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精选试题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精选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1
1.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是按用途确定的,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为( )年。
A.70
B.50
C.40
D.20
【答案】C
【解析】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年限为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土地使用者已经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用途分别确定如下: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2.土地使用权价格类别多种多样,但其价格特点是共同的。土地使用权的价格特点是由( )决定的。
A.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B.生产成本
C.土地的需求
D.所处的地域
【答案】A
【解析】B项,土地是自然形成,它的形成无所谓生产成本,土地使用权价格反映的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或作为资源的价值;C项,土地的需求增加,会使土地使用权价格随之上涨,但是需求不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特点的决定因素;D项,地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3.《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的土地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下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土地是( )。
A.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B.宅基地
C.自留地、自留山
D.城市市区的土地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属于集体所有性质的土地。
4.影响土地使用权价格的一般因素是指对土地使用权价格高低及其变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和共同性的影响因素。下列关于这些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行政因素,如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出让方式、税收政策以及行政隶属变更等
B.社会因素,如储蓄和投资水平、财政收支与金融状况、利率水平的变化
C.人口因素,如国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
D.经济因素,如城市的现代化程度
【答案】A
【解析】B项,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发展状况和安定状况;C项,国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 水平属于经济因素;D项,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价格变动,储蓄和投资水平、财政收支与金融状况、利率水平的变化。
5.影响土地价格的区域因素是指因土地所在地区的特性而影响地价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A.交通便捷程度、环境质量、规划限制等
B.地形地质因素
C.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D.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A
【解析】B项属于影响土地价格的个别因素,即地产所表现的个别特征;CD两项属于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因素,即对土地使用权价格高低及其变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和共同性的影响因素。
6.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城镇土地市场实质上是( )的让渡市场。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集体土地所有权
D.出让土地使用权
【答案】B
【解析】城镇土地的所有权不能转让,只有土地使用权才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我国城镇土地市场实质上是土地使用权的让渡市场。D项,出让土地使用权从属于土地使用权。
7.地产从表现形式及量化指标上,都形成了自身的指标体系,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价格体系也已基本形成,下列关于土地价格的种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产转让价格是政府根据正常状况下宗地或地块应达到的地价水平确定的某一宗地或地块出让时的控制价格标准
B.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是指城镇国有土地的最低基本标准价格
C.标定地价是在市、县政府根据需要评估的正常土地市场中,在正常经营管理条件和政策作用下,某一标准宗地在一定使用年限内的价格
D.出租价格是使用者将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者,由第三者向转让者所支付的一种价格
【答案】C
【解析】A项,地产转让价格应该是使用者将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者,由第三者向转让者所支付的一种价格;B项,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是政府根据正常市场状况下宗地或地块应达到的地价水平确定的某一宗地或地块出让时的最低控制价格标准;D项是转让价格的涵义。
8.下列关于土地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表现在地理位置的可变性、用途的多样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是指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具有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属性,表现在土地使用价值的永续性和增值性
C.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两个方面来
D.土地的自然特性表现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用途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A项描述的是经济特性;B项描述的是自然特性;D项土地面积的有限性是自然特性的表现,用途的多样性是经济特性的表现。
9.下列有关基准定价、标定地价、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区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准地价是大面积评估的区域平均地价,标定地价、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则是具体到宗地或地块的地价,亦称宗地地价
B.基准地价以考虑宏观区域因素为主,标定地价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则还考虑地价的微观区位因素,其地价更为接近市场交易地价
C.标定地价是政府认定并公开的地价,而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则是不公开的地价
D.基准地价起着调控市场交易地价的作用,而标定地价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则没有调控地价的作用
【答案】D
【解析】D项,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都不是地产交易市场的成交地价,但都起着调控市场交易地价的作用。
1、犯罪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主观过错性;
B、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2、犯罪客体是指()
A、犯罪人具体实施的危害行为;
B、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客观表现;
D、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物权是()
A、相对权;
B、请求权;
C、支配权;
D、具有时限性的权利
4、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种类不包括()
A、商品商标;
B、服务商标;
C、企业商标;
D、集体商标
5、缔约过失责任采用的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处分原则
6、对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而依法再次审理的程序称为()
A、一审程序;
B、二审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
D、督促程序
7、一般民事诉讼时效的期间是()
A、1年;
B、2年;
C、4年;
D、20年
8、专利法所称的发明人或设计人是()
A、负责组织工作的人;
B、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C、对物质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
D、在发明创造过程中从事辅助工作的人
9、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离婚,有管辖权的是 ()
A、基层法院;
B、中级法院;
C、高级法院;
D、最高法院
答案:
1、A2、D;3、C4、C5、A
6、C7、B8、B9、B
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答案】A
【考点】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2)
【解析】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2.根据《宪法》,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答案】D
【考点】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
【解析】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
3.根据《刑法》,关于刑法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数罪并罚不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B.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C.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也可能定罪处罚
D.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答案】c
【考点】刑法的基本原则(25)
【解析】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全部刑法内容的,对定罪量刑和刑罚的执行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必须被遵循的准则。它是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因此,C项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4.甲因犯罪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2年,甲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甲申请再审,再审期间,新的刑法修正案开始实施,修正案将该罪的最高刑由有期徒刑修改为管制。再审法院审理案件时,正确的做法是().
A.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改判管制
B.适用从新原则,改判管制
C.适用从新兼从轻原则,改判管制
D.只能依照原判决所依据的法律进行审理,不因法律修改而改判
【答案】D
【考点】刑法的时间效力(8)
【解析】我国《刑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本题中,即使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也应适用作出原判决时所依据的旧《刑法》,不存在溯及力问题。
5.根据刑法理论,关于下列事件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因打篮球发生争执,甲打了乙腹部一拳,导致患有先天性脾肿大症的乙脾破裂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甲了解到其仇人乙去海滨出差,便在家中设坛烧香,希望当地发生海啸导致乙死亡,第二天,乙真的在海啸中遇难。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作为驾驶陪练员,多次严厉指责已经取得驾驶证的乙开车时的违章行为,乙赌气跳车被后车碾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甲追乙,乙慌不择路,被路上的砖头绊倒,头磕在路边尖锐的石头上,导致颅脑损伤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D
【考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9)
【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A项,乙虽然患有先天性脾肿大症具有特异体质,但根据刑法理论,无论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特殊体质并不中断因果关系,因此甲的危害行为仍然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项,甲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因此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问题。C项,甲指责乙的违章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对结果无因果关系,乙赌气跳车属于自陷风险应当对死亡结果负责。D项,甲追乙的行为是危害行为,乙慌不择路撞到砖头的危险由甲引发,因此死亡结果应当由甲负责。
6.根据《宪法》,宪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的多数通过才能有效。
A.全体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
B.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
C.参会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
D.参会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
【答案】B
【考点】宪法的修改(20)
【解析】︰《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7.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年。
A.1
B.3
C.5
D.10
【答案】c
【考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2)
【解析】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每届任期5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8.关于刑法效力范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犯罪行为或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我国刑法
B.凡在我国船舶内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
C.凡在我国航空器内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
D.凡在我国车辆内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
【答案】D
【考点】刑法的地域效力(4)
【解析】A项,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刑法》第六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BC两项,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D项,我国车辆内的犯罪可能适用我国刑法,可能适用他国刑法。
9.根据刑法理论,关于因果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无论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都不影响因果关系的存在
B.只要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一定会承担刑事责任
C.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是危害行为,则不存在因果关系问题
D.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B
【考点】犯罪客观方面(7)
【解析】A项,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无论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都不影响因果关系的存在。B项,虽然某一危害结果在客观上确实是某人的行为造成的,但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仍不能构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C项,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是危害行为,则不存在因果关系问题。D项,罪责自负是刑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10.根据刑法理论,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不包括()。
A.犯罪地点
B.犯罪客体
C.犯罪方法
D.危害行为
【答案】B
【考点】犯罪客观方面(7)
【解析】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要件;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仅仅是某些犯罪构成的要件。
【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17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知识》复习题(附答案)03-09
2017价格鉴证师考试《价格政策法规》精选试题及答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