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主治医师辅导:痴呆
痴呆是指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它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痴呆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
痴呆病因
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包括由内分泌障碍、神经梅毒以及部分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所致的痴呆。
1.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Prion病(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是其中主要类型)、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亨廷顿病。
2.其他疾病
(1)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
(2)占位性病变 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脑脓肿。
(3)感染 脑炎、脑膜脑炎、神经梅毒、艾滋病痴呆。
(4)创伤 脑外伤。
3.代谢障碍和内分泌障碍
(1)内分泌障碍 艾迪生病、库欣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2)肝功能衰竭、肾衰竭、肺功能衰竭。
(3)慢性电解质紊乱。
(4)血卟啉病。
(6)肝豆状核变性。
(5)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B1、烟酸、叶酸、维生素B12等缺乏。
4.中毒、缺氧
酒精、重金属、一氧化碳、药物、缺氧等。
临床表现
痴呆的发生多缓慢隐匿。记忆减退是必备且早发的症状。早期出现近记忆障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明显减退,严重者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远记忆也受损,严重的患者常以虚构的形式来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思维缓慢、贫乏,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注意力日渐受损,可出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
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通常表现兴趣减少、主动性差、社会性退缩,但亦可表现为脱抑制行为,如冲动、幼稚行为等。情绪症状包括焦虑、易激惹、抑郁和情绪不稳等,有时表现为情感淡漠,或出现“灾难反应”,即当患者对问题不能做出响应或不能完成相应工作时,可能出现突然放声大哭或愤怒的反应。有些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漫游、尖叫和不恰当的、甚至是攻击性行为。也可出现妄想和幻觉。
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对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运动功能逐渐丧失,甚至穿衣、洗澡、进食以及大小便均需他人协助。
检查
1.测定脑脊液
血清中ApoE多态性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ApoE多态性与Alzheimer病(AD)发生有关联,ε2基因似乎不仅可保护人们免患AD,而且还与长寿有关。
2.测定Tau蛋白定量
β淀粉样蛋白片段,也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3.影像学检查
CT可见脑萎缩,脑室扩大,脑梗死,可为痴呆的性质和类型提供依据,MRI检查显示双侧颞叶,海马萎缩为AD提供了强烈依据,近年来已用于临床的功能MRI,提示对AD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PET根据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分布等原理,应用18F-FDG所示的图像可见顶叶,颞叶和额叶,尤其是双侧颞叶海马区血流和代谢降低,与CT和MRI所示的萎缩区一致。
4.电生理检查
如脑电图,负相关诱发电位P300分析。
5.神经心理测验
常用的工具有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CR),韦氏记忆量表(WMS-C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阿尔茨海默痴呆量表(ADAS),阿尔茨海默痴呆认知量表(ADAS-cog),Blessed行为量表和认知能力甄别量表(CASI)等,上述量表可以组合使用,也可单独应用,主要是依据临床的需要和患者的依从性而定,神经心理测验主要用于在认知功能方面鉴别痴呆与非痴呆,但不能单独依据某一测验结果来做出痴呆的.诊断。
痴呆治疗
目前尚缺乏治疗认知功能缺损的特效药物。虽然部分益智药短期内能改善患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加重,但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对抗精神病性症状、激越行为或攻击行为。由于老年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故应从低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症状改善后需逐渐减量或停止用药。
抗抑郁药可用于痴呆伴抑郁的患者,有助于改善痴呆综合征。但必须注意,三环类药物的抗胆碱副作用可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考虑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以及其他抗抑郁剂如文拉法新,伴神经疼痛者可选用度洛西汀。苯二氮革类虽可控制痴呆者的行为问题,但因可引起意识混浊、跌倒和药物依赖等,使用应特别谨慎。
【内科主治医师辅导:痴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