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线条基本技法

时间:2022-12-27 12:57:30 美术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画线条基本技法

  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国画线条基本技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线条的训练

  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中国画里,线条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它还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作者的个性品德、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线是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灵魂,石涛和尚就精辟地道出了线条的重要意义:“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石涛画语录·一画章》)。

  线条语言虽然单纯,但中国画在表现不同对象和物体时,通过对线条进行各种微妙变化,使其产生了独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如根据丝绸、棉布和麻料等不同质地的物体,使用不同线型、力度、弹性的线条进行表现。这种不同变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线型的线条在人物画中被总结成“十八描”,在山水中被概括成“十六皴”,在花鸟画中,则根据描绘对象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国画里的线条并不仅仅局限在描绘形体,刻画形象上,它一直都试图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事实上,线条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轻快凝重、提按转折、干枯秀韵等都与作者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点划之间得到了物化。如八大山人以阴柔的长线、转折多变的侧锋表现自己冷峻的个性和孤傲不拘的叛逆精神;石鲁则以似刀削斧劈、铿锵有力的坚硬线条表现自己不畏强暴、宁折不弯的个性。

  学习绘画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对实物进行写生练习;一是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进行学习。方法不同,但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写生或临摹掌握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造型规律和形式语言,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造型能力和形式语言的学习上也各有特色:通过写生,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这种方法更注重对象的真实性和写实性,与西画的造型观一致,因此比较适合西画的学习。中国画在造型上讲究“意象”,并不追求对象的真实性,在形式语言上具有较强的程式性,“意象”的造型和“程式”的语言是可以通过临摹学习其规律的,所以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入手是一个好的方法。

  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尤其在学习工笔画之前进行线条的学习尤为重要。学国画练习线条就犹如学书法练习笔画一样,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笔毫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按。在书法笔画线条练习中,要求“藏锋”,也就是要将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中,切不可“露锋”。线条在运行时要始终使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间,如果笔锋露出线条之外,就犯了“侧锋”的大忌了。虽然国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不尽相同,国画线条变化丰富,要求多样,但在进行基础线条练习时,它也和书法笔画线条的要求基本一致,重点要求掌握“中锋运笔”,这样才能画出挺健流畅,“如锥画砂”、“如屋漏痕”般遒劲有力的线条。

  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动作是线条成败的关键。

  (一)起笔——起笔要顿

  所谓“顿”就是笔锋着纸后轻轻地上下抖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外露于线条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之中,使之“藏锋”。书法笔画线条起笔时要求“欲右先左”,即如果笔画是从左往右写的话,起笔时要求笔画先从右往左写,然后再回过来从左往右,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让笔锋藏于线条之中。

  (二)行笔——行笔要畅

  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要求线型要统一,不能出现“蜂腰”、“侧锋”和“飞白”等现象。要使线条流畅,首先要做到呼吸均匀,千万不要憋着一口气,尤其是画长线,更要气息流畅,这样就会克服紧张情绪,有效地减轻停顿和颤抖等现象。要解决粗细不均,线型不统一和“侧锋”等现象,必须“中锋运笔”,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如“春蚕吐丝”般地劲健连绵。

  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一根线,尤其是长线,在行笔中切不可一泻千里,要尽量利用笔触运行的快慢、轻重来控制线条的节奏变化,在转折的地方要“顿笔”,这样既可以

  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又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三)收笔——收笔要留

  书法笔画线条要求收笔时要“回锋”,也就是要将笔锋回过来藏到线条之中。在进行国画线条练习时也要注意“藏锋”,但没有必要象书法那样“回锋”。“留”就是将笔锋留于线条之中,切不可将线条尾巴随意地拖到线条的外面。在画线条时只要将笔适时停住,不要下意识地拖带即可。

  (四)顺、逆锋

  在绘画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地运笔,这种习惯的运笔叫“顺笔”,而从右往左或从下往上的运笔就没有“顺笔”自然,它较别扭,所以称为“逆锋”。在练习勾线时,要“顺锋”“逆锋”交替进行,千万不要因“逆锋”难就少练习。练习“逆锋”不要为了勾勒的方便而改变画面的方向,如果随意转动画面的话,就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了。

  二、墨分五色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运墨内五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谈有五个色阶的差别。像极了l、2、3、4、5、6、7七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如一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人过去对墨的五色,意见很不一致,供读者参考:

  第一说 黑 浓 湿 干 淡

  第二说 浓 宿 焦 退 埃

  第三说 焦 浓 重 淡 清

  第四说 浓 次浓 淡 次淡 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五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办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谈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一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果法之变化,亦盯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份能够控制自如。

  “干墨”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墨”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墨”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墨”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黑墨”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下面介绍两种墨的练习,

  一种是极干到极湿的练习:焦  干  润  湿

  '焦'是最干的墨,笔含水份最少,是在笔头已经消失了水份后仅能绘出的枯笔。"干"是有一定水份不再渗水。"湿"笔最饱和的水份,渗化水份最大。"润"半含水份,多属渲染的部分。除最浓的焦墨必须绝对干燥之外,不管深墨,淡墨,都可以有这四种水份的变化,对比着画,就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

  一种是湿笔分浓淡的练习:

  浓墨一般用来勾人物、山石的轮廓,点人的眼珠、山水的苦点、近的层次和提醒画面等。淡墨使用的范围是辅助主线,或者皴擦人面、树、石的立体转折,渲染阴阳关系及画远景等,烘染云气效果使用。

  常用墨法:

  破墨

  破墨之说,始于南北朝。是萧绎的《山水松石格》中提出的一种技法。破墨有两种功能:

  一是,用墨时有意画成不是整块形状,称为破墨(如画破荷的叶子,雨中的山水,人物的衣帽)。

  二是,把前一种效果加以破坏或改变原来的效果,产生一种新的效果。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破也就没有立。一般讲,后一种破墨用量较多。"破"叶以是以浓破谈,但也可以是以淡破浓;叶可以是以线破墨,也可以是以墨破线。又如五种墨色浓淡的每次积叠也都是破,现在举五种不同破法的例子:

  1、是破构图的办法:在草图上布置入平均时,时以用空白破一破;直的物体太多,用横的破一破;山峰之石如果大实,用云烟雾气破一破。

  2、破线的方法:如衣纹上的三根平均线,可用两根相近者破一下;兰花两笔成凤眼后,再用第三笔直破凤眼。

  3、破线法:如一根山石轮廓的线,用浓墨画得有些枯,可以用苔点破一破,也可以在深线上部分破水,使原来的线变得生动一些。

  4、破墨法:如画人物的头发部分,大块用墨后有些"肉",部分加以深线,也就不"肉";画大片叶子的墨,用深线一勾叶脉,也就起到破的效果。

  5、色墨互破法:绿叶可以用墨线破,画墨线后又复设颜色便是用色破墨,俗称勾叶脉。又如墨点上点石青也是一种用色破墨法。

  6、色与色互破法。除了墨本色的互破之外,色与色之间亦可互破,如重彩画的泥金、石青等金石色,可以用花青、胭脂等草色破之。

  诸如此类,学习时可以联系贯通。

  泼墨

  明代李日华《竹嫩画励》中形容泼墨特点是"泼墨者用笔微妙,不见笔径如没出耳"。可见泼墨对是随物体形态光畸变化,随浓随淡一次画成,这就叫泼墨。这种效果在熟纸和绢上比较好画,如宋代梁楷的人物,晚唐王治的山水和马远的斧劈山水也多用此法。

  此法与米芾之米点皴有所不同,清代的沈宗骞说:“北宗多用泼墨”。但是生纸难于熟纸。生纸并不是不可以泼墨,象黄慎的人物,徐文长和陈白阳的花卉也是画在生纸上的,实际上凡是一次画成的都可以称作泼墨,二次画成的就称做积墨。泼墨画大片荷叶,笔情墨趣,跃然纸上,极为融调。请代画家朱耷擅长以泼墨画荷叶,对近代画家有巨大影响。

  积墨

  "泼墨'是一道墨,是指多层浓淡积叠而成的。在画人的头发,衣服时,叮以泼墨一遍画成,也可以积墨逐次画成,或在一十画上泼墨与积墨同时并用。

  "比如画人的头发,当我们用干墨画了头发的重深部分后,到头发与面部分界处,常常需要有一部分渐淡的退晕,即使是重深部分,加感到单薄,也需要加以补充。这些地方的积叠和补充,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又破又染。又比如画厚重的棉大衣;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积加,直到淡墨积够时再用浓墨皴擦到理想的程度为止,也就称为积墨,特别是在一张画幅里,如果有一个积墨的部分时,就觉得画面深厚有层次感,而这种层次,往往用一道墨很难达到。在山水画上积墨更是广泛应用,常常是把山石部分一层层积成后,又加重加浓,然后再渲再染,使他显现出山的深厚度,又可以感觉到山石上丛生的植物杂草,有极大的丰富感。

  宿墨

  指研墨后经过一宿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墨,实际上是一种发酵的墨。这种墨色已经失去了新鲜的光彩,在托裱后还会渗化出墨圈。有的画家就利用它的这个特点,如明代的杨龙友,近代的黄宾虹画山水时,常用宿墨画夜山。特别画一种寥廓苍茫的景色时,宿墨可以发挥这种特殊性能。要运用得当,因为宿墨没有燥性,更能发挥水墨渲染的效果。但用得不恰当,很容易出现脏污的毛病,初学应当注意,不可轻易使用。

  焦墨

  指最平最浓的墨,因为墨研得极浓时墨池内就会出现胶状体,作画者常常拿它作为最后手段,来提醒画面死板不精神的地方。比如大片的淡墨线画一根焦墨的腰带;或者用大片的墨块画得大肉了的衣服,被几根焦墨线,就可以化板为活,使板滞的地方再行松动。焦墨中的苦点,还可以点在树石呆板无神处。焦墨的特点是沉重老辣,但如运用过多,也会带来枯燥无味的效果。

【中国画线条基本技法】相关文章:

中国画基本技法09-18

中国画用色技法05-24

中国画基础技法大全05-12

素描基本技法05-10

插花基本技法12-29

联考速写基本技法05-10

中国画的线条练习方法指导09-13

十五种油画基本技法05-25

油画棒基本技法教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