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招聘必背100题简答题
亲爱的老师们,在教师招聘的征程中,简答题是关键一环。我们精心整理了教师招聘必背 100 题简答题,涵盖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掌握这些题目,为你的应聘之路增添底气。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扎实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教育生涯。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
(2)文字的产生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3)经验的积累,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记忆技巧:生产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文字的产生,国家机器的需要。
2.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2)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教育的内容、程度均不同。
(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4)刻板性:教学内容固定、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5)道统性: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6)象征性: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记忆技巧:“阶级等级分层次“、“道统象征显地位”、“专制刻板死单一”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 最早)。
(3)教育的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记忆技巧:公义法世(“公益法师”)
4.简述20世纪后期的世界教育特点(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
(2)教育的全民化(《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3)教育的民主化(对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教育的个性化、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不同版本教材呈现不同,做多选题时候注意变通)。
记忆技巧:全、民、多、现<献>、身;个(各)国全信科学。
5.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此类型题目一般为教师编论述题】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 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③由博返约;④学思行结合;⑤谦虚笃实。
6.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此类型题目一般为教师编论述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目的来源于内部,不应该从外部寻找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不断的生长。(教育无目的论)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活动课程)取代传统的教材。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利用儿童爱好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解决问题,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强调与传统教育相对的新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记忆技巧:一部著作、两个理论(无目的论、教学论)、三个中心、四个本质、五步教学
7.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此类型题目一般为教师编论述题】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两大理论基础:哲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基础。
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提出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3)提出教学过程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
(4)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明了(明确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四阶段教学法。
记忆技巧:一部著作、两个基础、三个中心、四段教学
8.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规格)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此条可以不写)
记忆技巧:规(龟)速组织人才结构,内容、方法、手段相对独立。
9.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此条个别教材中有呈现)
记忆技巧:劳动力学知识有利于发展科技。
10.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不同版本教材表述不同)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政策、制度和内容体系。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此条个别教材有呈现)
记忆技巧:领受权质、目策容制
1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完善。
(3)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记忆方法:意识形态管理人才,民主政治影响舆论
1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记忆方法:文化影响内容方法的价值
1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学资格证2015年已考)
(1)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记忆方法:筛理递存交融创新
14.简述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记忆方法:整合组织传递校园缩影
15.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记忆方法:质规继承不平行
16.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影响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记忆方法: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记忆方法:专门训练的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组织的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8.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方法:加速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符合社会规范
19.如何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教学
(2)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教学
(3)遵循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适时而教
(4)遵循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帮助全体学生,发挥优势,长善救失。
(5)遵循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记忆方法:顺阶不补差
20.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性。
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叫关键期又叫敏感期、最佳期。在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记忆方法:同一方面+不同方面
21.简述教育目的意义和作用(功能)
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有多方面的功能。
(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
(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功能
(3)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地调控功能
(5)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有版本教材没有此条)
记忆方法:励 评 调 选 向
22.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制约;
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及政治观点和制度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记忆方法:正(政)经文化人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3.简述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要培养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记忆方法:培养有个性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1)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记忆方法:一目(教育目的)、二培(培养目标)、三课(课程目标)、四学(教学目标)
25.简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是总的教育方向。
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记忆方法:性质、方向、目的、途径和原则
26.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记忆方法:经济+政治+儿童+人口+影响
27.简述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个别教材呈现)
(8)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记忆方法:学前-义务-中等-高等-学历-国际-社会-终身
28.简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记忆方法:基础-中等-高等-成人-终身
29.简述现代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
一轨是学术教育,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包括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初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
(2)美国单轨制
相对于双轨制,只有自下而上的一轨,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所有人都通过同样的教育体系进行学习。
(3)苏联分支型学制
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是“Y”型学制。
记忆方法: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30.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指始于人类原始社会,终于近代学校系统出现这同一时期内的早期教育。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直至今日,制度化教育依然是教育制度的主体。
(3)非制度化教育
它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出现,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记忆方法:前制度-制度-非制度
3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2)学科知识水平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记忆方法:社会+学科+学生+理论
32.简述学生中心论的观点。
课程应该以学习者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出发点,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应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②课程以学生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③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④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记忆方法:学生的课程以自己的兴趣和活动为中心
33.简述课程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①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③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④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教学。
34.简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记忆方法:科基(柯基)学理科,与其他学科联系
35.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泰勒原理)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①确定课程目标;
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其中,制定课程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匝堤目标展开的,泰勒原理就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记忆方法: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36.简述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
(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不足:
(1)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
(2)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3)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
3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
(1)学科课程是从各文化领域精选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文化高度;
(2)学科课程能有效地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能深化学生对某一专门领域的认识,培养其专业素养;
(3)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
缺陷:
(1)学科课程的内容是前人获得的经验,教学过程又主要是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经验产生深刻体验;
(2)学科课程的知识是预先结合各方面因素设定好的,变通性较差,不容易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
(3)学科课程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38.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表现形式有: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39.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4)认识的简捷性
教学活动将要教授的内容经过筛选和科学编排,可以省略掉很多知识获取的过程,具有认识的简捷性。
(5)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进行达到认识目的。
记忆方法:有领导的间接交往简捷且有教育性
40.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忆方法:双基+四育+个性+创新
41.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每一条均为简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的间接性规律)
①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②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③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②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③知识和智力的相互转化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的双边性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②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记忆方法:双剑(间接)发育(双边-间接-发展-教育)
42.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
(2)重点突出
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
(3)内容正确
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
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
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记忆技巧:清(表达清晰)明(目标明确)正(内容正确)当(方法得当)序(板书有序)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点(重点突出)志(组织严密)气(气氛热烈)
43.《班级授课制》优缺点。
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记忆技巧:教师主导集体教学,经济有效;不利因材,不利自主,缺乏灵活
44.简述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记忆技巧:容(内容)量(分量)要(要求)改(批改)
45.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备教材。即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记忆技巧: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46.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技巧:运用语言直观讲解,正确选择直观教具
47.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48.简述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记忆技巧:理解巩固、复习巩固、扩充巩固
49.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技巧:教材系统,重难点突出,循序渐进
5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哦。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记忆技巧:区别教学,充分发展
5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记忆技巧:教学联系实际,培养运用能力,教学技能训练,补充乡土教材
52.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记忆技巧:内容科学,注意启发,语言艺术
53.简述谈话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记忆技巧:准备计划,明确问题,善于诱导,做好小结
54.简述演示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记忆技巧:做好准备,明确目的,感知对象
55.简述练习法的含义及要求。
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②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③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④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⑤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⑥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记忆技巧:明确目的,计划周到,分量适当,方法科学,态度明确,认真总结
56.简述实验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2)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记忆技巧: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计划,提出要求,语言指导,检查结果
57.简述讨论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记忆技巧:问题有吸引,讨论中启发,及时做小结
58.简述参观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的要求:
①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②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③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记忆技巧:前做好准备,中组织实施,后写好报告
59.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2)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记忆技巧:精心阅读教科书,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各种笔记
60.简述实习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②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漏补
③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记忆技巧:前中后
61.简述发现法的基本含义。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发现法基本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发现法一般过程: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62.学生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记忆技巧:课内、课外加实践,团队、会议班主任
63.学生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记忆技巧:说服榜样来锻炼,陶冶品德有修养,角色扮演要合作
64.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良好态度和品德培养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记忆技巧:“说服榜样打群架受到了惩罚”
说服(有效的说服)榜样(树立良好的榜样)群(群体约定)架(价值辨析)惩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65.美育的内容及任务。
美育的内容
(1)艺术美: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
(2)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3)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4)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
中小学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教育,如文学、音乐、图画、戏剧、电影、舞蹈等;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
记忆技巧:艺然社科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66.美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美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4)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美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美育。
(6)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美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7)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67.简述导向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68.简述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记忆技巧:明道理,疏思想,因势利导,正面教育
69.简述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③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0.简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德育不应单纯寄望于课堂道德理论教育,而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记忆技巧:加强理论,参加实践,知行统一,以身作则
71.简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在建立集体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注意集体的组织和管理,更要注意集体意识、集体舆论的培养。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记忆技巧:健全集体,丰富活动,加强个别
72.简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记忆技巧:热爱学生,严格要求,贯彻到底
73. 简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记忆技巧:正面教育,以理服人,健全制度
74.简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记忆技巧:一分为二,转化因素,提高认识
75.简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记忆技巧:统一力量,三位一体,循序渐进
76.简述说服法(说理教育法)的含义及要求。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方式: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谈话、报告、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②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如参观、访问和调查。
运用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记忆技巧:目的识趣,注意心诚
77.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含义及要求。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的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记忆技巧:敬慕榜样,提高修养
78.陶冶教育法的含义及要求。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情感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运用陶冶法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记忆技巧:结合启发说服创设情境
79.实际锻炼法的含义及要求。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锻炼方式包括: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
实际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记忆技巧:目的明确、生动灵活、持之以恒
80.品德评价法(或奖励与惩罚法) 的含义及要求。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记忆技巧:公平民主、宣传奖励
8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记忆技巧:分节目准行(氛围——结构——目标——准则——个性)
82.简述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班干部)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记忆技巧:班干部确定目标组织活动培养舆论
83.简述后进生及其特点。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应谨慎。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①不适度的自尊心
②学习动机不强
③意志力薄弱
记忆技巧:自尊不适度,动机意志均薄弱
84.简述如何进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学业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根据德育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4)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5)根据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对待后进生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记忆技巧:立观点、导归因、找闪光、造机会、抓长期
85.简述偶发事件处理的办法。
(1)对一般突发事件当事人要说服教育,促成互谅
(2)对吵嘴、打架等突发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整体问题,当场处理
(4)局部问题,个别解决
(5)师生冲突,冷处理
86.简述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3)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人的知觉印象仍然相对不变。
87.简述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88.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3)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材料处于系列记忆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回忆的效果也不同。
(4)识记的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情绪和动机
89.简述如何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②复习方法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应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90.如何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9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哪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9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2)合理组织活动
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3)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93.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3)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94.简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的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95.简述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特点。
(1)意志的独立性(自觉性)
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2)意志的果断性
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3)意志的自制性(自制力)
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4)意志的坚韧性
是—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96.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③人格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
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③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有所不同。
(3)家庭因素
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发展智力,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使儿童形成和发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部门。
(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
(6)早期童年经验
童年的不幸会对人的一生发展造成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7)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包括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它们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97.简述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也都有其消极的方面,无法比较好坏。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②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③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98.简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决定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
(2)早期经验
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就越迅速,不少人认为学龄前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3)教育与教学
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仅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5)主观努力
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智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事业的成功和智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99.简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整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100.简述学生良好性格培养的主要途径。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招聘必背100题简答题】相关文章:
必背英语10-23
写作必背佳句12-07
2017中考英语必背短语100个04-05
小学语文必背诗句03-07
雅思阅读必背词汇03-08
雅思写作必背词句02-27
高中必背生物知识01-11
考研英语必背常见词汇03-23
考研英语必背短语推荐03-20
中考英语必背词汇积累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