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

时间:2020-08-29 14:39:47 价格鉴证师 我要投稿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

  宋代龙泉窑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地区,故名"龙泉窑”。在龙泉,云和,丽水。庆元等县形成长达200~300公里的瓷窑带,有窑址200余处。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欢迎阅读。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

  龙泉窑的器型有炉,尊,瓶,洗,琮,文房四宝,生活用品,供品,祭品等。龙泉窑的造型很收到人们的喜爱,因其大小适中,釉色以青色含有各种深浅的绿色都视为青,称为粉青,灰青,青黄,梅子青等。以梅子青为最佳的釉色。梅子青大部分生产于南宋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器型又是制瓷做好的,大小适中,纹饰美丽。

  北宋的纹饰以芦燕,水纹,婴戏及篦点和篦划纹为主。以浮雕莲瓣为兴盛。笔画流畅粗狂。南宋时以白胎青瓷的莲瓣,弦纹,双鱼,龙纹,贴花牡丹为多。这时的花纹明显的显得笔画精巧,画工精细。

  北宋南宋的龙泉瓷是不一样的:北宋的器底灰黑,南宋的底部赭红,这是制胎用料和精细度造成的。在龙泉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识别早中晚期的产品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同是宋代的龙泉窰制品,但其价值和珍藏要求是不一样的。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显黄绿色,属于弱还原温度,绿中微黄也是常是宋烧制的弱温还原,南宋的粉青是中等还原温度,梅子青色是南宋用强还原温度控制的,梅子青被称为最好的釉色。明代深黄微灰是用强氧化烧成的。粉青微绿是元代用强还原烧的,但它们的氧化铁和三氧化二铁的比例不一样,还原度的温度不一样。龙泉掺铁量极少,是用还原还原温度控制的,好的梅子青瓷很少。

  南宋时期,窰工出现南北技艺结合,在龙泉窰出现高温的灰碱釉高温釉不易流淌的,温度好控制,不但给烧制带来了成功率,而且对掺入的金属釉也有好处,由于高温烧瓷的效果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紫金土,使得龙泉釉出现了翠青色。胎是白色的,但显得粗糙,这与龙泉的土不如景德镇的土好有关。泡像是层层云雾从左右向一处集聚一样,在很多泡中可见石英颗粒物。看釉层下像压碎的冰糖一样裂隙泡,泡像层层的云朵滚滚来,胎是灰白,有的是白脂,胎粗,因没有景德镇的麻仓土,但灰有深的有很浅的,胎和釉边缘是红色的。胎釉接触处有彩红色带酱色的印迹。老的釉透彻,釉层泡儿千姿百态,新的半透明釉胎的面层都新,假的表面贼亮,过于透彻。真的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镜看,釉色层有色料没有融化的颗粒。深层用镜仔细看能够看出釉色料的色粒。

  工艺特点

  1、制作胎体的瓷土有黑白两种:黑胎用紫金土,一般含铁3~5%,最高可以达到15%,用于烧制釉色较深的器物;白胎用经过粉碎的瓷石,与景德镇的瓷土构成成份类似。

  2、无论黑胎还是白胎,都采用相同的烧制工艺,在同一窑中同时烧成。

  3、釉料可以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北宋用石灰釉,烧制时容易流釉,所以不能外罩厚釉;南宋用石灰碱釉,高温下比较黏稠,因此可以多次上釉,釉层很厚,烧成品玻璃化的程度很高。粉青釉即为石灰碱釉,上佳者如同青玉;梅子青釉烧成温度和玻化程度更高。

  4、青釉本身要求胎体不能过于洁白,通常会在瓷土中掺入紫金土来加深素胎的颜色。

  5、烧成温度在1180℃~1230℃之间。梅子青要求温度最高,在1250℃~1280℃。

  6.泡多层不均,泡不均,有似没融化的颗粒,用高倍镜放大可以见到泡。

  龙泉窑瓷器近年成交的价格如下:

  拍品名称成交价(万)拍卖日期

  宋代龙泉窑刻花卉纹绣墩-613万------------2004-08-21

  明龙泉窑镂空花卉玉壶春---183万------------2013-12-25

  明龙泉窑葵口花卉盘笔-----215万------------2005-11-07

  明龙泉窑水盂-------------425万------------2010-11-16

  明龙泉窑划花菱口盘-------245万------------2014-05-24

  龙泉双环耳瓶------------440万------------2016-1-21

  明初龙泉青釉葵口折沿大盘---391万--------2016-5-14

  龙泉梅子青摩羯耳盘口瓶----1265万---------2016-12-05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相关文章:

价格鉴证师:价格鉴定复核裁定的原因及对策分别是?10-28

造成价格鉴定复核裁定的原因及对策11-08

价格鉴证、价格鉴定、价格认证、价格评估四者的区别06-09

竹叶青茶叶的价格功效及冲泡方法07-14

化解价格异议的方法06-29

外贸单证价格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11-05

造成价格鉴定复核裁定的原因及对策201706-02

对涉案价格认定复核裁定中价格认定方法的解析11-08

汽车碰撞损伤及鉴定方法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