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对被考核者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1
一、单选题
1.“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学生观( )
A.学生是责权主体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D.学生是完整的人
【答案】:B
【解析】: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因此,“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
①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不同②面向的教育对象不同
③选学的教育内容不同 ④教育评价的标准不同
⑤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标准、教育结果上。
3.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健全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人生境界
【答案】:C
【解析】: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所以,它的首要目标就应该是发展体能、健全体魄。
4.“鸡不吃米强按头,到头来它也是不吃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D.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答案】:C
【解析】:
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5.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不包括下列哪项( )
A.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D.政协
【答案】:D
【解析】:
我国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没有制定教育政策的权力。
6.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 )
A.学习权
B.受教育权
C.集会权
D.人身权
【答案】:B
【解析】:
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
7.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 )报告。
A.未成年人父母
B.未成年人所在学校
C.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公安机关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8.我国《教育法》赋予了学校自主管理权,但自主管理权不是无限的,而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遵循。因此,( )是学校自主管理的基本依据。
A.教师
B.校长
C.学生
D、章程
【答案】:D
【解析】:
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国家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
A.育人为本
B.提高质量
C.促进公平
D.改革创新
【答案】:D
【解析】:
A项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B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C项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坚持以____为本,——为先,____为重的战略主题。( )
A.人能力 德育
B.全面发展德育 能力
C.人德育 能力
D.全面发展德育 能力
【答案】:C
【解析】: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因此,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原则。
11.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所收费用。
A.责令退还
B.双倍退还
C.没收
D.追缴
【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 )
A.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
B.中小学学生管理
C.民办学校教学管理
D.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13.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发展性
B.主体性
C.未来性
D.全面性
【答案】:A
【解析】:
题干的描述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的特征。
14.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规定,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量的计算方法是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 )
A.一半计入
B.一倍计入
C.二倍计入
D.三倍计入
【答案】:A
15.一位教师走上讲台,发现讲桌上放着一张字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老师,你以为当老师就可以压服学生吗!你高昂着头,铁青着脸,像个活阎王,但是有谁能服你呢!”落款是:“让你最讨厌,等待你处罚的学生”。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向学生诉苦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在班上宣读字条的内容,并检讨自己平时工作方法的粗暴,感谢这位同学给自己敲响了警钟
【答案】:D
【解析】:
关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慈相济意味着要对学生宽容,学生成长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以自己的行为作为他人,特别是学生的楷模。
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
1.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要做某件事或寻找某样东西时,我们会突然忘记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回到原来的场景时,就可以回忆起,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是(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动机说 D.提取失败说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失败说。提取失败说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该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题干中,很多人会突然忘记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回到原来的场景时,就可以回忆起来,说明他们受到启发,想起以前所经历过的事情,找到了提取的线索。因此题意体现了提取失败说的观点,故选项A说法正确。
A选项,消退说又称记忆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该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B选项,干扰说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C选项,压抑动机说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该理论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综上所述,选项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2.古人认为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之所以这么重视文章的首句、首段,与( )密切相关。
A.分化抑制 B.延缓抑制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题干中,古人特别重视文章的首句、首段,体现的是特别关注刚开始的信息,反映出的是首因效应。故选项D说法正确。
A选项,分化抑制指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有机体只对其中被强化的刺激物产生条件反射,形成只对其中被强化的严格确定的刺激物的回答,抑制同它相近似的一切其他刺激物的回答的过程。
B选项,延缓抑制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中的术语,是指因强化物延缓出现而引起的条件反应的减弱或消失。例如,呈现条件刺激以后,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再呈现强化物,机体的条件反应会相应延缦一定的时距后才出现。
C选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综上所述,选项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3.一心想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在考试前做了充分准备,但往往在考试中不能充分发挥实力,甚至出现不及格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 )。
A.学习动机太弱,降低了学习效率
B.学习动机过强,降低了学习效率
C.学习动机过强,极大地了学习效率
D.学习动机太弱,几乎没有学习效率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相应降低学习效率。题干中,学生一心想考出好成绩并在考前做了充分准备说明其学习动机很强,但在考试中不能充分发挥实力,甚至不及格说明因为动机过强,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故选项B说法正确,选项D排除。
A、C选项,题干中体现的是学生学习动机过强,而不是太弱,故说法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选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4.英语对李炜来说一直是个大难题,他试了很多种学习方法成绩都不见起色,这不禁让他怀疑自己学习英语的天赋和能力,根据成败归因理论,能力高低属于( )的归因。
A.内部、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D.外部、不稳定、可控制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他们归纳出个体对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6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故选项B说法正确。
A选项,内部、稳定、可控制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C选项,体现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为运气和外界环境。
D选项,外部、不稳定、可控制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综上所述,选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5.即将上初中的学生小蕾在选择哪所学校的问题上苦恼了许久:两个学校,甲学校师资好但离家远,乙学校离家近但师资不好。小蕾的心理冲突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题干中,小蕾面对两所学校即两个目标予以选择时,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体现的是多重趋避冲突,故选项D说法正确。
A选项,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B选项,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C选项,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综上所述,选项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6.( )是指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念学习。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概念学习是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题干中,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得到一个名称,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这种抽取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故选项C说法正确。
A选项,词汇学习是指学习单个词汇或者一组词汇的学习,它是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
B选项,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D选项,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
综上所述,选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7.王老师教学生解某类题前,会先用有趣的问题引导,激发同学的兴趣,从而让同学对这类题型有初步的了解,这运用了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
A.效果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学习律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准备律。桑代克的学习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题干中,王老师在教学生某类题前,会用各种方法让同学对这类题型有初步的了解,做好相应的准备,体现了准备律。故选项B说法正确。
A选项,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它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C选项,练习律是指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D选项,学习律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综上所述,选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8.在课堂学习中,学习“举一反三”体现的是思维逻辑,“一题多解”则体现的是( )。
A.形象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惯性思维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因此题干中,“一题多解”是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一道题,体现的便是发散思维。故选项C说法正确。
A选项,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B选项,求同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的、确定的答案。例如“一题一解”。
D选项,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产生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选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9.数学课上学生们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再去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有的学生竟然将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分別相加减,这一迁移属于(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题干中,学生们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再去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发生了混淆,起到阻碍作用,体现的是负迁移。故选项C说法正确。
A选项,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
B选项,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D选项,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综上所述,选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10.人们看到用筷子演奏大提琴的表演,感到震惊。是因为看到筷子一般只能想到关于食物这一用途,想不到可以作为乐器演奏歌曲,这种现象属于( )。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思维发散 D.功能变通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题干中,人们看到筷子一般只能想到关于食物这一用途,而想不到其他用途,体现了功能固着现象。故选项A说法正确。
B选项,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C选项,思维发散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D选项,功能变通是指将事物不为人知或不为熟知的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选项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GMAT阅读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05-12
2017护士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03-31
2017年内审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02-27
2016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