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病因作用的联接方式种类
病因作用的联接方式种类是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小编整理了执业医师复习要点:病因作用的联接方式种类,供考生参考。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
病因作用的联接方式是研究病因作用途径和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上述各种病因模式的重要基础,并具有预防措施上的指导意义。其内容包括: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等模式。
1、单因单果模式
单因单果模式与决定论的病因观相对应,在逻辑上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类病因模式实际中比较少见,常见于一些严重的显性遗传病或急性物理或化学性损伤等,如先天愚型、放射病、烧伤和烫伤等疾病。
2、多因单果模式
多因单果模式是指多个病因引起单一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与吸烟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从疾病的多因性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病因仅仅导致单一的疾病。
3、单因多果模式
单因多果模式是指单一病因引起多种疾病,例如吸烟可引起肺癌、慢性支气管炎和冠心病。从病因的多效应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同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一疾病仅仅具有这种单一的病因,即可能有其他病因。
4、多因多果模式
多因多果模式是指多个病因引起多种疾病,例如高脂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和饮酒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大肠癌和乳腺癌。这些疾病的多个病因可能是完全共同,也可能是部分共同。多因多果实际上是将单因多果与多因单果结合在一起,全面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1.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
2.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
①副作用:正常用法用量
②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如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的耳毒性。
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后,在次晨仍有乏力、困倦等“宿醉”现象。
④首剂效应:哌唑嗪按常规剂量开始治疗常可致血压骤降
⑤继发性反应:“二重感染”
⑥停药反应:“反跳反应”
⑦依赖性:大麻及某些精神药物
⑧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反应
⑨特异质反应:遗传异常,一般是体内缺少某种酶。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⑩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药源性疾病分类
1.按病因学分类: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A型药品不良反应)、剂量不相关的药源性疾病(B型药品不良反应)。
2.按病理学分类:功能性改变的药源性疾病、器质性改变的药源性疾病。
3.按量-效关系分类: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长期用药致病性、药物后效应型。
4.按给药剂量及用药方法分类:与剂量有关的反应、与剂量无关的反应、与用药方法有关的反应。
5.按药理作用及致病机制分类: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或毒副作用所致、意外特异性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由于药物的杂质、异常性及污染所致。
药物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包括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
2.分析性研究
①队列研究(定群研究):是否暴露于药物
②病例对照研究:有病与无病
3.实验性研究(随机分配原则):实验组、对照组
病理生理学复习
1、以大失血为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交替(转化)规律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必然会引起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而出现一个结果,这种结果又会成为病因继续引起机体的变化而发生另外的结果,后者又会成为新的病因而导致体内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结果,如此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发生疾病。例如,严重的创伤发生大出血,由于失血使回心I血量减少,心脏收缩时泵血减少,心输出量下降,继而引起血压下降;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代谢障碍,组织分解代谢产酸增多,包括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激肽类扩血管物质,它们会引起微血管的扩张,造成微血管床的容量增大,组织淤血,导致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回心血量下降使有效循环血量更降低,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循环衰竭和休克的发生。
2、高渗性脱水早期为什么尿量减少而尿钠含量增加
高渗性脱水早期,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ADH释放增加。ADH使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引起少尿。又因高渗性脱水早期,细胞内水分向渗透压较高的细胞外转移使血容量无明显减少,而血钠浓度升高抑制醛固酮分泌,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而导致尿钠浓度增高。
3、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的症状、体征有何异同?
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早期症状、体征大多相反:尿比重、尿钠在高渗性脱水时增高,而低渗性脱水时则降低;高渗性脱水时尿量减少,而低渗性脱水早期尿量不减少,到中晚期才减少。高渗性脱水患者渴感明显,而低渗性脱水不明显;高渗性脱水患者特别是儿童易发生脱水热,不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而低渗性脱水者无脱水热,但脱水征很明显,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两型脱水严重时,均可引起失液性休克,急性肾衰,CNS功能障碍,甚至昏迷。
4、低渗性脱水早期尿量为什么不减少?
低渗性脱水早期,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ADH分泌减少,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故尿量不减少。
5、简述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增高的机制。”
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作用减弱( 即膜对K+的通透性减弱),心肌细胞内的K+外移减少,造成静息电位负值减小,与阈电位的距离减小,心肌动作电位易于产生而使心肌兴奋性增高。
6、简述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分布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根据渗透压法则,细胞外的水向细胞内转移,可造成细胞水肿,如水肿发生在脑细胞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因脑疝形成造成嵌顿,压迫血管,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由于细胞外水份转移至细胞内,使细胞外液锐减,患者又没有口渴感而自行饮水补充,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容易发生休克。故低渗性脱水时,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7、简述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分布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高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根据渗透压法则,细胞内的水向细胞外转移,可造成细胞脱水而使细胞皱缩,如细胞皱缩发生在脑细胞,可引起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脑体积因失水而显著缩小时,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因而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由于皮肤蒸发水份减少,散热障碍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出现“脱水热”。细胞外液高渗可以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渴感中枢,引起口渴感故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均丢失,但主要丢失的是细胞内液。
8、血钾浓度轻度升高和显著开高对心肌兴奋性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血钾浓度轻度升高,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减少,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钾外流减少,静息电位负值变小,静息电位和阈电位距离缩小,心肌兴奋性升高血钾浓度显著升高时细胞内外钾浓度差更小,静息状态细胞内钾外流更少,静息电位接近阈电位,静息电位过小导致细胞膜快钠通道失活,动作电位不易产生,心肌兴奋性降低。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病因作用的联接方式种类】相关文章: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病因作用的联接方式种类03-21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病因与疾病的分布03-25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兔热病的病因介绍03-23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03-23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大气卫生11-16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膳食与肿瘤的关系03-21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关于胆固醇03-21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数值变量概述03-23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婚前保健服务03-23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流脑疫苗的接种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