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发黄的疗法解析
说到美容,其实我心里一直在打鼓,毕竟自己平时活得太随便,保养不周导致年久失修,颜值停留在负数已经很久。
最后还是福大大说服了我↓
那就来跟大家说说脸色发黄这个很常见的「面子问题」吧:
上学的时候,诊断学老师曾经说过,最佳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含蓄明润」。即便我们是黄种人,但也应该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言「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那样,是薄丝绸包裹雄黄般的白里透黄,而不是像土一样晦暗无光的黄。
面色呈现病态的黄,在中医看来,主要是脾出了问题。常见的主要可以分成萎黄、黄胖、阴黄三种类型。
壹
萎 黄
如果面色淡黄憔悴、缺少活力,就被称作「萎黄」。出现这样的面色,同时会伴随着:
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
腹胀便溏或便秘,食欲不振
动则气短、易出汗
头晕心悸
轻度浮肿
甚至脏器下垂、慢性出血
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
这是因为脾胃气虚、脾脏所造的血无法被气推动向上滋养面部所致。缺少了气血的滋润,皮肤自然不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揉搓气海穴
自我调养可时常用搓热的掌心搓揉或艾灸肚脐下两指处气海穴,可健脾补气。
气海穴
脐下一寸半,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二横指处。
平时在家里可以做这样两道药膳来给自己的脾胃「打打气」:
党参红枣糯米饭
【原料】
党参10克,大枣5个,糯米250克,白糖10克
【做法】
把党参泡发,留汤备用;糯米置于锅中,将大枣和党参摆在上面,蒸熟;把泡发党参的汤加白糖煎熬成黏汁,浇在饭上即可食用
黄芪阿胶粥
【原料】
黄芪15克,阿胶10克,粳米50克
【做法】
用适量水将黄芪煎煮45分钟,取药汁煮粳米为粥;烊化阿胶兑入粥中。
贰
黄 胖
如果面色发黄、且面部呈现浮肿、虚胖的状态,这种情况就被称为「黄胖」,大概就是充气的小黄人那样。此外,还会有:
食量差、胃脘满闷
大便稀烂
无故恶心呕吐
口粘
肢体困倦,总有睡不醒的感觉
肢体浮肿
舌苔厚腻
女性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无味
这种现象更多归结于脾虚导致的体内湿邪大量积聚。脾本是运化水湿之脏器,喜燥恶湿。由于其功能低下,导致人体代谢水湿的环节受阻,因此这些废物越积越多,又反过来影响脾的功能,造成死循环,脸色发黄且虚浮便是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那就来推荐下面两个饮品来健脾祛湿,给自己的脸蛋消黄散肿:
三豆祛湿茶
【原料】
炒白扁豆8克,赤小豆5克,黄豆5克,生白术5克
【做法】
上述材料加入适量水煮沸30分钟后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饮
三味薏米羹
【原料】
薏米、铁棍山药、莲子各30克
【做法】
上述材料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熬成粥,早晚食用
此外,按摩或艾灸足三里、丰隆穴等处也可以辅助健脾祛湿的效果。
足三里
自犊鼻(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丰隆穴
在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中点水平线,从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
叁
阴黄
如果脸色黄而晦暗,如烟熏一般,总感觉自己的脸洗不干净跟蒙了一层灰,那这种情况就属于阴黄了。同时可见:
手足不温
呕吐,腹痛腹泻
小便清长
关节、肌肉无故疼痛
口臭,反复口腔溃疡
容易起湿疹
过敏性鼻炎难愈
痛经
舌质淡胖,舌苔白腻带滑
这种情况通常认为是脾阳不振、寒湿内阻的缘故。脾胃的阳气因为贪食生冷或外感寒湿受到损伤,无力抵抗嚣张的阴邪,因此在脸部就反映出了晦暗的现象。
处理这个问题,在家可以试着艾灸曲池穴、阴陵泉、承山穴、中脘等处,利用艾条发热的外力把寒湿排出去。
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尽头处即为此穴。
阴陵泉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由上往下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承山穴
小腿后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下可见人字纹,在其下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中脘穴
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胸剑联合中点(即胸骨的最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
不便艾灸的朋友,也可以尝试用干姜15克、艾草30克、小茴香15克煮水泡脚,亦能起到发散寒湿的效果。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面色晦暗发黄的情况,与不恰当的喝水方式有很大关系。这个原因在我之前写过的《喝水排毒,也许是在给自己下毒》一文中有详细的解释。喝水看上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贪饮凉水、过量喝水等方式着实会对脾和肾的阳气造成极大的损害,久而久之,脸色阴黄也在所难免。
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尽快甩开「黄脸婆」和「黄脸公」的帽子,自拍的时候信心满满不用美颜。
【脸色发黄的疗法解析】相关文章:
1.脸色发黄的原因
7.耳针疗法
8.脸色变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