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怎么做流程绩效管理
企业推行绩效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水平,同时也旨在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那么如何做流程绩效管理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我们先看看刚刚发生在西金公司的一件事情。西金公司是国内一家著名的IT分销企业,主要是为国内外各IT厂商做产品分销,是厂商与代理商的中间环节。2008年底,又到了某国际著名IT厂商的渠道大会,简单来说,渠道大会就是厂家根据各分销企业的表现划分来年渠道蛋糕的盛会,大会的结果决定了各IT分销企业来年该产品的分销份额。西金公司当然也不敢怠慢,像往年一样派出了一个由CEO与五位高官组成的豪华阵容参加渠道大会。当然西金公司这次出战,可以说是信心十足,因为08年公司分销此产品的业绩非常好,所以,即使根据业绩对等划分,保守估计,公司至少都可以拿到该产品来年渠道份额的35%左右。但结果却是西金公司仅仅拿到了20%的份额。经了解,原来厂家划分渠道份额的规则已经由单纯业绩维度变为业绩加代理商评分两个维度,而且代理商评分占60%比重。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西金公司在此产品的渠道方面业绩方面名列前茅,但代理商评分却很低。
这件事给西金公司带来很大震撼。从渠道大会回来后,CEO和几位高管在不同场合都拿此例子强调各部门要注意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因为这已经开始影响到公司整体业绩。
一、为何要谈流程绩效
市场竞争的加剧是流程绩效概念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企业必须提供高效、整合的服务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企业不同部门如何分工,如何协调等问题,这都不是客户关心的,客户只关心你的企业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由统一接口提供整合的、最优质的服务。
人力资源体系也有一个绩效考核,但目前绝大部分企业还狭隘的停留在对岗位工作考核上,而没有考虑流程本身端到端的绩效需求。
回归到上面西金公司的例子。作为公司客户的IT产品代理商是如何评分的呢?无非就是从几个方面,比如能否提供最新的IT产品信息?能否方便下订单?能否快捷完成订单处理?能否快速准确配送货物?这些都能满足客户需求,客户自然也就满意。其实这些问题就是指流程的绩效:如果IT产品信息管理流程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新产品及重要的产品信息(如库存)投递到客户端,如果订单需求管理流程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接收客户需求,如果订单审批流程能够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批,如果订单执行流程能够在可接受时效内准确完成配送,客户自然也就会满意的。
因此,西金公司如果想真正改善客户服务质量,应该立刻开始着手提升与满足客户需求相关流程的绩效。如只给各部门强调注意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这都是徒劳。
比如西金公司的订单审批由三个部门共同完成。每一次各部门工作考核都是95分以上,每个部门的订单审批时效统计表也不错。平均每个订单每个部门都可以在半天之内完成,这样算起来一个订单的平均审批时效应该在一天半之内。但最终结果却非如此,只有50%的订单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批。经过分析才了解到,原来每个部门在计算本部门本岗位订单处理时效的时候都对数据进行大量“必要”的删减工作,比如删除下午到达本部门的订单,因为下午到达可能需要第二天上午才处理完,这个原因造成的时间延误不应该本部门承担。所以,公司再怎么强调各部门各岗位努力,都不会改变客户端感受到的流程效果。只有公司对三个部门制定一个面向流程而非面向岗位的流程绩效目标,三个部门才会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协调并制定相应的订单审批规则和监控机制来确保总体目标达成。
二、为何很多组织不谈流程绩效
既然做流程绩效管理有如此大的好处,为何大部分组织并没有开展这一工作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原因,以便有利于此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们不妨回归一下最开始提到的西金公司的例子。在遭遇危机后,西金公司CEO和几位高管在不同场合强调注意客户服务质量,这是绝大部分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最后有没真正解决问题呢?我告诉大家我看到的答案:没有任何改善。因为公司领导默认为强调即可以让各部门改善,但他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很多部门,如何真正整合各部门资源,真正投入到正确的改善方向上并持续努力,这里面是有缺位的。这是科层制长期主导的企业架构带来的恶果。
客户质量的提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比如客户眼中的服务质量维度是什么?这些质量指标与内部哪些流程有对接?这些流程涉及多少部门多少岗位?各部门岗位是如何影响这些指标的?提高这些质量指标的关键点在哪里?由谁来计划、组织、监控整个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整个工作的持续动力在哪里?
所以,流程绩效管理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如何做流程绩效管理
那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执行好流程绩效管理工作呢?我总结了一套方法,命名为“流程绩效管理六步法”。
第一步:取势
这里的取势有两层含义:
一是高层支持。对于目前国内企业发展水平而言,流程管理理念还不够深入,对流程设置绩效指标并有效管理的企业,更是非常罕见。所以,如果计划启动此工作,必须得到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而且是真正地、坚定不移地、持续地支持。
二是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平年代,上至老总下至普通员工都不想折腾,而流程绩效管理工作在推进早期又是非常折腾的事情。所以,如果想成功推动这项工作,还要选择启动的好时机,像上面列举的西金公司遇到的问题就是一个绝佳时机。
第二步:成立推动组织
上文说过,流程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必须成立一个虚拟组织来协调推动。毫无疑问,这个虚拟组织的负责人应该是企业高管,组织成员应该是关键流程领域的负责人。这个组织具体的工作职责是:
1、组织协调;
2、工作策划;
3、执行工作计划;
4、检查工作效果;
5、资源提供;
6、重大问题决策。
第三步:流程重要度分析
有必要设置绩效指标的流程一定是核心流程。所以,应该首先做流程重要度分析。分析的维度有多个,比如客户导向、行业竞争力因素等。完成重要度分析后,还要遵循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先业务后职能的原则逐步实施。先找1到2个重要流程完成整个流程绩效管理闭环再全面铺开,无论是对于方法论的完善,还是控制实施风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步:设置流程绩效指标
流程绩效指标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几大原则:
1、全局性。不应仅站在本部门或本岗位的角度讨论问题,而应该跳出部门、岗位甚至公司的框框,站在整个行业价值链的高度设置流程绩效指标。
2、端到端。不要为了便于考核就切分流程,而应该直接设置端到端指标。
3、客户导向。要时刻问自己,并确保这是外部客户关心的,而非内部客户一厢情愿。
4、少而精。一个流程设置3个指标并能管理好已经需要投入很大精力才能做好,所以,不要贪多。
第五步:流程绩效测评
定期对流程做绩效测评是必要的,而且相关部门及岗位要对这些测评结果负责,常见的做法就是流程绩效考核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挂钩。很多企业常见的做法是只考核财务指标,而流程绩效指标只是作为临时、额外要求大家提升的,这样的企业注定无法从这项工作中获得任何汇报。
第六步:流程持续改进
大部分企业忽视了这一步,认为流程绩效得到测评和考核就是工作的终点。这绝对是一个误解,因为流程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而是通过定期、客观分析流程当前绩效值与客户期望值及竞争对手标杆值的差距,持续优化并提升流程绩效。这同样是虚拟组织需要主导推动的,而不是让各部门自己去“揣摩”。
绩效管理由愿景引导
如果愿景规划是错误的,那么绩效管理实施得再出色也将于事无补。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如果不知道它将要停靠的码头,什么风也不是顺风。
林健安指出,绩效管理成功的经理应关注的是将来,而不是现在,更不是过去。成功的绩效管理有赖于成功的企业设计,也就是企业前景规划,即愿景。当然,愿景决不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它应具备赢利性和共识性。那么,如何考察赢利性和共识性呢,林健安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所谓愿景的赢利性,就是对下列问题的正确解答:企业的价值在哪里?如何让它继续增值?它将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速度向什么方向转移?它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前景?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答,就构成了企业愿景。而愿景的共识性是:一个正确的经营策略,必须取得这个组织全体成员的认同,才能发挥愿景的引导作用。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为我们的愿景能做些什么工作?”
愿景与价值流连接
只有与愿景连接的价值流才是最优秀的价值流,让愿景目标充斥在价值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应该明白:我为愿景在工作。为了愿景的实现,我应该工作什么和如何工作。
林健安指出,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个衡量系统,而是利用这个衡量系统来传播企业的新战略,并使企业与新战略相连接。“这种新战略不再像以往那样急功近利,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和低价竞争,而是提供特制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增长的机遇。”
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只注意了可评价性,而忽视了引导性,使绩效管理工作本末倒置,即只注重评价,而忽视绩效管理是主管与员工之间就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绩效问题持续进行的沟通过程。因此,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其一是岗位职责描述的正确性;其二是岗位职责描述的科学性。没有达到正确性,就很难起到引导的目的;缺乏科学性,就无法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
去掉沟通就不是绩效管理
有许多公司的经理曾抱怨说:绩效管理是“恶作剧”,是“浪费时间”。这不是绩效管理的过错,而是对绩效管理的误解造成的。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是用来帮助企业达到愿景目标的有力工具,而不仅仅是用来提高绩效的。很多公司的经理认为绩效评价就是绩效管理,而忽视了持续的交流过程。
林健安指出,绩效管理应是经理同员工一起完成的,没有员工参与的绩效管理,那就是填表和交表,因此,认为这种过程毫无意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使绩效管理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作为一个系统的绩效管理,它的所有构件必须同时使用,例如:如何进行绩效沟通,动员员工与你合作;如何制定绩效计划,以便与员工达成共识;如何签订绩效合约,明确需要员工合作完成的工作等等。特别是作为一名主管,绝不能在制定完绩效目标后,就等着进行绩效评价了,“这种方法是死路一条,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经理们必须学会一些绩效沟通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记住:去掉沟通就不是绩效管理。
林健安的观点是,绩效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经理同员工建立建设性关系的能力,以便员工同经理能够像合伙人一样共同工作。建设性关系的建立体现了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比如,对人性的认识能力,这个能力恰恰是企业的管理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也是大多数企业所缺乏的。
如何让绩效管理更出色,取决于经理的思想方式,也就是观念。“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经理’,那么将影响你和员工的合作;如果你认为员工都是懒惰的,那么也会影响你的行为。”
与员工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讨论绩效管理的行为上,还应体现在经理每日怎样与员工相处等方面。经理的沟通越有技巧性、越持久、越积极,就越容易将员工融入到绩效管理中来。可以说,绩效管理是一种哲学,绝不是一些简单的技巧,这才是绩效管理的真正境界。
把工资同绩效联系起来
几乎所有的经理人和顾问都在努力寻找一种将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相联系的方法,但是,绩效工资会激励一部分人,同时也会导致另一部分人不自在和愤怒,很难有让每个人都觉得公平的办法。
林健安认为,如果管理者想把工资与绩效联系起来,就应该把工资作为绩效计划过程的一部分,在设定目标和标准的时候也应该规定出加薪的标准。这样,在计划制定初期,每个员工就应该知道为了得到加薪和奖金,他应该取得什么样的绩效。
这里的关键是,经理们应将绩效管理作为帮助员工达到目标、得到额外奖金和提升的工作。经理必须明白他的工作就是帮助员工取得成功,这是成功经理的惟一工作目标。“如果你又想限制工资的增长,又想督促员工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将使你处于一种很难对付的局面:你想限制工资的惟一方法就是让你的员工达不到目标。你希望这样吗?”
要想绩效管理取得效果,最重要的还有一项:经理和员工都需要就绩效管理问题接受培训。要教育员工,“他们理解得越多,他们将越轻松,绩效管理也就不再尴尬。”
【怎么做流程绩效管理】相关文章:
绩效管理的流程06-28
企业怎么做好绩效管理03-29
采购流程-采购流程管理01-22
项目管理流程管理07-18
绩效管理的灵魂是绩效沟通10-15
品质管理的流程07-29
品质管理流程09-10
项目管理流程09-21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