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
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除这基本含义外,在统计、管理上还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力资源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它是由人力资源数量和人力资源质量两个方面内容构成的。
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 篇1
一、人力资源数量
人力资源数量指的是构成劳动力人口的那部分人口的数量。其单位是“个”或者“人”。劳动力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人力资源数量是指被考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可以用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种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源的绝对量,可用被考察范围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量计量。人力资源的相对量表示被考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人力资源拥有量。总之,人力资源的数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二、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
1、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
由于劳动力人口是人口总体中的一部分,人力资源数量及其变动,首先取决于一国人口总量及其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形成的人口变动。根据世界各国人口统计的资料可以看出,成年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一些发达国家高达65%以上。如果按16-60岁的口径划分(即符合一般的劳动年龄划分的口径),其数量也一般在50%以上。这样,各国的人口总量就决定了其人力资源数量的基本格局。从动态的角度看,人口总量的变化体现为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而自然增长率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现代社会,人口死亡率变动不大,处于稳定的低水平状态,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水平。
2、人口的年龄构成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口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口的年龄构成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数量,即人力资源数量=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一般都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数量,这也表现为人口金字塔的变形。调节人口年龄的构成,需要对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调节,以应对人力资源老化现象的'产生。
3、人口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即人口的地区间流动。人口迁移由多种原因造成。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因素在经济方面,即人口由生活水平低的地区向生活水平高的地区迁移,由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迁移,由物质资源缺乏的地区向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由发展前景小的地区向发展前景大的地区迁移。就一般情况而言,人口迁移的主要部分是劳动力人口的迁移,这会造成局部地区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减和人力资源总体分布的改变。特别是出于经济原因的人口迁移(如移民垦荒),可能绝大部分都是劳动力人口。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影响巨大。
三、人力资源质量
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或企业等)的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它是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劳动意愿,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的积极性上。主要内容包括:
1、人力资源能力质量
人力资源能力质量,即推动物质资源、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水平高低,体现在知识(一般知识与专业职业知识)、工作技能、创造能力、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流动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水平上。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是人力资源能力质量中最主要、最为人们所关心的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一般以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水平为标志,采用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以及全社会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标来表示。通常以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上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比例或人口比例来计算。人力资源教育水平的获得,依靠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部门是对人力进行资本投入、生产社会人力资源的最主要部门。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一般以人们接受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程度来反映,或者以人力资源队伍中的工人技术等级及比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及比例来反映。
2、人力资源精神质量
人力资源精神质量,即思想素质、心理状态,它是人力资源质量总体中极为重要又常常被人们忽视和遗漏的方面。实际上,人力资源的精神质量是其素质总体中的灵魂,如同一种“软件”,其能力质量则相当于“硬件”。由于人力资源的精神质量决定人的工作态度和动机,因而它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动力系统。人力资源的精神质量包含思想、心理品质以及道德因素,因而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群体关系、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微观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资源总量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即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作为某个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其总量也就是数量、质量二者的乘积。即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质量
出于计量的需要,可以采用下述公式:人力资源总量=Σ某等级劳动力人口数量×某等级劳动力人口质量
或者: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力人口平均质量
五、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与人力资源的数量相比,其质量方面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数量能反映出可以推动物质资源的人的规模,人力资源的质量则反映可以推动哪种类型、哪种复杂程度和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一般来说,复杂劳动只能由高质量人力资源来从事,简单劳动则可以由低质量人力资源从事。经济越发展,技术越现代化,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就越高,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要求人力资源具有极高的质量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获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要付出较大的生产成本,而且高质量人力资源又具有稀缺性,如果这种资源的供给不被需求所吸收,就会对个人与社会造成巨大浪费。
六、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其地位不断上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一国国民生产总值3/4靠人力资源,1/4靠资本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知识与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的竞争。”
1、人口资源数量发展的趋势
商业及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传统的农林牧渔及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由于人口寿命延长而推迟退休年龄的话。人力资源供给水平将会更高。由于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经济发展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受人口惯性所影响的劳动力总供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的,所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失衡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而且是中国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2、人口资源质量发展的趋势
人力资源质量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都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知识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和重要。随着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信息产业中的新设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知识在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中起了直接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如果想真正超越发达国家,必须在人力资本上下工夫。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源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 篇2
一、全面质量管理(TMQ)
现代质量管理方法的灵感来自于日本公司的成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众所周知的全面质量管理(TMQ)。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个术语经常与各种各样的、与组织变革不相关的活动联系在一起,1993年威尔金森等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迪安和鲍恩(1994)通过回顾有关TMQ的文献,得出其关键的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点,持续改进,团队合作。其他从事TMQ研究的一些学者还将员工参与和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加入TMQ“基本原则”中,而另一些学者却将TMQ的鲜明特征识别为客户导向和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
TMQ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企业管理哲学,它涉及的是如何通过全公司范围的高质量的管理来实现顾客满意度的持续改进。这已经超出了全面质量观点在整个组织运营及其管理中的应用,成为企业管理本身的一种新方法。
在早期的质量争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制造部门而忽视了服务,这也许恰恰可以对质量管理设计和操作的起源以及来自这些学科的研究者在质量管理中占主导地位做出解释。支撑质量战略的主要技术可以明确说明这些来源,统计过程控制(SPC)和质量功能展开(QFD)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服务质量的精确定义
Kordupleski(1993)等人认为,区分顾客感知(customer-per-ceived)质量和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质量对理解质量的含义很有帮助。顾客感知质量就是真实的质量,而业务流程质量是指内部质量。两者间的区别是强调许多质量管理项目产品的内在本质,并表明要多加关注真实质量的需求,因此成为一个更外向的角色。质量管理的成功明显源自于质量各方面间的联系。
在服务接触的过程中及服务接触后,顾客会对产品的“真实质量”进行评价。他们将接受服务前的预期与他们所感知的(或者说真实的)绩效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会引起顾客的不确认性-消极的或者积极的,好的或者坏的,这似乎是主要的服务质量模型的理论基础(Berry等,1985;Gr?nroos,1983;Zeithaml,1990)。同时,这种作为最恰当构想的“不确认”范式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Boulding,1993;CroninandTaylor,1994;Teas,1993)。
1985年,Parasuraman等人发表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在服务质量的处理方式上引起了一场革命。文中提到的十个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似乎都比较重要,决定因素代表了顾客评价一项服务的基本维度。为改进服务类组织的“真实质量”首先就是要识别出重要的质量决定因素或者与公司目标市场相关的因素,其次要对自己以及竞争对手的绩效进行评估。早期的.研究工作为SERVQUAL(Zeithaml等,1990)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十个决定因素映射了五个潜在因素,即有形性、移情性、响应性、可靠性、保证性。
三、服务的特性:对质量的挑战
很多学者之前都探讨过描述服务的特征。最常用的是Regan(1963)的四分法类型:不可分离性、无形性、异质性、易逝性。服务的无形性(或者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在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实践的方法论及概念转移过程中困难重重。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在整个质量管理文献中即将成为主体。
服务类的组织形式就像一个倒金字塔,大量个体直接接触客户,与此相反,商品生产商通常只有极少数的人-往往会有销售队伍-从事客户联系。因此,对服务业的许多组织来说,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将客户与提供服务的人分开。服务这个术语可以涵盖各式各样的表现或行为,从私人服务到大型跨国公司提供的服务。我们的焦点不是服务提供者规模的大小,而是客户与服务提供者互动的程度。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高接触的服务行业,这就导致了一个特别的关注点,即服务接触是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四、人力资源管理(HRM)
1980年,施耐德公司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管理风格,服务爱好者及官僚服务。就像施耐德(1980,p52)所说的那样,在服务类组织中氛围至关重要。施耐德和鲍文(1985)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就是关于组织氛围、员工士气/态度及顾客满意度的问题,施耐德和鲍文(1993)的研究又转向了一系列特定人力资源管理(HRM)实践的问题。概括说,他们的研究表明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顾客而不是财务,后者的重点不是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在将理想的服务传递给客户的过程中也起不到作用。
关于在一般的支持性服务、质量及服务接触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HRM)政策、程序和操作实践的问题,HRM中的“最优方法”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是这些方法本身是在服务情境中吗?在解决HRM问题之前,需先探讨服务的特性对质量的影响,然后再确定质量的定义,随后会探讨HRM理论及实践的关键部分,以确定当前理论及管理技术对巩固服务质量的贡献程度。此外,在这个几近被忽视的领域产生更多的实证研究兴趣,开发出一系列研究命题。最后,我们通过一个研究议程的启发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开始测试这些命题的有效性。
五、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HRM)
质量管理得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的大量关注仅仅是近些年的事。质量管理的“开国元勋”的重点是有效人员管理的关键作用,其实专家的观点是员工关心他们所做工作的质量,并且只要给他们提供培训他们愿意改进质量,如适当的工具能使他们的想法得以开发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等。因此,HRM实践对改进服务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与那些将重点放在质量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相比,对赢得员工支持及承诺的“软”程序以及持续改进的TMQ理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Wilkinson等,1991;1992),这表明若想成功得以实施和持续,TMQ就需要一个特定的人力资源战略方法。今后要将重点放在由于对改进质量不断增长的研究兴趣而给HRM实践带来的挑战上面。
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对服务质量及TMQ方案的影响作了综述,得出人力资源问题对实施TMQ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所有的员工、管理者、工作人员中建立一个服务质量的承诺,并为持续改进质量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问题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有关这方面的讨论还是显得浅薄了些。总之,希望人力资源实践和顾客得到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够更加规范并能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有很多问题都已被识别出,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研究建议以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此类研究在以下两方面特别有价值。
第一,不断增加服务行业的重要性有助于在该行业形成更广泛的管理实践知识。此类研究还将表明服务接受者是否能够应对由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需求构成的人力资源挑战。
第二,HRM和TQM的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已得到适度开发,案例研究方法对于促进HRM和TQM领域的理论发展非常有帮助。
【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相关文章:
去年澳大利亚留学生的数量04-29
小升初数学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的知识点07-25
2017单证员考试知识点:商品数量05-09
中考化学复习训练之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07-23
质量管理与质量意识资料09-18
质量管理与质量意识的分析05-23
人力资源的流程08-31
人力资源的未来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