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2-12-19 18:00:08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小学) 试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大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A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可改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不能表现出读书乐趣。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雪压冬林的景象。可改为“一树梨花百里春,冰霜无力减缤纷”。D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作蒙蔽,欺骗解;殆,指危险。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故D项运用恰当。

  4、大多数人一般选择夏季旅行,其实在全国的绝大多数省份,夏季都是没有旅行质量的季节,高温难耐,体力消耗大,此时的风景极少有吸引眼球的特质,景致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人文景点,在强光的照射下更显得索然无味。

  对这段文字的意图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建议大家尽量避开夏季出游  B、说明季节变化会影响景观质量

  C、探讨影响旅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  D、分析人们对旅行存在的误区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文中首先提出“大多数人一般选择夏季旅行,其实在全国的绝大多数省份,夏季都是没有旅行质量的季节”,然后讲述不适合夏季旅行的各种原因,因此这段文字意在建议大家尽量不要选择夏季出游。

  5、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古城,有着2600多年的历史,是历朝封王置府的重镇。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瀚无垠的洞庭湖,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荆州的( )。

  A、地理位置  B、悠久历史  C、灿烂文化  D、富饶物产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根据“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瀚无垠的洞庭湖,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可知,这段主要介绍的是荆州所处的地理位置。

  6、农业有着艺术永远无法比拟的实践性。湖北农民在节庆的巫文化中,按照自己的需要造就了各种神灵,向它们许愿,祈求它们保佑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这种节庆活动,意外地促成了农业生产经验的发展,比如“春社”中放在社神前的“社种”,竟使农民能利用温室观察稻种出芽的情况;“嫁毛娘”的过程中,燃烧的火把消灭了大量飞蛾。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巫文化对农业与艺术的不同影响  B、巫文化怎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历史进步的是人力而非神力  D、湖北的农民创造了哪些节庆形式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题干文段提出巫文化“意外地促成了农业生产经验的发展”,且举例说明巫文化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的。

  7、低碳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专家指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问题上,首先需要澄清“低碳等于贫困”、“低碳等于高成本”等误区。低碳经济是在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下,出现的一种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形态。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这个过程”指的是( )。

  A、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C、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  D、转变对低碳经济认识的过程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文中的关键句是“但人均碳排放水平比较低的经济形态”,“这个过程”与这句话相对应,并且“这个过程”之后均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8、进入6月份,不少市民发现蚊子越来越多,简直无法控制,灭蚊剂也杀不完,一些曾经“一用就灵”的灭蚊剂如今渐渐失效。在各大医院皮肤科被蚊虫叮咬的儿童患者挤满了病房。

  以下哪项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

  A、6月份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最适宜蚊子繁殖生长

  B、蚊子的抗药性非常强,被杀死的往往是“娇弱”的蚊种,适者则顽强地生存下来

  C、蚊子特别喜欢叮咬儿童

  D、不规范地使用灭蚊剂导致蚊子抗药性的产生和快速增强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解释说明型题,C项不足以解释题干现象,因为题干仅表明被蚊子叮咬而住院的患者中儿童多,并未断定被蚊子叮咬的人中儿童多。

  9,有一次,就在一架民航客机即将着陆时,乘务员突然通知机上的乘客说“由于机场拥挤,无法降落,预计降落时间要推迟1个小时”。机舱里顿时一片抱怨之声,乘客们都在焦急等待着渡过这段难熬的时间。几分钟后,乘务员又宣布“再过30分钟,飞机可以安全降落”,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又过了5分钟,广播里又说“现在飞机就要降落了”,尽管晚了十几分钟,乘客们还是喜出望外。这段文字传达的道理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B、退一步海阔天空

  C、道歉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  D、适当的言语有利于稳定情绪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文段讲述了在一架推迟降落的飞机上,乘务员首先告知乘客飞机要推迟1小时降落,把最糟糕的事态委婉地告诉给乘客。之后以“再过30分钟,飞机可以安全降落”等适当的语言平息了乘客们的抱怨。说明如果语言运用适当,将有利于稳定情绪。

  10、从概念本身来说“文化旅游”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尝试了以文化需求为诱导的外出旅行活动。宗教朝圣、探寻历史古迹、参加特殊节庆活动等,都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可以说,旅游本身就有文化因子,而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丰富旅游者旅行见闻的同时,提供旅游者和被访地之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概念,“文化旅游”模式逐渐兴起。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蕴含文化色彩的旅游由来已久  B、“文化旅游”模式诞生于古罗马

  C、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D、文化是促使人们旅游的关键因素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根据文中“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尝试了以文化需求为诱导的外出旅行活动”“旅游本身就有文化因子”可知,A项说法与原文相符。

  11、汽车销售员乔吉拉德的推销方式有点与众不同,他会做一些在别人看来费力不讨好的`事。例如,他的1万多名顾客每个月都会收到他寄来的问候卡,上面永远只有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你。”除此之外,别无他语,也别无他物。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法帮助乔平均每天卖出5辆车,创造出连续12年销售第一的奇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卖车人”。乔吉拉德运用的最独特销售“秘诀”是( )。

  A、细节决定成败  B、莫以善小而不为

  C、喜欢可以引起喜欢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乔通过特殊的推销方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业绩,文中的关键句是“我喜欢你”,文段说明的道理是人际吸引的相悦定律,即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喜欢引起喜欢,即情感的相悦性。

  12、岫岩,地处辽东半岛,这里山清水秀,是全国最大的宝玉石生产地。

  最能准确复述这句话意思的是( )。

  A、岫岩在辽东半岛  B、岫岩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C、岫岩不仅山清水秀,而且盛产宝玉石  D、岫岩是全国最大的宝玉石生产地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C项概括了岫岩的两个特点,概括较全面,其他选项都只涉及岫岩的一个特点。

  13、“我此刻记起《希腊罗马伟人传》作者普鲁塔克的一句名言——最显赫的业绩不一定总能表示人们的美德或恶行,而往往一桩小事,一句话或一个笑谈……更能清楚地显示人物的性格的趋向。”下列最能准确复述这句话意思的是( )。

  A、普鲁塔克的名言对我的影响很大

  B、有时大事还不如小事能体现人的性格

  C、只有小事能显现人物的性格和趋向

  D、显赫的业绩并不总能表现人的美德或恶行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材料说明了两点内容:“最显赫的业绩不一定总能表示人们的美德或恶行。”“往往一桩小事,一句话或一个笑谈……更能清楚地显示人物的性格的趋向。”并对这两点内容进行了比较,只有B项准确地概括了这两方面的内容,而且体现了两方面内容的关系。

  14、下列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西方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反自然和反宗教,对自然有侵略的倾向,对宗教不闻不问。但儒家所代表的人文学要求人类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又要与宗教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它的内涵比较宽广。比如儒家的金玉良言,包括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观念正逐渐被西方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最朴实的伦理。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生态环保危机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要重新厘定。儒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

  A、不闻不问  B、相辅相成

  C、金玉良言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金玉良言”应为“金科玉律”。金科玉律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后多比喻不可变更的信条。金玉良言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

  15、海伦凯勒是举世( )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但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 )的巨大精神力量。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崇拜自我  B、敬仰厄运  C、仰慕生命  D、瞩目困难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举世”是指全世界。“崇拜”指向崇高尊贵的神,发出尊崇的拜服。“敬仰”指敬重仰慕,侧重尊敬佩服的感情色彩。“仰慕”指敬仰思慕。“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关注着,形容影响很大,为世人关注。根据文义,第一空填“敬仰”最为恰当。故答案选B。

  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浯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欧盟应当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但只有欧盟所有成员国达成一项共同战略协议,欧盟才有希望将“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转化为谈判实力

  B、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和干部群众经过六年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

  C、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地震,震级为7、0级,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美国地震勘探局的科学家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将相当惨重

  D、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消息成为今年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但随后就有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B项句子杂糅,中途易辙,后两个句子的主语由“沈浩和干部群众”变为了“沈浩”。C项“数量”和“相当惨重”搭配不当。D项语义重复,应删除“提出”。

  17、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中间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经济上乐于消费,政治上渴望稳定。中国目前的问题是中间阶层的规模还不够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也会面临失业的威胁。如果政府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B、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扩大内需

  C、为什么中间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D、要培育和帮助中间阶层发展壮大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文段首先介绍了中间阶层为什么是社会的稳定器,之后提出了中间阶层面临的困境,即“中间阶层的规模还不够大,还不够稳定”,最后指出“如果政府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本文意在说明应当帮助中间阶层发展壮大。

  二、阅读理解

  (一)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只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子表面的光辉外,就不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了一丝贬义。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是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种意境,当然也是美。①前者,所有景物统统呈现在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虽是无,并不等于观者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空白,其实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更耐人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

  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②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板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头,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对这种境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近天然,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B、淡泊名利,对得失成败能淡然处之

  C、无为而治,随遇而安  D、无欲无求,知足常乐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这句话明显是针对“淡”的美学意义谈的,选项A符合。其他选项都涉及“淡”的人生意义,错误。

  2,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下列各项中符合本文作者对该句诗的看法的是( )。

  A、贬低,因为“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B、认同,因为苏轼笔下“浓抹”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景色,而不是上文所说的人的行为

  C、不解,因为“浓妆”和“艳抹”不可能共存

  D、淡然,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文中有言,“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这说明作者对苏东坡的诗持认同态度。

  3、文中画线处的“前者”指的是( )。

  A、中国画  B、西洋画

  C、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画

  D、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水墨画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是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

  便经营出一种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所有景物统统呈现在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艺术。”这里的“前者”很自然是对应“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画”。

  4、对文中画线处的“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淡与浓不能简单以是非来判断,但淡于身心更有裨益,强劲持久的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B、淡与浓就如同咖啡与茶,无法加以比较的

  C、浓到好处,不易,淡到韵味犹存,更难

  D、“得”不要大欣喜,大快活,“不得”不要大懊丧,大失落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话“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接着又是对“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的解释——“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入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全面综合考虑,选项A准确地说明了“淡”的人生意义。

  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作画最重要的就是留白,空白的地方越多,就代表境界越高

  B、作者承认,物质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积极主义者自然会持浓烈的人生哲学

  C、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是要追求清新纯净

  D、“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指的是勾画自我人生追求的蓝图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A项明显错误。排除。B项错误。“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说明积极主义者未必一定会持浓烈的人生哲学,故排除B项。C项错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虽是无,并不等于观者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空白,其实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这说明中国水墨画中的“淡”是追求富有想象的神韵,而不仅是“清新纯净”的感觉。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

  ①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②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③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

  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呜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竞收起法相,庞然而踞,④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节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1、对文中标以序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为对偶②为对比③为比喻④为夸张  B、①为对比②为对偶③为拟人④为比喻

  C、①为顶真②为对偶③为拟人④为比喻  D、①为顶真②为对比③为比喻④为夸张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顶真的手法不常见,顶真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在于,对偶主要是从形式上讲,而对比在于内容的比较。

  2、对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两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牧《独坐敬亭山》

  B、“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甫《独坐敬亭山》

  C、“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D、“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略

  3、文章名为“山居”,以下哪一项不是作者直接描写的山?( )

  A、马鞍山  B、鹿山  C、崦嵫  D、敬亭山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中没有提到敬亭山。

  4、对于文中提到的《登楼赋》,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楼赋》是三国时期王粲的名作  B、《登楼赋》是三国时期朝暾的名作

  C、《登楼赋》是西汉时期王粲的名作  D、《登楼赋》是西汉时期朝暾的名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略

  5、对文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B、树间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C、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D、树问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由上文“等到众乌栖定”,可以看出,歌者是指鸟。

  (三)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就渐渐地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齐鲁书社,1985,个别用字有改动)

  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句( )。

  A、高贵典雅  B、清而不寒  C、艳而不俗  D、风韵犹存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词语的比较。由上下文对这一女子的描写来看,应该是不艳不俗,也不高贵典雅,又从“秀而不媚”的形式来看,应该是“清而不寒”。

  2、文章除了描写王小玉的歌声,还着重描写了她的( )。

  A、唇齿  B、体态  C、动作  D、眼睛

  【参考答案1】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段的理解能力。由第一段“那双眼睛,如……”可以看出,文章描写了她的眼睛。

  3、文中写歌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是指( )。

  A、高亮悦耳  B、余音绕梁  C、飞扬飘逸  D、富有弹性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能力。“余音绕梁”是指听完歌声以后的感觉。

  4、形容王小玉的说唱,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排比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第二、第三段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小玉的说唱。

  5、文章用各种感官感觉的描写来表现王小玉的歌声。下列选项中与文章相符的是( )。

  A、触觉、味觉、视觉  B、听觉、味觉、视觉

  C、嗅觉、听觉、味觉  D、听觉、触觉、视觉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描写的角度。文章中没有出现视觉、触觉的描写。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 篇2

  一、选择题

  1、某小学几名学生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调查”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当研究小组到报社采访时,门卫说他们是“小捣乱”将其拒之门外,作为指导教师应( )。

  A、分析原因,修改计划

  B、指责门卫素质差

  C、安慰学生,劝其放弃

  D、埋怨学生能力差

  试题答案:A

  2、张老师在用天平称一支粉笔时,没有拆下天平托盘下的胶垫 。第一次称重为100克,第二次为50克,学生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张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让学生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B、告诉学生不必在意

  C、向学生解释这是天平本身的误差

  D、不予理睬继续上课

  试题答案:A

  3、小峰经常迟到、旷课、多门功课“挂红灯” 。不过,他百米赛跑速度很快,连续两年获得校运动会百米赛冠军。对此,老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获得信任,寻找恰当教育时机

  B、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形成原因

  C、因势利导,帮助小峰树立学习的信心

  D、扬长避短,告诉小峰不要在意文化成绩

  试题答案:D

  4、青年教师小王刚入职就加入冯老师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很快适应了岗位工作,这表明王老师在专业发展上注重( )。

  A、同伴互助

  B、自我反思

  C、自我研修

  D、脱产进修

  试题答案:C

  5、《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下列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B、建立城乡二元结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C、建议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

  D、均衡配置教师,设备,校舍等资源

  试题答案:B

  6、钱某闯入某乡中心校寻衅滋事 ,破坏了一间教室的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于钱某( )。

  A、应当乡人民政府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B、应有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C、应有该中心给予教育行政处罚

  D、应有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拘留

  试题答案:B

  7、教师杨某对学校提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被申诉人应为( )。

  A、校正

  B、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D、教职工代表大会

  试题答案:C

  8、教师徐某经常上课迟到、早退,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学校可依法给予徐某( )。

  A、民事制裁

  B、行政处罚

  C、行政处分

  D、刑事处罚

  试题答案:C

  9、某农村小学使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的机关是( )。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试题答案:B

  10、11岁的小学生琳琳因信件被妈妈陈某私自拆阅感到不悦,可妈妈说这样做是为了关心她,陈某的做法( )。

  A、合法,父母拥有监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

  B、合法,父母具有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

  C、不合法,父母不得擅自拆阅孩子的信件

  D、不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拆阅未成年人的信件

  试题答案:D

  11、小学生秦某某欺凌同学,学校希望家长配合对秦某的教育,他的父母认为法制教育是学校的事,对此不予理会,该家长的做法( )。

  A、正确,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B、正确,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C、不正确,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

  D、不正确,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试题答案:D

  12、某公立小学塑胶跑道不达标,导致有些学生身体不适。应对该事故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A、学校行政部门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试题答案:B

  13、小华屡次抄袭作业,袁老师训斥道:“我教了几十年的书,就没见过像你这样油盐不进。屡教不改的学生!”下列对袁老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缺乏教育艺术

  B、缺乏教育耐心

  C、缺乏教育智慧

  D、缺乏教育目标

  试题答案:D

  14、三(2)班班规有一条“不讲普通话唱歌一首”。一天,班主任刘老师在讲课时无意中讲了一句方言,于是她在下课后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歌,下列对刘老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维护教师权威

  B、注重师生平等

  C、严格自律

  D、以身作则

  试题答案:A

  15、小茹说话有些口吃,常有同学嘲笑她,班主任付老师除教育学生要尊重小茹外,还编导小茹朗读,鼓励她坚持练习。小茹还在朗诵比赛中获奖,人也渐渐开朗了,这表明付老师具有( )。

  A、维护课堂秩序的'能力

  B、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

  C、尊重关爱学生的情怀

  D、严以律己的从教意识

  试题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班级里。

  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波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有到小强家里进行了家访。

  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情况几乎看不见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准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

  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 小强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时,张老师说:“刚才做的题目里,有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是因为0的存在,它的最终结果却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愿意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增光夺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经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映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学习。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的调皮捣蛋而放弃他,而是从学习兴趣和提升自信心等方面引导小强,帮助他逐步学习成绩。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材料中张老师根据小强调皮捣蛋但对学习数学兴趣充满兴趣的特点,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独特的人的理念。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张老师通过一系列教育方法,帮助小强建立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像小强这样的后进生时,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材料:

  运动会结束后,小华在周记中写下了周记的感受:

  这一次学校秋季运动会非比寻常,因为有一个特殊的项目,那就是班级的律操比赛。我们班余老师是一位比较要强的老师,听同学们讲,每次比赛,她都力争好成绩。

  大家熟悉的班级律操对我这个刚转来的新手来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有班干部向余老师建议,不让我参加比赛。我本想余老师会同意,反正学校并没有要求必须全班参加,再说我刚刚转来。但是余老师没有同意,在班上说:“咱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班上一个同学都不能少!”我感觉余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

  眼见比赛日益临近,我很是着急,看得出与我们一同训练的余老师也很着急,余老师找到我,一边鼓励我一定行,一边亲自手把手教我律操的每一个动作。

  余老师腰不好,我看到余老师每次讲解示范动作弯腰时,总咬着牙,我更是认真的操练。在余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班级的律操。

  问题:评析余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余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体现了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余老师不放弃班上任何一个学生,并且亲自手把手地教,不断鼓励学生,体现了关爱学生。

  其次,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要求老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材料中,余老师在自己腰不好的情况下,每次还亲自讲解示范动作,给学生做了很好地榜样。

  再次,体现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勤恳敬业。材料中,余老师面对有困难的学生,余老师没有敷衍塞责,而是带病认真辅导,体现了爱岗敬业。

  最后,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材料中,余老师面对特殊的情况亲自示范不断鼓励,耐心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书育人。

  总之,余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3、材料:

  世界各国文化都包含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这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称为“道”和“艺”。各种具体的学问,可称为“艺”;万物共通的道理,可称为“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振道为根本,以载道为内涵,以达道为究竟。儒家将其表述为“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道性命”,就是说要从具体的“艺”上升到 “道”,用“道”来指导“艺”。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孔子在《礼记》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礼仪规范、唱歌、跳舞等,属于文艺范畴;射御包括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属于武艺范畴;书数指书法、算数、天文地理等知识,属于技艺范畴。因此,“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朱熹《大学章句 · 序》中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见,古人从小就要学习诸多“艺” 层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武艺中的“射”在古代是相当被重视的活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活动还可以培养心性:射箭时必须身体端正,精力集中,心无旁骛,若射不中也当反躬自问,而非怨天尤人。古人通过简单的“射”提炼出了丰富的“道”的内涵。

  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观念就是从说唱、戏曲中学得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其中的正邪虽然过于脸谱化,但恰恰是这些让人们懂得了善恶之分。艺术的呈现和发展,一定要遵从“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心灵、污染社会的玩物。

  天地万物,道通为一。《中庸》中讲“道不远人”,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精神、能量,跟具体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视、闻、摸,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化及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我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以达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问题:

  (1)【题干】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分别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题干】文章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 ①道:是指万物共通的道理,是无形的;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力量。 ②艺:是指具体的学问,是有形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涵括了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可感和可闻的,其中蕴含着更高层次的智慧。

  (2)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①中国文化的“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体的“艺”要上升到“道”,用“道”来指导“艺”。

  ②古人从小要通过学习诸多“艺”层面的知识,来领悟其中丰富的“道”的内涵,此外,在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但他们能从说唱、戏曲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这都体现了以艺臻道。

  中国古典文化将“道”视为文化的魂魄,我们可以从古典文化中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因此,道与艺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

  三、写作题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看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 “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

  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 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

  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

  要求:自选角度,进行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立意参考】

关键句: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

  启发:儿童与成人间存在巨大差距

  换位思考

  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

  立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主体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复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备考题及答案08-27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巩固备考题(附答案)06-18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备考题(附答案)06-18

2017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备考卷及答案08-26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备考试题(附答案)06-18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预测备考卷及答案08-13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模拟卷及答案08-13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备考冲刺卷及答案08-13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备考冲刺卷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