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品质分析
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缺失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因素。要通过道德自律和强化企业声誉机制再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诚信品质。
诚信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企业家人力资本就是指在其身上载有人力资本,并以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作为投资参与企业经营和利润分配的自然人,或者就是人力资本的人格化主体。作为人力资本,它既然是影响所有者未来收益的价值存量,就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力,它还包括人的能动性、人的声誉等因素;而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不但要有企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将企业内各种资源所有者通过专业化协作形成团队,产生组织租金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能力。
在现代市场运行中,企业时时刻刻要与各种社会主体产生关系,进行物质、信息的交往。由于各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具有优势的一方往往会凭借优势而存在损害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增加交易的成本,但如果交易主体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能自觉地以诚待人,那么交往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杜绝“道德风险”行为,使交易双方都能获得较大的预期收益。可见,诚信是保证双方交易完成的基本保证,好的信用关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如何建立起与其密切交往的消费者、生产者以及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产品销售以及其自身的经营业绩。一个成功的企业可以凭借信用使其经营规模超出自身拥有规模的几倍,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家,较易获得订单、银行贷款,企业产品能得到顾客的信赖。这表明诚信具有规避风险功能,与有诚信的人合作可以减少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提高预期收益。这种诚信意味着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与各种公众之间持有“共生”的关系,各方的利益都在保证不伤害他方利益的前提下获得,这种关系扩展到企业与社会的层面上,就可能与社会建立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使企业在利益和社会利益方面双丰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家的成功之基,是企业家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必须以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企业成员树立榜样。同时,要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道德,降低企业成员相互交往的交易费用。并由此而获得道德的从众效应。在2002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在目前影响企业信用的各项因素中,认为企业家声誉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96%以上。近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2004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在关于“最认同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结果显示,最认同的前两位是“信守承诺”和“守法经营”,比重均超过了半数,分别为66%和61.3%;在关于“最不喜欢的企业家特征”的回答中,前两位是“不守信用”和“违法经营”,比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分别为75.3%和66.5%。
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缺失及其原因
中国古人讲:“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信”。作为企业舵手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用哪一条来衡量自己呢?企业的“德”和“信”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其道德伦理也不好衡量,因此,很容易被管理者忘掉。一些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经营中,由于缺乏伦理的基本信条,出现了“赌博性”决策、短期行为、追求轰动效应等不良经营行为,实现眼前利益最大化。更有甚者,一些经营者伦理彻底沦丧,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拉拢腐蚀国家干部,有的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诚信理念的缺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危害了社会发展。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企业经营者对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其中对企业外部的领导者与客户关系中的不诚信经营行为的容忍更为明显。例如,对“贿赂客户”的容忍度为71.3%,对“缺斤少两”的容忍度为55.4%,对“不实广告”的容忍度为55.0%。这种情况表明,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本身还有待提高。如果企业家都不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其行为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企业员工,使整个企业失去信用基础,最后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最近一项商业信用调查显示,因商业伙伴不守信用而遭受亏损的企业高达89%以上。对社会上大量出现的“明星企业”变成“流星企业”,“富不过五载”的现象,一些媒体发出“中国企业家各领风骚能几年”的感叹。
我们在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缺失现象表示忧虑和谴责的同时,更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基础非常薄弱,所以法制化的信用制度从来就没有在完整的意义上建立起来,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契约意识和信用观念也是十分淡薄的;改革开放前中国执行的是计划体制,生活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命令与服从命令式的,所以不存在一个信用问题。改革初期,政府采取了渐进式的方法,逐步解决所有制方面的问题,实行双轨制,但它的缺陷给一些人谋取不正当个人利益留下了可乘之机,滋生了大量的现象。这些深刻的社会根源会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个人的信用品质培养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是社会转型。在转型时期的社会中,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之时,社会往往缺少一种完备的制度体系,这不仅是因为制度有一个适应社会的变化,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对“信用缺失”的个体们除了道德谴责外,缺少用制度约束规范他们的行为。国有企业改革,是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企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有效运转。企业家受政府委派,作为政府的代表管理企业,但企业家与政府的权责关系并不明确,一些问题并非企业家所能控制,企业家往往以此推卸自己的责任。企业家与企业的利害关系不明显,企业的兴衰,与企业家的收入、财产、名誉、地位等关系不密切,许多人心有旁骛,“不当厂长当市长”,企业作为企业家圈钱博奕,谋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去维护企业家的诚信。
三是企业家缺乏应有的品质和能力。诚信是企业家的生命,是企业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真正的企业家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信誉。目前国际上讲的人力资本,特指企业里的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创新的人,他们必须是经营管理的专家,他们必须具备在各种情况下保证企业生存和推动企业发展的终身职业。反观我国的一些企业家偷税、造假、逃避责任,即使作为一般人都应有的诚信都失去了,从严格意义上说称不上企业家人力资本。
四是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这是造成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由于我国当前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的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加上转轨时期我们在规范市场上还存有种种漏洞,以致法制对失信方难究其责,而受损方又难以获得相应的保护。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便敢于置良心于不顾,从事“短期行为”:小的私营企业,大不了关门停产,法人代表逃之夭夭,受损企业投诉无门;有的企业仰仗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赖”字当头,能拖则拖,能推则推,而受损单位怕打官司可能陷入旷日持久之战,劳命伤财,有理只得吃亏;不少企业能够从失信、坑蒙拐骗中赚取高额利润,而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因为没有客观的信用评级制度,也无法与失信企业区分,守信收益低,导致了严重的“劣币驱良币”现象,守信企业和个人也逐步走向失信。
重塑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品质
法约尔曾经指出:“制止一个重要领导人滥用权力和其他缺点的最有效的保证是个人的道德,特别是该领导人的高尚的精神道德。”道德是通过内化为个人的品德而发挥作用的。从纯功利视野来看,自觉遵守信用,是与人们的功利意志、功利情感和功利欲望相矛盾的,守信活动本身并不能激发、培育和强化人们自觉守信的情感、意志和欲望。普遍竞争条件下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功利追求,决定了个人利益必然具有相互区别、隔膜甚至对立的属性,并必然由此导致冷漠甚至对抗性的信用情感、脆弱贫乏的信用意志和惟功利化了的信用信仰,生活中的一切失信现象,实际上是外在依附的、寄生的奴性人格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屈辱被奴役的生存状态。然若提高行为人的精神境界,树立企业家诚实守信的伦理人格。随着自主自强独立自尊人格的生成,人的尊严被确定为信用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就能打消行为人间因各自利益的狭隘性、封闭性所造成的相互隔膜、对立,而将其利益连接为一个相互肯定、相互内化、相互渗透的整体,并将内心深处由衷地生成对守信所具有的独立人格的期待和渴慕转化为守信的内在热情。因此,在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个人对恪守诚信的价值皈依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不仅只是在知识技能上体现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更应从“人格”上、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上来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做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还必须看到,观念的生成并非完全受人自律意志支配,个人良好诚信品质的形成有赖于法律、道德等外部因素的引导与约束。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家声誉机制对再造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声誉属“交易性人力资本”,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拥有好的声誉,可以提高企业家的交易能力,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预期收益。声誉机制是介于单纯建立在重复关系之上,依赖博弈双方自我实施的声誉和以国家强制力为实施保障的国家司法系统之间,或者依靠社会规范,或者依靠缺乏强制力的私人司法系统来组织实施的围绕合约执行而展开的有关社会成员商业行为的信息纰漏、纷争的仲裁、欺诈行为的惩罚等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的总称。博奕论指出,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交易双方如果只进行一次性交易,就可能会存在交易的低效率,如果交易重复次数足够多,交易双方就可能因为“声誉”的损坏而损害自己今后的利益,因而会提高交易的效率。良好声誉的形成有利于促使企业家讲诚信,降低其失信行为产生的概率。但并不必然,一旦企业家失去对在未来经理市场上通过良好声誉的建立谋求更高的精神、物质回报的预期之后,企业家可能会选择“将声誉保持到底”,“也可能会选择“晚节不保”,这取决于法律的约束以及其自身的道德品行修养。为有效防范企业家失信行为的产生,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激励约束:一是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的排他性构成了滥用稀缺资源的屏障,排除一切人的任意滥用,防止在利用稀缺资源上搭便车”同时也保证企业家具有长远预期,使企业家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激励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机会主义”倾向。二是培育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机制。完善的经理市场有利于激励那些对未来存在良好收益预期的企业家不断提高其自身声誉,以实现其长期收益。三是通过法律机制的约束,对企业家失信行为严惩不怠,且其惩治成本要远远高于他们由于失信而获取的收益。
【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品质分析】相关文章: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管理分析09-04
企业品质的发展分析09-03
企业发展与诚信品质09-03
诚信品质与企业发展07-16
广告的品质管理问题分析09-03
商业银行品质管理分析09-03
企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分析05-15
高品质的管理沟通技巧分析09-25
申请意大利留学需具备的品质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