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培训“潜”规则

时间:2024-10-23 13:59:43 企业内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心培训“潜”规则

  引导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及法则。培训也有其规则,只是专业培训师知道,而大多企业内训师不知道,故称之为培训“潜”规则。

小心培训“潜”规则

  企业内训师而言,因其培训师身份大多是兼职,培训不是主要工作,对培训缺乏专业研究及认识,以为“上台”就是培训,谈不上了解培训的原理及规则,简称不知培训还有“潜”规则;有些内训师参加了一些TTT的训练,以为学了一些课程设计与课程演绎的技术、技巧及流程,就掌握了“潜”规则;还有一些内训师觉得别人的课讲得好,就依葫芦画瓢,将整个课程背下来,可最终还是不能象别的老师一样,收获好的效果。还一直琢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连“潜”规则的脉都没摸着;……以上这些,都是因为“潜”规则惹的祸。本文将重点几种常见的、实用的、对培训效果影响最深远的几则“潜”规则,希望作为内训师的你,不要再被“潜”规则。

  "潜”规则一:沙姆的神秘气泡

  身体的距离决定心理距离。

  解析

  心理学家沙姆在一所大型图书馆做了一组实验:当图书馆只有一位阅读者时,沙姆就走过去坐在他或她的身边,测试那人的反应。他实验了80多次。当沙姆坐在他们身边,大多数人会默默走到别处坐下,也有少数人干脆会问“你想干什么?”没有一个人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周围都存在着一个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气泡”随身体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心理上,个人需要的最小空间。

  启示

  如何缩小气泡: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气泡。我们一进培训室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些学员三五成群相谈甚欢,我们假设这三五学员之间气泡很小,几近相互融入,但总有几个学员,独坐一角,不愿交谈,我们假设这几个学员带着大大的气泡,逼得人不能前进半步。照这样开课,气泡大的学员则很不容易融入课堂、参与讨论和交流,影响培训互动。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培训师在开场时,就会安排一些热身游戏与互动,让学员之间快速融入。方法一:从座位摆放下功夫,采用U形或圆形座位摆放。让学员与学员之间、老师与学员之间形成等距离。从而让老师能关注到每一位学员。方法二:培训开场先做组建团队游戏。让学员间熟悉起来,找到归属感;方法三:培训开场做头脑风暴的活动,鼓励每位学员思考并贡献智慧。思考、参与都是一种缩小气泡的方法。

  小心打破气泡:每个人的气泡都有极限,作为培训师要认清气泡的安全距离。第1种是公众距离:范围是3.7—7.6米。这里强调培训师不能离学员太远。有时在培训人数较多或培训场地过大的场景,培训师应适当走向后排的学员以表示关注和尊重;第2种是社交距离,范围是1.2—2.1米。这里强调培训师不能离学员太近,否则声音和姿体动作会干扰学员;第3种是个人距离。范围是46—76厘米。一般在培训室或其他场合与学中见面,这个距离不会给学员太大压力;第4种距离是亲密距离。范围是15—44厘米的距离,也就是半个手臂的距离。一般运用在讲师处理学员问题或进行个人辅导时。

  “潜”规则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你可以告诉学员你知道的东西,但他们忘记的速度一定比你告诉他们的速度还要快。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5年的记忆遗忘规律测试,得到如下数据,于1885年发现了他的记忆实验报告。成为了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启示

  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影响,我们知道培训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的留在学员的脑海中。如果记得记不住那就很难说运用和改变了。因此,要设法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要让学员记得住,刺激兴趣和帮助;这里需要培训师注意两点。一,刺激是指培训过程中制造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让学员觉得受到刺激,刺激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辩论、角色扮演、对比制造问题冲突的刺激;通过提问、讨论制造大脑思考的刺激;通过图形、图片、视频展示制造形象化的刺激……作为培训师一定要10分钟改变一种授课方法,让学员感受刺激不断。二,兴趣和帮助指的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能很多培训师都认为自己的课程符合这两点,但往往很难让学员体会到。如何做到呢?知识引入+情境演练+示范+练习+点评。知识引入就是理论、方法、步骤讲解;情境演练是设定一个即定的案例场景,让学员运用培训师教授的方法步骤进行演练;示范是培训师给出自己的方法;练习是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演练;最后由培训师以学员的练习表现进行反馈、建议。其中情境、练习都紧密与工作相关,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达到举一反三的培训效果。

  要让学员记得牢,总结归纳数7条;麦肯锡的资深顾问芭芭拉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著作,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容量最多只能记住7±2个信息。因此在梳理工作步骤与流程时应尽量控制在7步以内。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好总结为最有效的3种,口头表达和演讲,所表达的观点最好总结为3点。

  要让学员记得久,考核跟踪阶段走。很多培训师可能认为,考核跟踪不是我们要干的事,我们只负责课堂讲授,其实不然,考核跟踪其实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前,可以让学员进行一些培训前能力测试与摸底,培训师可以根据学员短板进行知识、能力补差;课中,每学完一个理论知识或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案例分析,演练和练习;而课后,俗语讲温故而知新,企业内训师应深入学员的实际工作,给予指导帮助,可举行技能比拼,一站到底知识考核等。

  “潜”规则三:破窗效应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解析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现象。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启示

  培训课堂中的破窗效应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容易让培训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有一些这样的场景,不知什么诱因,学员就会提出一些与培训主题不太相关的问题、抱怨公司的制度或管理等。如果不加以管理的控制,不良话题和情绪就会象传染病一样蔓延。对这种情况一般要做事前,事中的预防及控制。事前即课前,一般在培训开场的课堂约定环节,培训师会提示学员提问和规则。是先问再学,边学边问,还是学后再问等。前两种比较考培训师的控场能力,稍引导不善,学员会偏离控制轨道,破窗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选择学后再问是比较安全的做法。而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也有技巧,比如,为了让每个小组经过讨论提出一个小组最关心的问题;只设定5次提问的机会等。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潜”规则四:参与改变

  学员的观点和行为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为此他作了如下实验:“二战后,美国由于食品短缺,政府号召家庭主妇用动物的内脏做菜。而当时美国人一般不喜欢以动物的内脏做菜。勒温以此为题,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美国的家庭主妇进行态度改变实验,其方法是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一组为实验组。对控制组采取演讲的方式,亲自讲解猪、牛等内脏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变对杂碎的态度,把杂碎作为日常食品,并且赠送每人一份烹调内脏的食谱。对实验组勒温则要求她们开展讨论,共同议论杂碎做菜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和口味等,并且分析使用杂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丈夫不喜欢吃的问题、清洁的问题等,最后由营养学家指导每个人亲自实验烹调,结果控制组有3%的人采用杂碎做菜;实验组有32%的人采用杂碎做菜。”

  由此可见,由于实验组的被试者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他们在讨论中自己提出某些难题,又亲自解决这些难题,因而态度的改变非常明显,速度也比较快。而控制组的被试者由于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很少把演讲的内容与自己相联系,因而,其态度也就难以改变。基于这一实验,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启示

  很多培训师习惯总是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哪管台下睡倒一大片,最后你讲你的,学员自己开小差,回去后一动不动。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参与改变在培训当中的作用。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再回顾一下。控制组的形式正如我们滔滔不绝的培训师,无论你的观点多么正确,学员因为缺乏参与,对我的观点印象都不深刻。而实验组的作法就是我们培训过程中的分享、案例分析、演练等。对于资历尚浅的企业内训师,台下坐的学员可能比你的经验还要丰富,运用参与技术,可充分让他们分享经验,补充你无法穷尽的缺憾。

  培训“潜”规则还有很多很多,无法在本文中穷尽。作为企业内训师,除了专业领域的修炼之外,如果不加强成人学习、培训心理学等培训“潜”规则的研究和实践,培训只能是事倍功半。最后推荐几本与培训心理学“潜”规则相关的书籍供内训师学习参考。助力各位企业内训师们远离“潜”规则,在讲台上焕发光彩。

【小心培训“潜”规则】相关文章:

自由潜的分类及其规则09-05

国际象棋规则知识培训10-12

自由潜的方式有哪些09-24

夜潜的技巧及注意事项08-24

小心掉入面试“陷阱”08-20

小心你的CPU被拔起09-06

自由搏击有什么潜避防守的方法09-17

自由搏击有什么潜避防守的方法?08-24

围棋行棋规则与胜负计算规则05-26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培训管理规则(全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