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间舞和民族舞的区别
民间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但古典舞和民族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族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较高。
观看时的视觉感受不同:
舞台上的古典舞演员,俯瞰时宛如一只正在写字的毛笔,“运笔”时急时缓,偶尔还会笔锋一转,而正视时又像是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时起时落,变化万千。
而民族舞更多的时候是在营造一个宏大的场面,就像是在舞台上铺开了一张活动的画卷,每一个演员都是画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闪亮的元素。
舞蹈演员表现的感情基调不同: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基本不带忧郁。
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
总的说来古典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族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广度。古典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频频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期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即使作品中出现的是一些虚构的事件和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总的来讲古典舞应该是中国舞蹈历史的纵向集成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总的特点。
民族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等内在涵义。全面认识民间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民间舞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是不加掩饰的,原汁原味的。
柬埔寨民间舞:
1、椰壳舞
椰壳舞来自于柬埔寨东南部的柴桢地区,是兴旺发达之舞,是肥沃富饶的土地之舞。它的历史悠久,可能是从吉蔑曼早期祈求多子多福仪式中承传下来的。它当前的表现形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民间剧团搬上舞台的。
按照传统,这种舞蹈是年青人初次到恋人家去时,由村民们表演的。跳舞时,人们常常喊声连天,笑声不绝,动作粗放,并有人在旁念叨些什么。
2、卡拉孔雀舞
这种来自拜林的舞蹈表现的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位公主在梦中爱上了一只会魔法的孔雀。这只神鸟不仅会说话,还会带给人好运。不过,它也仅仅是一只野鸟而已,虽然在丛林中生活自由自在,但又得随时躲避国王手下的抓捕……节目中的舞蹈表现的是雌孔雀勾引雄孔雀并让人将其抓住的部分。舞蹈时的音乐和歌词称之为卡拉,是传统上在拜林和腊士答纳基里地区从事美玉开采的部族人创作的。
“哪里有珠宝,哪里就有卡拉。”
3、鱼满仓(舞)
土壤和水是柬埔寨的天然资源,吉蔑的很多艺术和庆典都以它们为源泉。鱼满仓舞就是吉蔑人向他们生活的自然世界表达情感无可挑剔的示例。由于柬埔寨大多数的吉蔑人都是农民和渔民,所以他们希望老天爷能好好地保护他们的水和土地。后来就有了一种说法:“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鱼。”鱼满仓舞就来自于上述情形所产生的灵感,它将渔民的生活搬上了舞台。在跳舞的时候,打鱼的方法、设备以及点数的情景你都可以看到。
4、昌扬舞
鲁本昌扬是颇受农家青睐的喜剧形式。演出时所使用的乐器相当少,只要四只鼓(有时是五只),一个中号的铜锣,一对铙钹,一副竹板。而且,这种舞蹈,无论是看还是听,都非常动人,非常激动人心,所以总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昌扬作为一种舞蹈是在生活中即兴创作的。丰收之后,吉蔑地区务农的人们走到一起,组织各种仪式和庆典,庆贺丰收,展示自己的传统和爱情。昌扬舞的表演增加了气氛,使这些活动更具意义。鲁本昌扬的独特之处来自鼓手,由鼓点控制着节奏,使人精神更为兴奋,使舞蹈也更具活力。
民间舞蹈介绍:
南宁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狮子舞、春牛舞、邕剧等。
1、狮子舞
狮子舞主要是在春节和重大的喜庆之时举行,由表演者手举狮子道具而舞,动作粗犷诙谐,稳健刚劲,通过狮子翻滚、腾飞、摇头、摆尾等动作,生动地表现狮子的活泼形象。狮子舞由两人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2、春牛舞
春牛舞是壮族人民在春节和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由四人披上缝成牛形的布扮成二头牛,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身,二牛进退,四角相犄,拉犁、睡卧等动作,表现牛的雄健、粗犷和驯服的性格,以及闹春耕祈丰年的欢庆景象。
3、师公戏
师公戏有平话师公和壮话师公之分。平话师公戏源于清朝,演出时头戴木制面具,玄衣牛襄,以"武教"的刀剑和杯碟为道具。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以丑角为主,壮话师公戏采取叙事与歌体,极少对白,载歌载舞,以唱为主,无固定表演形式。
4、邕剧
广西壮族地方戏曲之一。邕剧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导源于湖南,旧时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而称为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曾经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与其他剧种迥异,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
2008年6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报的“邕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民间舞蹈介绍:
一、 高跷
高跷艺术,南阳民间俗称“杉木腿”。汉魏六朝时称为“伎”,宋代则叫“踏桥”。“高跷”一词,到清末始得出现。南阳对高跷的传习成俗,乃在民国年间。高跷对戏曲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桐柏花鼓戏,最初只是化装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蹬着高跷,踏着高跷的乐曲,在地上走来走去地表演着各种动作。有时和秧歌舞龙、旱船、竹马等队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优势,虽然无声,也能够让观众看得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由无声渐变成单人唱,再渐变成旦生对唱。又过了一段时间,不仅废除了高跷,而且在男女对唱的戏文中加进了故事情节,在地上演出。至此,花鼓戏正式诞生。于是,逢有庙会或节日,便搭起戏台,配上音乐,演员以生、旦、丑三个角色分饰人物,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表演起来。花鼓戏中的花鼓曲则是从连厢表演发展演变而来。其演出形式为一对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连厢,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时,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调戏,相公向妇人眉来眼去,于是引出一场小风波,构成一幕风趣的喜剧。这种形式,对南阳的其他戏曲都产生过影响。虽然花鼓戏由高跷派生而来,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并未绝迹,而且愈发完善。南阳的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他们身穿古装戏服,手执彩扇、绸巾,足上至小腿处绑着三尺多高的木跷,边走边扭,一会儿绕圈,一会儿绕8字,时开时合,做走阵表演。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儿扑跌在地,忽儿急速跃起,时不时地做一些既惊险又滑稽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给欢乐的节目增添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因此,这种亦奇亦谐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和欢迎。
二、 旱船
旱船是活跃在南阳的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多用竹、木、高梁秆做骨扎制,船体外饰以绸布,布上彩绘有各种戏曲故事或吉祥图案,如“鲢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船上扎有一亭阁式船棚,绸布做顶,四边饰有流苏花边,顶上缀一红绣球,四角各挂一盏莲花灯。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贴着红对联,联曰:“风调雨顺升平世,国富民强尧舜天。”《燕京岁时记》中对旱船的艺术形式有着详细的介绍:“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南阳的旱船,早期没有唱腔,只有舞蹈,常于船边配一艄公,通过艄公的划船舞姿和动作对船中女子进行调逗。在后来的演变中,不仅艄公加上了唱腔,驾船女子也有了唱腔。这样,舞唱俱全,在欢快的划船舞姿和风趣的唱腔中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情绪。南阳的旱船艺术,重视跑场和拳腿,驾船的女子和划船的艄公,跑动时不仅讲究节奏,而且要让动作轻盈有致,为使整个艺术活动充满情趣,还要在歌舞中加入一些表演技巧,用跑场和拳腿上的优势于嘈杂的环境中吸引观众。这一特点,为南阳戏曲所吸收,例如,各剧种武将出场多用“起霸”,虽然复杂,但一套“趟子”是必不可少的。短打戏里武生夜间潜行常采用“走边”动作,龙套演员的上场多运用“一条鞭”、“二龙吐水”、“倒脱靴”、“龙摆尾”、“扯四门”等队形,这些都是受到旱船舞的影响后,才变成南阳戏曲角色化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丰富和强化了南阳戏曲的唱段和表演,增加了南阳戏曲娱人的魅力。
三、 秧歌
秧歌是民间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分为文场秧歌和武场秧歌。文场秧歌重唱,武场秧歌重舞。逢年过节,在村街集市表演,边扭边唱边逗,演员的全部情绪都靠身段的扭摆来表现,臀部的左扭右摆,带动着脚步有节奏的移动,进一步,退半步,妙趣无穷,动作既夸张又和谐,既奔放又轻柔,烈时如野马脱缰,柔时似雏燕戏水,不论演者、观者,都沉浸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之中,整个心灵经受着美的熏陶。
若追溯南阳舞蹈的渊薮,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以前,当时的画像砖(石)和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对其都有着生动的反映。
明代中期,南阳的唐定王府置设过“乐师观”,从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动,歌妓、舞妓、乐妓多达百人。
四、 玩猴
玩猴一俗,始于清代中期,玩猴艺人以新野县施庵乡和沙堰镇居多,在南阳的另外12个县市区中,亦有零星操此业者。南阳玩猴在解放后的50余年中,先后经历了两起一落的变故。建国初期,虽然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但经济上还未能立刻翻身,为生活计,一些玩猴艺人走街串巷,以玩猴招徕观众,然后趁机向观众兜售一些日用百货,以贴补家用。玩猴之艺,投入不多,技艺要求不高,一般人一学便会,所以从此业者众多。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民间玩猴之风炽热一时,也与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贫乏有一定的关系。
五、 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舞
南阳民间舞蹈与民间戏曲一样,它的繁盛期也是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在这短短的300年里,创作舞蹈的数量远远超过汉、唐、宋、明代的总和。除上述舞蹈之外,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玩猴等,在民间也十分盛行,广为演出
狮子舞是南阳民间常演的舞蹈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民间俗称“打狮子”。《汉书礼乐志》:“象人,若今戏虾鱼师者也。”南阳民间的狮子舞多为双狮,它用红黄色麻丝编织而成,由两人合作扮一头狮子,由一人扮成武生,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顺形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其动作的技艺性很强,伴奏的乐器多为雄浑豪迈的大铜器,与狮子翩翩起舞的雄姿相映成趣,成为我区传统的民间舞之一。此舞多在春节庙会及重大喜庆时举行。
背装舞是南阳民间最具特色的舞蹈,各县市均有表演,尤以镇平贾宋镇最为盛行。贾宋的南北两街,逢年过节,背装就出来比赛,整个街道常是人流拥挤,水泄不通。这种舞蹈由小孩和壮实的男子扮演,表演形式是:小孩站在大人肩上,或用一方桌做底座,桌子中间有一个小洞,有一铁架从洞中伸出来,把扮故事的小孩固定在铁架上,形成古装戏剧造型,如白蛇、青蛇、许仙、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等。行走起来,队形变化多端,纵横交叉,随锣鼓节奏而扭动。下面扭得越灵活,上面的舞姿也就越壮观。表演时用唢呐、锣、鼓伴奏,加之燃放鞭炮,艺术感染力很强。
霸王鞭舞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酒后兴起,挥鞭做舞而流传下来的。该舞蹈粗犷豪放,热烈矫健,充满着激情。霸王鞭为三尺三寸长的棍,中间稍细,两端各钻有两个孔,每个孔再装上几枚铜钱,用红布条缠住棍儿头。左右上下舞动时,铜钱发出清脆的响声,红布条如火苗在燃烧着。鞭子向空中抛起,舞者飞身跃起接住,如空中捉鹰,向地上猛击,舞者来一个鹞子翻身,然后挺起,如大海缚龙,向舞者的肩、腿、腰部捶打,上下翻滚,又如蛟龙盘柱。动作有“击平肩”,“打云肩”,“连五脚”,“打四方”,“枯树盘根”,“遍地开花”,“蛟龙出海”,“饿虎下山”等,一般由几个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对舞,动作整齐有力,潇洒俊逸。而且,随着整齐的节奏,舞者还高声唱着小调,特别是歌词雄壮、奔放,将舞蹈衬托得更为热烈,将观众的心潮推起一个又一个波澜。霸王鞭舞跳的是花场,舞步简练纯朴,属秧歌类的即兴创作。
黎族民间舞蹈有哪几种:
一、 打柴舞
"打柴舞",黎语称"转涉";跳竹竿,黎语称"俊孪""卡咯"。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条)或圆木,其上横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打柴者相对地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拍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这叫"打柴"。
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还要自然地做各种花样的舞蹈动作和表演,这叫"跳柴"。海南省歌舞团舞蹈编导朱庆元经过多年细心琢磨,将木料车旋成碗口大木轮,套于竹竿抓把的两端,即是将横在队形中间的那两条四方木(木桁条),高度"浓缩"成了两个木轮,使之得到"解放",显得简洁轻便和灵巧明快,使赏员更自由潇洒地变换各种队列图形。
二、钱铃双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能武,钱铃双刀舞,就是很好的例子。钱铃棍有两尺长,两端各系着一串铜钱。有钱铃棍意喻扁担,钱铃则意喻山兰丰收(一种旱稻)的说法。舞时,身装传统服饰,头缠红由的一大汉手执八寸双刀,与另一手持钱铃棍者对斗。那闪亮的双刀四面勇猛地向持钱铃棍者佯刺,跳这舞时,往往在一个特制的大簸箕里进行,这就更需刺者有血战到底的武士气概,而挡者则需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了。
三、招福舞
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每年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时跳。据传,黎族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员聚集于俄布隆家杀猪摆席,边喝酒、边轮番打锣鼓。在锣鼓声中,俄布隆夫妇身穿传统服饰,用洗擦宝石的米酒当作富贵的“福酒”,带头先饮起舞。舞时,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两支红藤叶向众人洒“福酒”。接着,身穿蓝、青、绿丝绸长袍的众男女在屋外用长袍袖子向屋里边舞边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边舞边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头和身躯保持垂直,两膝时曲时直,在锣鼓声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后退,双手不时地向屋里招手,表示把“福魂”招进家里。
四、舂米舞
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成鲜明对比的黎族女子,则是勤劳,温顺和柔韧的。舂米舞,正反映了这个特点。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餐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不同声音却同一节奏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有趣的"啯--啪!啯啪啯啯啪啪!啯啯啪"声。有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个钟点,也不觉得疲倦。这种欢快而挺拔的舂米动作,自然呈现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态。
五、椰壳舞
这个舞蹈流行于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颇具南国椰岛的情调和风格。它的道具将若干个椰子壳(视舞者多寡)对半锯开--顶部与底部分别穿孔,并用鲜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舞者双脚趾分别挟着椰叶,脚踩底部半边的椰壳(状似踩高跷),双手则执着顶部半边的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拍打,又可自由变换各种队列图形。椰壳互敲成"啯啯啯"或"啯,啯啯啯"等多种节奏,音色甚为清脆和谐,热而不燥,闹而不喧,很适宜少年儿童们表演,场面十分生动活泼,朝气蓬勃。
【民间舞和民族舞的区别】相关文章:
民族舞和古典舞有什么区别02-25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区别10-13
PETS和CET的区别08-18
打工和创业的区别04-13
戏曲和话剧的区别05-08
民族舞的特点09-28
柬埔寨民间舞12-26
关于外国民间舞的地域和民族差异性04-19
白茶和老白茶的区别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