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预测题及答案分析

时间:2024-08-22 20:36:33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预测题及答案分析

  一、单选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预测题及答案分析

  1.教师在教授《鸿门宴》时,分析了“距关,毋内诸侯”一句的文言现象,下列哪一项与此文言现象不相同( )

  A.张良出,要项伯

  B.岁亦莫止

  C.偭规矩而改错

  D.举所佩玉殃以示之者三

  【答案】:D

  【解析】:

  题干例句中“内”通“纳”,接纳。A项中“要”,通“邀”,邀请;B项中“莫”,通“暮”,晚上;C项中“错”,通“措”,措施;D项中没有通假字。

  2.某教师选择舒婷的《致橡树》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A

  【解析】: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3.在一堂名著阅读课上,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或情节的理解,给学生出了一道选择题,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象征的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株仙草林黛玉和神瑛侍者贾宝玉的“还泪之说”。

  B.《红楼梦》中有四段肖像描写:①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②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③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④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四人分别是迎春、宝玉、黛玉、探春。

  C.“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过了目好送过来。”这是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问话,意在表明自己能干,办事周到,也充分表现了她的机变

  D.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历来以其美而哀伤的画面为人所称道。葬花的起因是去找宝玉时因晴雯等丫头的小脾气而不能入门,第二天便自伤身世,边葬花边吟唱葬花词。

  【答案】:B

  【解析】:

  这四段肖像描写指的分别是探春、宝玉、黛玉、迎春四个人。

  4.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单元,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欣赏交流会,之后让学生自行阅读单元选文《李尔王》《奥赛罗》等。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不包括( )

  A.组织欣赏实践活动,互相交流心得

  B.观摩戏剧演出,加深对作品的体验

  C.采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D.引导学生从书刊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答案】:D

  【解析】:

  D项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

  5.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教师提到,苏轼虽开一代豪放词风。但其豪放词并不多,其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下面属于苏轼豪放词的一

  项是( )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江城子》

  C.《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D.《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答案】:A

  【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问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话言,典型地体现

  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6.在引导学生学习名著《红楼梦》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整个作品分析文中儿个人物的主要性格,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菱:娇憨天真、纯洁温和、毫无心机

  B.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内慧外秀,才华出众、追求完美,多愁善感、孤傲高洁

  C.宝钗:举止娴雅、天资聪慧。博学宏览、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

  D.探春:嘴冷心冷、敢说敢为、办事练达、能决断

  【答案】:D

  【解析】:

  “嘴冷心冷”是惜春的性格之一,不是探春的性格。

  7.教师利用学生做的批注引领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B.批注法强调教师讲析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学针对性强

  C.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为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策略创造了条件

  D.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教学起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答案】:B

  【解析】:

  批注,是指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书中的内容。它直人文本、少有迂回,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

  8.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为帮助学生们拓宽对“秦王恐其破璧”一句中“其”字用法的理解,列举了几个含有“其”字的句子,下面对加点的“其”字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答案】:B

  【解析】:

  各句中“其”的意思分别为: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⑨大概。

  9.语文老师要选拔语文能力强的同学参加学校语文能力大赛,合理的选拔方式足(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答案】:C

  【解析】:

  相对性评价又叫常模参照式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10.某教材编有“走进宋词”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教材中给出的宋词作品,然后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的优秀宋词作品,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并开展一个“走进宋词”的鉴赏沙龙活动。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B.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C.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D.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答案】:D

  【解析】:

  该教学活动不能体现出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1.在教授《赤壁赋》一课时,一位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反复播放课文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标注生字新词的读音;第二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第三遍结合个别朗读矫正语音语调,然后解决重难点;第四遍看着屏幕静止的画面背诵课文。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快就能背诵重点段落,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B.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使用,利用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利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C.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多媒体教学发挥了主导作用,基本代替了老师的讲解

  D.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学习气氛,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答案】:C

  【解析】: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不可以代替内容,更不可以无视教学内容而存在。

  12.在教授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后,一位教师决定为此举行一次班会,下面是这位教师对此次班会的一段自述: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 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张欣。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张欣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学生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学生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

  B.在综合性学习中,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C.及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沟通课堂内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课文的主题

  D.鉴于这次教学案例的成功,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采取这种模式

  【答案】:D

  【解析】:

  教法的选择要结合课文特点、活动类型和学情来进行。材料中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契合了课文、活动类型和学情,但这种教法并不是所有课堂都适合的,要根据情况而定。

  二、案例分析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同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巾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赤壁赋》《游褒禅…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 “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学习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人选新教材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到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②本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是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

  【答案】:

  2.教学过程

  一、导人

  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②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教师作诵读指导。

  ③诵读全文后,让学生概述这篇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①由学牛组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

  ②学生找出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③教师重点点拨本文的疑难点,集中加以讲解并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的自然美。

  四、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学牛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集会的感受。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第四自然段,由渎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乎死生;然后批判

  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总结:第j、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五、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文中蕴涵的积极思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业:①背诵全文②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答案】:

  3.教学活动

  一、整体感知,重述内容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二、拓展思维,分析古人情怀

  以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人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列举人生有限、时不我待的文句,越多越好,理解时可以结合文句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抒发“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诗句:

  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⑤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

  三、深化主题

  教师再次总结文章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预测题及答案分析】相关文章:

2017年导游资格证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1-23

2017工程造价案例分析预测题及答案01-24

2017年导游资格证业务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2-28

2017年导游资格证考试预测题(附答案)02-26

2017二级秘书资格证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2-26

2016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预测题及答案03-07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能力》预测题及答案03-01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预测题及答案03-01

2017导游资格证考试《基础知识》预测题及答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