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资料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小儿造血特点(★)
1、胚胎期造血中胚叶造血期、肝脾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生后造血①骨髓造血: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②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当发生感染性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病因去除后,又可恢复到正常的骨髓造血。
(二)小儿血液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7?0×1012/L,血红蛋白量约150~220g/L,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短且破坏多(生理性溶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生后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2、白细胞数与分类初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109/L,以后逐渐下降,1岁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在白细胞分类中,特点是中性粒细胞(N)与淋巴细胞(L)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日两者比例相等(第1次交叉),之后淋巴细胞比例上升约占0.60,中性粒细胞占0.35,至4~6岁时两者又相等(第2次交叉),7岁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为贫血,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本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①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吸收、转运障碍,药物影响等。②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红细胞中DNA的合成不足而形成巨幼红细胞,维生素B12的缺乏还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减弱,对结核杆菌的易感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起病缓慢,面色苍黄多虚胖,伴轻度水肿,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皮肤有出血点或淤斑。②贫血表现:轻度或中度贫血者占大多数,皮肤呈蜡黄色,全身无力,睑结膜、口唇、指甲等处苍白,常伴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③神经精神症状:其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不平行,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等。维生素B12缺乏者出现目光发直、表情呆滞、对周围反应迟钝、不认亲人、奶瓶,少哭不笑、动作、智力发育落后甚至退步。严重病例可出现不规则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甚至抽搐、共济失调、感觉异常、髁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④消化系统症状:患儿食欲不振,常伴有呕吐、腹泻及舌炎、舌下溃疡等。
(三)辅助检查(★)①血象:红细胞减少较血红蛋白减少明显,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②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细胞和白细胞巨幼变。③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减少。
(四)治疗要点(★★★)①祛除病因。②治疗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③对症治疗。
(五)护理措施(★★★★)①根据患儿的活动耐受力情况安排适量活动,一般不需卧床,严重贫血者适当限制活动,烦躁、抽搐频繁者必要时可用镇静剂,以防外伤。②指导哺乳母亲改善营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辅食。③监测生长发育,评估患儿的体格、智力、运动发育情况,对部分发育落后者应加强锻炼和训练,如做被动体操,训练坐、立、行等运动功能,以促进动作和智力发育。
【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资料】相关文章:
2017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备考题(附答案)06-18
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模拟题及答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