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
民间宗教舞蹈
功德舞
又名师公舞,是释、道二产生出来的一种酬神舞蹈,亦歌亦舞。鼓点有二流鼓、菩萨鼓;打击乐的特点是两面钹击打时,钹贴半圆圈地一扭,发出"岑车当"的呼声表示伤感之情,在旧社会,人去世后、遇灾难、起福还福、家中有人生病,要"拜星"。农历七月十四日孟圣节,便出现功德舞,有的地方做大型功德,说是给不好死的游灵超度,送其到西天去,免使残害人畜。寺庙诞节,请师公酬神。个人请师公驱鬼、赎魂"和平"、出现旱、水、虫灾、瘟疫,也做功德。做半天一日 的功德有乘佛、收煞、开坛、祭亡等。功德舞有小场面,也有大场面。"上刀山","过火炼",则是惊心动魄的表演。立一条数丈高的木杆,木杆两边安上无数雪白的刀片,道公佬逐一踩着刀口爬上爬下,又曰"上刀山",夜里,把十几担木炭铺地,约二丈长,一丈来宽,道公赤脚从烧红的再撒上食盐的火炭上,边唱边舞踩踏过去,叫做"过火炼"
跳傀僮
属释、道二教传下的宗教类的民间舞,又称"神边"、"跳庙"。演员即是做功德的师公,道具有神相、白纸旗、小铜铃、木制的大刀、棍、锏、剑。打击乐有两头大中间小的横鼓、小锣。服饰有佛帽、袈裟、和服,上乡龙凤等。"神相"均按照古书图文中介绍此神的年龄、性别、外貌及其动作雕刻出来。跳傀僮一共有36只神相,名称是:海通、白旗、三元、三界爷、寒山三圣、土地、太婆、辛公、赵公、马公、康公等;唱段主要是:唱海通、唱白旗、唱三元、唱三界爷、唱田歌、唱土地爷、唱寒山爷。还有在里外稻田边唱边舞求雨或捉禾虫等内容。
走马
既属宗教,也是模拟烈马飞奔动作的一种舞蹈。民国9年(1920年)前后,流传于福绵、成均等地。师公头头死后,魂灵上西天,要通过"走马"把神兵神将送去给他。舞蹈动作是:一人在前打锣、撒谷。一人在后面装扮竹马,鞭马飞奔。这些舞蹈,属封建迷信性活动,在旧社会玉林当地盛行。解放后已少见,只是在一些边远山区和闹庙诞时出现。
民间拟兽类舞蹈
玉林市的舞龙、舞狮、舞麒麟、舞凤、舞竹马、唱春牛、吹箫引凤等舞蹈均为拟兽舞。
舞春牛
一种介于采茶、牛戏之间的模拟动物的舞蹈。萌芽于清朝末年,早期称唱春年。无完整剧本,以民间传说为题材,艺术形式简单,以牛公、牛婆为主角。一人披一张夹被,戴竹与纸扎的牛头,爬引扮牛。牛公拿着钱尺,牛婆一手舞扇。一手舞手帕;两者台步有别,唱腔各有一调。其他旦角、丑角等人物属配角。出卖时,赶牛出门,逗牛喂料,上山下坡,犁耙田地,动作生活化。音乐以吹六笛为主,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唱词通俗生动,唱腔流畅,群众喜爱。市内各乡镇至今仍然流行此种舞蹈,民间晚会经常演出。
跳鹤
甭末到民国初年在新桥、沙田等地流行。因当地发生过瘟疫,沙田关塘高坪钟二叔遂在春节期间"跳鹤"。传说鹤象征延年益寿,跳鹤可免遭瘟疫之害。舞蹈动作简单,用竹、纸扎成鹤身,游村走街演出。一人用彩带逗鹤,一人舞鹤,模拟白鹤的展翅、伸颈、颤跳、金鸡独立跳等动作。一旁有锣鼓配合。至今当地仍有流传。
舞麒麟
语云:"麟为瑞物之长",民间把它作为驱邪引福的仁兽,传说它是孔夫子出世之时,天上玉皇放下来的。孔母赐它一块红绸,它便一连拜了十六户人家。从此便有麒麟戴红花,在城乡都有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舞麒麟到各家各户拜年的习惯。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一连闹半个月,麒麟歌全是祝贺之词。见物贺物,见人贺人,灵活多变,群众喜欢。
舞狮、舞犀
民间对舞狮的传说:孔子出生,麒麟入孔家,戴"花红"而出;接着有一只独角狮闯进屋内,把家具撬翻打烂孔。孔家家丁用刀、棍打狮,走赶它出门,此狮转身向孔家拜三拜,孔家人一回头,看到刚才打烂撬翻的家具全部复原。人说这是"神狮"。舞狮习俗由此而来。每舞狮必有武术队。表示打了狮,能逢凶化吉。解放至今,舞狮活动很兴盛。舞狮没有唱,只用大型的锣鼓配合,舞的活动量很大。除了逐户上门恭拜,还在公共场所表演。表演一开始,舞狮的人即摆开了丁字脚,拜四大向后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狮",接下动作是,找青、舔青、吞青、剔牙、困觉。此时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风趣的表现。接着,是狮子的翻身、醒狮、拜四大向、回山,然后是"打狮"武术表演。 舞犀与舞狮大致相同,但舞犀的艺人不多。
舞龙
舞龙 即龙舞,又称舞龙灯,是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种民间拟兽舞。清代元宵节是玉林州舞龙佳日。"龙"到各家讨彩头。人们争相接龙,发利市。一条龙一般有三四丈长,分为五、七、九戴。大概五至九人舞。舞龙头有打乐和六笛伴奏,只舞不唱,在雄壮威武的鼓乐中,前头一人撑着圆形的能自己转动的龙珠,发出"螺螺"呼声,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头即在空中跟着上下翻飞,龙身龙尾随之舞动。舞龙如今在玉林城乡更为活跃。
舞竹马
清朝同治年间,粤东的刘华东根据元末明初苏复之南词剧本所编的古剧《金印记》,以战国时梁惠王"渭水筑坛拜相"故事改编成《六国大封相》。剧中,六国将军分乘六匹战马上场。民间艺人撷取这个情节,将六匹马简化为两匹马上场。每逢寒山诞节,农民组成队伍流行拜神,流行队伍中,有人装扮竹马匹。到了清末,民间艺人流行队伍的两匹竹马分解出来,编而成"舞竹马"。演员是四男三女。马童与扮竹马各一人,逗马一人,掌花灯二人。主要舞蹈动作是:碎步、虎跳、正步跳转、单双手拦马、丁字步、八字步、跳马、双手逗马。其唱词叫《十二红》,以一年十二个月的花为每段唱词的头一句,接着唱的是古代著名人物,如诸葛亮等。
风麟祥
山心镇庞村老人莫耀群父子精通编导戏剧舞蹈,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起,他们根据商朝凤鸣歧山出了周文王,凤鸣则生贵人的典故,凑成了"凤麟祥"。又名麟凤舞或跑月、双凤朝阳。又根据古书所载"麒麟、凤、龟、龙乃为四灵"之说,编出了集凤凰、麒麟、日、月等象征吉祥的道具。主要动作有碎步、扑翅转、金鸡独立跳、双腿并立跳、半边月、跨腿小跳、踏步半蹲转、蹉步跑跳。
【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相关文章:
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03-10
印度民间舞蹈基本介绍11-16
汉族的民间舞蹈有哪些?03-18
汉族民间舞蹈有哪些03-11
印度民间舞蹈有哪些12-26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11-20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03-25
民间舞蹈相关知识简介03-18
民间舞蹈的学演技巧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