,哪有心思讨论判决的事情。为了尽快结束这令人难受的'讨论,11个农夫开始动摇了,考虑开始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时一声惊雷震破了11个农夫的心,他们再也忍受不住了、纷纷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转而投票赞成那一位农夫的意见,宣告被告无罪。
按理说,11个人的力量要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可是由于那1个坚持已见,更由于大雨的即将来临,使那11个人在不轻意中的为自己定了一个最后期限:下雨之前,最终被迫改变了看法,转而投向另一方。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那1个农夫主动运用了最后的期限法,而是那11个农夫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最后的期限,并掉进了自设的陷阱里。
在众多谈判中,有意识地使用最后期限法以加快谈判的进程,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高明的谈判者往往利用最后期限的谈判技巧,巧妙地设定一个最后期限,使谈判过程中纠缠不清、难以达成的协议在期限的压力下,得以尽快解决。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相关文章: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03-26
国际商务谈判案例分析11-08
国际商务谈判流程12-02
国际商务谈判的风格11-08
国际商务谈判心得(精选)03-07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03-26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10-21
国际商务谈判的签约礼仪03-09
国际商务谈判的流程及利益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