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学
引导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人力资源学的内容,谢谢您的阅读,祝您阅读愉快。
一、常见问题
(一)用人观
1.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还没有把人力资源连同资金.技术的重要性等同起来,没有重用人才.重视人才。“钱是我的,我说了算”的观念仍然存在,对人的评判依个人的喜好来判定,导致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
(二)招聘与选拔
1.缺乏针对性,采取何种招聘方式,参加什么样的招聘会,没有一个规划,一方面招聘成本高,另一方面应聘基层岗位人员多,而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少,找不到想找的人。
2.招聘具体标准不清,比如要有活力.有创造性;或者干脆老板说好就是好,老板说不行就不行。
3.歧视论:违反劳动法规定,限定性别.年龄.户口等。
4.片面性:非外企人员不要(其实外企人员往往有工作片面.未参与整个流程.主观创新力弱.要求待遇高.无法融入现有企业等缺点).重智商轻情商.重能力轻品德等。
5.脱离现实,不考虑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情况,抱有不切实际的奢望,寻找不存在的人才。
6.录用能力过分超过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
7.招聘不专业,不能有效识别人才,导致所聘人员实际表现与面试表现不一致。
如:传统面试误区
(1)事实发现者:仅将提问局限于具体事实信息,无法将目光放在被面试者的动机.价值观.能力.个性特征等更重要的信息上。
(2)理论家:询问做事的信念和价值观,“你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只得到事后合理化解释而非实际行为。
(3)治疗师:问一些情感.态度和动机的问题,如请告诉我,你觉得,解释往往是主观的,不能说明实际干了什么和能干什么。
(4)推销员:“你不认为这是干这事的最好的方法吗”反映的是面试人的想法而非被面试者的做法或能不能做。
(5)算命先生:询问在未来情况下会做什么,如果--你会--,被面试者常会说一些希望听到的东西。
8.无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在企业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基础之上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都是等到用人时再去找人,要么成本太高,要么不适合岗位要求。
(三)绩效管理
1.形式主义:年终忙得不亦乐乎,评估后又回到现实中,一切照旧。
2.等价于绩效评估,忽视了绩效管理的过程。
3.认为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人应该考虑和应该做的事,没有把它视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4.绩效标准不是在开始工作预先制定,而是在评估后才确定,导致任职者在工作过程中无法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该做到什么程度。如起草文件的要求(格式.用词.字数等)。
5.业绩标准不清晰,如很难判断做到什么程度是“基本达到本职位的要求”什么程度是“超出本职位的工作要求”。
6.片面认为绩效管理重要是的计划和评估,中间的过程是员工自己工作的过程,缺乏沟通.关注和认可。
7.认为花费时间做记录是一种浪费。
(四)培训
1.不做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不合适,为培训而培训。
2.忽视第一类培训需求(与组织目标.组织发展相关的培训需求,另两类是与部门目标.业务相关的培训需求和与个人绩效.发展相关的需求)。
3.对管理人员.开发人员的在职培训缺乏明确规定,缺乏深层次开发(培训内容应包括知识补充与更新.技能开发.观念转变.思维技巧.心态调整与潜能开发.领导行为)。
4.培训与个人发展.绩效联系不紧密。
二、规划
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组织目标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其目标为: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和不同的岗位上获得适当的人选(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一方面满足变化的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组织同现有人员的潜力,使组织和员工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一)人力资源计划过程:
1.分析问题:长期战略计划(宗旨、环境、目标、战略)--->企业需求(对HRP要求);外部因素
2.预测需求:中长期经营计划(计划方案、开发新项目所需的资源组织策略)--->雇员数量、雇员结构、组织和工作设计、可供的和所需的
3.年度计划(目标、预算、项目计划与安排、对结果的监督与控制)--->制定行动方案(人员审核、招聘、提升与调动、组织变动、培训与发展、工资与福利
(二)人力资源规划层次:
1.总体规划:有关计划期同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的预算安排。如:据某公司发展战略,确定公司人员总数从3000人扩大到5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15%以上,90%以上员工应达到高中或中技水平,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5万元。总任务包括举办大规模培训、人员招聘等。总政策包括提高专业人员待遇、改革人事制度等。实施步骤,第一年补充500人,培训500人;第二年--。总预算为人力资源总额每年2500万元(包括工资总额的增加及培训费用)等。
2.业务计划,总体规划的展开和具体化。包括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退休计划、劳动关系计划等,由目标、任务、政策、步骤、预算等部分组成。
3.有效人力规划需考虑的因素:
(1)参考同类行业的组织形式、配置、功能、效率、缺失
(2)预测未来3-5年组织的可能变化(行业趋势、战略)
(3)各功能人员的总人数预算与公司业务发展的关系(未来3-5年)
(4)组织的形式、功能配置、动作部署、各级管理人员的比率(层次与幅度)以及其他各级人员的比率
(5)是否需要设立共同事务功能中心
(6)如何配置多功能人员
(7)考虑弹性工作时间的安排
(8)部门功能配置的重叠原则
(9)打破职责与职位的教条式安排
三、目标
1、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
2、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3、能够预测企业组织中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
4、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运作灵活的劳动力队伍,增强企业适应未知环境的能力;
5、减少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对外部招聘的依赖性。
四、编制
(一)步骤:
1.收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组织结构的检查与分析、职务说明书、核查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
2.预测人力资源需求
以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外部环境:经济、技术等;内部因素:战略和发展计划,业务范围、财务预算等;人力资源自身因素:退休、辞职、合同终止等),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时间等进行估计。
典型步骤:根据职务分析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进行人力资源盘点统计人员的缺编、超编以及是否符合职务资格要求;将上述统计结论与部门管理者进行讨论,修正统计结论;该统计结论为现实人力资源需求;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确定各部门的工作量;根据工作量的增长情况,确定各部门还需增加的职务及人数,并进行汇总统计;该统计结论为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对预测期内退休人员进行统计;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离职情况进行预测;将前两项统计和预测结果进行汇总,得出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需求;将现实人力资源需求、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和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需求汇总,得到企业整体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3.预测人力资源供给
(1)内部人员拥有量预测,根据现有人力资源及其未来变动情况,预测出规划期内各时间点上的人员拥有量
(2)外部供给量预测,确定在规划期内各时间点上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得的各类人员的数量,侧重于关键人员,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
步骤:进行人力资源盘点,了解企业员工现状;分析企业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史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向各部门的人事决策人了解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情况;汇总得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整体供给的地域性因素(公司所在地人力资源整体现状、所在地有效人力资源的供求现状、所在地对人才的吸引程度、公司薪酬对所在地人才的吸引程度、公司能够提供的各种福利对当地人才吸引程度、公司本身对人才的吸引程度);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全国性因素(全国相关专业大学生毕业人数及分配情况、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该行业全国范围的人才供需状况、全国范围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差异);根据前两项分析,得出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4.确定人员净需求(正:需要招聘/针对性培训;负:精简/调配):数量、结构、标准。
【人力资源学】相关文章:
1.人力资源学第八章
5.人力资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