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
下面是YJBYS小编为考生整理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欢迎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师角色
1.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构成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学校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教师角色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根据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涉及以下六方面:文化、知识的传递、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楷模和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
(1)文化、知识的传递、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知识以及各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延续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作为现代教师,当前面临着一个怎样传授知识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桶里的水装到学生的碗里去,因此才有“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但现代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今后的学习不再会停留在掌握现成知识的水平上,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只是灌输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掌握学习的方法。
(2)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没学好,以后可以补上,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很难补上。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本人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水平,能够在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灵魂塑造工作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做好六项工作:第一,要提高塑造学生灵魂的效益;第二,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要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第四,要优化德育过程;第五,要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效应;第六,身教与爱的教育并施。
(3)班级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组织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班级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学生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任何集体都有领导人。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和权利都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集体中负有领导者的责任。教师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在班级集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负有组织和领导的责任。在这里,教师要代表国家执行既定的教育方针,要把握集体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要建立和完善班级中的组织机构,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带领班级成员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二,要指导班级成员制定实施方案;第三,要领导班级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第四,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第五,要协调班级内外的人际关系;第六,要开展对班级成员和班集体的评价活动。
(4)心理调节者
这一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卫生,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的日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教师不仅要能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之中去,而且还要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5)学生楷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通过榜样、模范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
(6)家长的代理人
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就成了家长的代理人,行使对学生的监护权。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担负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关心、照顾等职责方面与家长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学生(孩子)很自然地会把教师与父母联系在一起,把在家里对父母的期望、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在某些方面,教师甚至可能比家长更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仅要代表国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而且要代表家长照顾学生的生活,负责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各项合法权益。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和照顾学生,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人。
(二)教师角色的形成
教师角色的形成,是指教师逐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及相应要求,通过实践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予以内化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何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只有对教育工作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光荣感、责任感。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教师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教师正式充当了这一角色,有了实践经验后才真正开始具有的。
3.角色信念阶段
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三)教师的角色适应
1.形象适应
这是指首先在外部形象上要适应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其中包括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和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两个方面。
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认识与看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却因教师的社会责任而对教师的行为与作用有较一致的印象。一个教师要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首先就得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通行看法,甚至是某些刻板的印象,在外部形象上适应教师角色。否则,会因此受到某些非议。
据资料表明,学生所喜欢的教师行为,反映他们所期待的教师品质。学生所认定的教师的好品质,构成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学生在观察、亲近、评价教师时,常常以此作为标准。
因此,教师应尽量适应学生的期待,努力实践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教师对角色形象的适应,实质是教师在外部行为表现上对职业形象的模仿与趋同,这是角色适应的表浅层面。
2.职责适应
就社会职责与分工而言,教师担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其社会职业角色是教育者。
因此,教师一方面必须适应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以完成实现人类社会的知识经验的传递,社会人才的培养等;另一方面,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教育功能与影响又是多方面的,是知识传授者、集体领导人、学生的表率与知心朋友、家长的代理人等多种具体的教师角色或教育功能的集合与概括。这些角色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补充,还有一些相互矛盾。为此,教师必须在执行教育赋予自身的职责基础上,正确处理好自身担任的多种教育角色,在教书、育人、组织管理、交往以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影响、道德教育等方面实现不同角色的独特功能,融合它们的作用,从全局、整体上适应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
3.自我人格适应
这是指教师从个性上进行个人自我修养,达成教师角色心理的内化与人格化,形成稳固的教育人格。教师在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并从形象与职责上进行角色适应之后,还应从自身的人格或个性方面进行塑造与锻炼,培养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教育气质”。从对角色职责的认同、接纳和对角色行为的外部模仿,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职业素质与人格品质,达到教师对角色适应的最高境界。
(四)教师的角色意识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自我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群体才能形成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教师个体也才能不断地调节、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很好地完成教师的社会职责。
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取决于他对这一角色的认知程度。作为一个认识过程,角色认知贯穿于角色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才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效果。教师角色认知的实现是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并因此受到不同评价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例如,责任感、自尊感和自卑感都是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教师自己和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角色期待包括两方面,一是自我形象,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二是公众形象,指他人对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师只有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不断地认同与内化才能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从而减少角色混淆与角色冲突。
(五)教师角色功能
①教师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品德形成;
②教师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行为表现;
③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④教师教育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
⑤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学生集体风气。
(六)教师角色冲突
1.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的冲突
角色与期望关系密切,对某一种职业期望越多,就要求从事该种职业活动的人具有越多的角色职能。而职业总是有范围的活动,某种角色也只发挥某种专门性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多期望的职业活动中,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中突。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与影响,教师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常常成为社会公众期望的焦点,被寄予较多、较大的期望。这些期望又因不同的期望主体而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可能同时被满足,造成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与教师角色职能之间的脱节,因而形成了教师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2.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体角色行为的冲突
人们头脑中存在着的较普遍的教师形象或一致的看法,构成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势。但是,教师在从事角色活动时,总是以不跟他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理想有根本冲突的方式来扮演这些角色。况且教师是不同个性的人,他们对教师角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取向与价值认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就使得教师个人的角色行为与社会上教师角色定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不少教师受到他人对自己行为期望的冲击,甚至遭到非议与指责,在心理上产生矛盾与冲突。
3.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的冲突
教育活动的成效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且,教育活动始终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活动。教师个人很难说清自己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确切的成果。角色活动与活动的成就、个人的努力与他人的工作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使得教师感到自己的角色虽有明确的.责任,但角色活动的成果却具有很大的“无形性”或“模糊性”。这种希望看到成果的需要与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与挫折感。
4.角色的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实质是教师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有追求个人事业、实现个人生活价值的成就需要,也有追求事业进展时的心理压力。但由于教师重大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行为的表率作用,使其必须与学生随时维持某种持久、密切的关系,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这就使教师自身的追求、个人事业成就就因此而受到影响,加之角色活动成果的“无形性”,很难有事业上的成就感,角色>中突由此而产生。
5.角色职责与不同价值间的冲突
无论是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并存的多元的价值观念与教师角色形成严峻冲突。比如,某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价值观念与标准,并不完全合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但教学强调正面引导甚至灌输,教师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价值观点。此外,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所谓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常常与学生或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相对立,然而他们既要维持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又不得不对学生的观念表示出某种宽容与理解。因而,教师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或对新旧价值观念调适时存在着心理冲突。
6.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个体所处的组织机构的特性与社会声誉,会使个体获得相应l9声誉或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地位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赞誉,以维护强烈的自尊心。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上的人们对他们及其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加之在所有的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的控制性最低,教师很难在学校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下,较自由地进行必要的社会人际交往。由于教师的社会关系较为单调,致使个人的自我形象受到一定的损害,导致心理上出现矛盾与冲突。
7.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
这是困扰教师最现实、最剧烈的心理冲突,教师对此冲突的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着他们从事教育活动或职业劳动的积极性。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了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20世纪中期,教师工资虽然不太高,但他们基本上能以社会整体生活水准、相对高的职业劳动报酬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而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环境中,社会其他职业的劳动报酬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则远远低于社会一般职业,经济分配中出现“脑体倒挂”现象,甚至出现严重的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针对这些现实,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怒心理由此产生。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教师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严重背离而对职业忧心忡忡,心理冲突剧烈,甚至离散心理严重,最终弃教“跳槽”。
(七)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角色心理与职业行为的适应,特别是尽量避免和化解他们的角色心理冲突,必须考虑下列涉及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人三方面的意见。
1.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在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以自身内部状态来反映社会对教师及其职业的看法,使职业活动带上或被赋予某种意识倾向和心理气氛。因此,应当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正确理解教师角色的特定社会职能与专门性功用。既广泛树立起“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观念,做到尊师重道;又要避免人们因为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多的角色期望。通过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使全社会形成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这将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并以健康的情绪从事教育活动。
2.增加教师的职业劳动报酬,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职业劳动的经济报酬,客观上起着社会对职业劳动成果价值认定的作用,并成为衡量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的现实,应较大幅度地增加教师的劳动报酬,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其职业价值相适应。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激励教师职业积极性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又是提高教师职业劳动效率的保健性心理条件。否则,教师职业积极性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将很困难。
3.加强对教师劳动过程的管理,及时进行角色活动的成就测评
教师劳动的质量虽然最终落实在目标上,但却直接反映在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师角色活动的成果具有“无形性”,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不应实施目标管理,而应当是对教师劳动过程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辅之以对教师劳动成就的测量与评价,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心理上有完成任务的趋合感。这样,不仅会消除一些角色冲突,而且还会使教师的角色行为即时得以强化。
4.学校的人际组织工作要“外开内合”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心理单元,它既是教师人际关系的心理结合体,又与外部社会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作为教师相互间和教师与社会发生心理联系的中介,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的社会心理的互动与促动功能。一方面以多种途径、方式向社会开放,发挥教育组织特殊的影响,此所谓“外开”;另一方面则以此融洽校内教师间的心理联系,形成人际互助的心理氛围,此所谓“内合”。通过“外开内合”,帮助教师以自立与互助来丰富、发展社会关系,实现个人自我形象的社会维护。
5.教师个人要充分认识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对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向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但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事业。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树立教育的社会事业价值观。这种基于事业的价值认定与取向,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甘于奉献、乐育英才的思想基础。此外,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有效地采用一些心理调适方法,有助于角色心理的适应与角色冲突的化解和消除。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相关文章:
1.心理教育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