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
青少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其所处在的年龄段特殊,一直以来都为社会所关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 1
一、基本资料
小朗,男,1991年12月21日生,现初中文化程度。现就读于汉阳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所初中,因其自己的“特殊身份”,再加上不善于交际便慢慢地开始接触网络,最近已经沉迷其中。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小朗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他的母亲顾及到儿子,不愿把事情告诉忙于工作的丈夫,所以她找到了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她的儿子。
二、背景资料
小朗未满一岁时父母离异,父亲盗窃被判入狱,母亲改嫁现在丈夫,他从小受到父母双亲的宠爱,一直都很听话,其母亲更是觉得对不起孩子,对他非常忍让。父亲的关爱同样也是无微不至。但是,自从知道自己并非现在父母亲生,他就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去年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但是较好的一点是他没有和家人有太多的对抗,只是不与家人沟通。
三、主要问题
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
案主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对案主造成太大的生活压力。尽管父亲不是其亲生的生父,但是除了血缘上的一点区别之外,丝毫没有一个养父的身影。母亲对他更是无话可说。双亲并没有要求他有多大的作为只希望他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他可以懂得作为父母的一片心意。
就其周围的同学朋友等人际环境而言,据其母亲和邻居们的反映来看,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所以也就不存在同学、朋友们的排斥和议论。而且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也就是说,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五、理论基础
人是自主、自决的,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人自己选择的,而并非如环境决定论认为的:人的行为完全受外部环境支配。人的内在的“成长动力”和“健康动力”导致人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自我认同”又可分为“成功的认同”和“失败的认同”。“成功的认同”是指人类有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需要;“失败的认同”则表现为: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孤独寂寞、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有效控制。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面对现实,要从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多个方面来分析看待。不能固定思维,更不能封闭自己。要学会在外界的社会资源中吸收可供自己正常成长发展所需的东西。
六、个案评估
在案主母亲的引导下我们和案主有了第一次的接触交流,经过首次的沟通我们对案主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依据社区居委会所掌握的资料、胡主任对该案主的介绍和与案主的具体谈话我们初步的对案主进行了一个问题的评估。
案主未满一岁时父母离异,父亲盗窃被判入狱,母亲改嫁现在丈夫,他从小受到父母双亲的宠爱,一直都很听话,其母亲更是觉得对不起孩子,对他非常忍让。父亲的关爱同样也是无微不至。但是,自从知道自己并非现在父母亲生,他就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去年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但是较好的一点是他没有和家人有太多的对抗,只是不与家人沟通。
案主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正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他的问题特殊性在于以讨厌现实、逃离现实、不愿面对现实为根源,导致了自己交际的被冷落,心理上的自卑。在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更加的感觉现实不完美,一时间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之中,无奈与无助充斥着他的心里世界。不敢面对又无法逃避的心理使他倍感孤独、寂寞和困惑,进而表现出了种种的异常行为。就案主个人而言,他自己深感痛苦,他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自己心理世界翻腾蹈海般的拼死挣扎,也无法调整自己斩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不愿意这样下去,他希望有人可以帮助他。整个的问题中应该说有两个事件参与者,他的母亲和父亲。因为事情的直接根源就在于,案主知道了现在的父亲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以在我们帮助案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发动他们来配合案主,以促进案主尽快自己解决问题。当前而言,案主还没有什么较为外显性的异常行为出现,只是不言不语,不同周围的任何人讲话,不愿回家见到自己的母亲,不愿回想以前的事情。总喜欢一个人呆着,不想去想那些让他烦心的事,虽然他做不到。这种情况自他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一直存在,还不太清楚是否有细微的变化。
在与案主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案主一直希望自己的身体外貌可以变的像日本动画中的流川枫那样的理想,希望自己拥有让人难以回避的青春魅力,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可以更多地关心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他的理想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这是他们这个年龄独有的特征,也是他一直沉醉于青春偶像类小说的结果。他忽视了现实的不可更改性与客观性,这是他个人认识上的欠缺,也正是这样的完美心理才是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感觉自己的最后一到防线也被突破,一直让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家庭竟然也是这样的不完美,所以他在自卑的压抑下心理世界几乎崩溃。作为社工人员,我们不能直接介入他思想价值观的改变中,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根源所在,并且独立的把它解决好。当然我们还可以充分的调动他周围的有利社会资源来支持案主成长,就社会资源而言,案主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同学们的理解,需要周围的家人朋友们可以主动的多给案主一点心理上的慰藉。让一颗颗火热的新融化他那颗有几分寒气的心。事实上案主的社会资源中造就潜在的存在着上述几个方面的所需资源,只是两者之间的需求关系和被需求关系没有及时积极的建立好。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案主自身实现问题解决和成长的优势所在。
在对案主的问题及周围社会资源环境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案主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对案主造成太大的生活压力。尽管父亲不是其亲生的生父,但是除了血缘上的一点区别之外,丝毫没有一个养父的身影。母亲对他更是无话可说。双亲并没有要求他有多大的作为只希望他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他可以懂得作为父母的一片心意。
就其周围的同学朋友等人际环境而言,据其母亲和邻居们的反映来看,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所以也就不存在同学、朋友们的排斥和议论。而且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也就是说,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依据理论分析而言,人是自主、自决的,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人自己选择的,而并非如环境决定论认为的:人的行为完全受外部环境支配。人的内在的“成长动力”和“健康动力”导致人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自我认同”又可分为“成功的认同”和“失败的认同”。“成功的认同”是指人类有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需要;“失败的认同”则表现为: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孤独寂寞、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有效控制。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面对现实,要从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多个方面来分析看待。不能固定思维,更不能封闭自己。要学会在外界的社会资源中吸收可供自己正常成长发展所需的东西。
考虑到案主的年龄和现实中的问题我们决定采用现实疗法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现实的真实呈现来使其看清问题的实质。如果再在此情形下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我们怕案主无法在迷茫的思维中重新思考。所以还是用事实来说话,让案主自己在现实中弄明白自己的忧虑是不必要的,上网逃避是更不对的。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问题。现实治疗法认为:自我认同的发展受到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影响。它强调人不能靠情绪产生行动,强调我们应该先行动,在行动中改善情绪与观念。在治疗过程中社工是一个模范、也是一个教师,他要让案主感受到关怀与体谅,也要对案主进行行为示范、指导和监督。希望我们的帮助可以尽快让案主恢复,使他自己有一个较好的进步。
七、服务模式
考虑到案主的年龄和现实中的问题我们决定采用现实疗法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现实的真实呈现来使其看清问题的实质。如果再在此情形下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我们怕案主无法在迷茫的思维中重新思考。所以还是用事实来说话,让案主自己在现实中弄明白自己的忧虑是不必要的,上网逃避是更不对的。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问题。现实治疗法认为:自我认同的发展受到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影响。它强调人不能靠情绪产生行动,强调我们应该先行动,在行动中改善情绪与观念。在治疗过程中社工是一个模范、也是一个教师,他要让案主感受到关怀与体谅,也要对案主进行行为示范、指导和监督。
八、服务计划
目标:
改变案主逃避真实生活的生活状态,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认识到自己的偏差,走会到自己常规的人生轨道。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一)接案:本案是在社区发掘到的个案。我们先了解基本情况,并约定上门走访的时间。
(二)初次接触,资料收集并研究。
(三)得到案主信任,确认工作关系。
(四)进一步接触案主,切入到工作重点。
(五)帮助案主做好接受现实的准备,并与其共同克服可能存在的困难。
(六)着重注意案主的心理变化,时时给予关心、引导和帮助。
(七)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和周围的同学搞好交流沟通,预防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
(八)跟进服务,如果案主的状况良好,工作员结案。
九、服务过程
第一节:与案主母亲初步接触。为了得到案主的接纳与信任,我们首先从他最感兴趣的网络游戏和他的学习情况等谈起。谈话中进一步了解了案主的情况,如对父母的态度、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内容。初步达成帮助的协议,并约定下次在社区和案主见面的时间。
第二节:首先要让小朗接纳我们,然后再慢慢了解其真实想法,包括今后对父母、学习、生活等的观点。
第三节:我们在社区与案主谈及其对父母的看法,引导他慢慢的换一个角度分析自己。他对自己今后的一切还处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他不想谈这方面的东西,不愿意听到关于父母的事情。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家长式干预”。并乘胜追击,提出让他尽力与父母进行一次真诚的彼此交流。最后他勉强答应下来。
第四节:我们按约定的时间到他家,我们到时他正在翻看着学过的书本。好像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我们在与其母亲打过招呼后便进到了小朗的房间。第一次我们做了更为深层次的交谈,同时制定了下一步的计划。
第五节:我们和小朗进行了第三次的交谈。他按我们上次约定好的计划,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正常的谈话,他很兴奋的说:“他们好像不知道我的事情,他们好像也不太在乎这样的事情。他们还很关心的问我为什么变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已经达到。
第六节:我们和他母亲协商,让他父亲抽点时间回家,把事情慢慢的告诉他。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和他见一面。
第七节:小朗打电话给我们,见面后他说他父亲要带他到日本出差。并且申请了半学年的假期来重新补救对孩子的“父亲过失”。他说话时很兴奋,后来就有点激动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学校老师们也给他了半个月的假期让他调整,并且许诺以他的智力在将来的学习中很快会赶上的。我们继续进行了相关的鼓励。
第八节:我们在社区举行了“珍重”告别社区欢送会。我们给他打通了电话,他正在与自己的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告诉他应该多和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要多与周围的同学互动,同时也祝福他可以更好的生活。
初次会谈评估:案主的状况还算正常,他也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总体而言,谈话中案主处于被动状态,我们提到哪个话题,他就会跟到哪里。其中有几次他讲话很激动,案主对我们的帮助也十分积极的配合。他没有做出排斥的行为活动,而且我们彼此基本上了解了对方,就其自身问题的相关信息资料搜集来讲,也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初步评估(案主问题的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分析了案主的问题,案主性格内向,在生活中不爱说话,不善焦交际。自己爱好青春偶像剧类的流行言情小说,对理想自我的向往几乎完全依托小说中的主人翁。这一点一直在案主心中积累,直到其发现连自己最为信托、依赖的家庭、父母竟然也是那样的不“完美”,所以案主在这一事实面前突然陷入了迷失的境地。但是案主又无法从心底怨恨自己的父母,毕竟这只是案主的一种错觉,一时的心理偏差。只有借网络来慰藉自己。这也是案主当前的迷茫状态。
第二次谈话我主要了解了他前两天的想法,和与父母关系的改善发展,并且协助他制定了下一步的实施计划。
第二次谈话感悟:此次谈话比上次要顺利的多,谈话的目标是帮助他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发挥自身解决问题的潜力。这一预期的目标也基本实现,案主自己的成长动力很强。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影响和产生目前问题的因素,帮助案主认识到这些诱因的存在。使其自己有意识的去解决此类问题。在这两次的谈话中反映出的一个个人问题是,工作的经验贫乏和谈话技巧的不足。希望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改进。
第三次谈话时,小朗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他说话的语气有了变化,不再低沉没有生气。而是脸上的表情也丰富起来,同时他的动作也多了许多。总之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谈话中我们主要听取了他对上次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并且进一步在思想意识上帮助他认识到了问题的可以解决性。
第四次谈话的评估:案主已经在思想意识上完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汉族要的根源所在。而且,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他主动提出了再联系我们,这就是一个进步的体现,相信他可以走好后面的道路。顺利的结案对我们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成长进步也是很大的。
经过了四次谈话,案主在思想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从一片迷茫的矛盾心情中走向开朗;从险些陷入网瘾的边缘回归到自己温暖的家庭。刚开始他十分的无奈,面对现实无能为力,在我们的帮助下,他渐渐的开始走出被动、躲避。他慢慢的认识到自己目前的问题实质,开始分析导致自身问题的因素,最终也发觉了自己的不足所在。从而进一步挑战自己的弱点,走向积极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标。在我们离开宁康园的那一天,他还打电话给我们,告诉我们他在途中已经和自己身旁的乘客讲话了。听到这些我们也相信他可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十、成效评估
就案主的问题来看,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案主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并不像前段时间那样迷惑不解。案主的心理问题也一天天好转,已有回归家庭的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表现。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调整计划,做跟进的工作。居委会的老师一致认为小朗真的变了很多,看到人不会低着头,也会有礼貌地与人打招呼了,那是自信和交际在逐渐恢复的表现。
十一、个案反思
1、社工不宜采用“高压式”的指导方法,这会降低案主的自决。
2、针对案主的不成熟,社工要投其所好,根据案主的喜好进入他的生活,再慢慢去引导他。工作员要时时关注案主的心理变化,尽快获得案主信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
3、社工应该学会让案主剖析自己,让他亲自去面对一定的现实。要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学会在遇到挫折时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会向外界求助,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4、作为社工人员自己必须有预见性的准备,要有能力引导案主的讲话,不能毫无目的的随案主讲。这就要事前准备谈话的主题和需要信息。
除此之外我们工作者对自己做了自我评估如下:
1、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案主;
2、严格遵守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3、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改变行为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打断等沟通技巧;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危机介入模式中的人格理论、学习理论,行为治疗模式的认知学习理论;
5、较好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6、案主的自理/自制能力好像没有处理;
7、在协助案主实践学习计划时要应用行为更易法的学习理论;
8、应该多些协助案主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别人的想法和目的。
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 2
强迫症的产生,通常认为是患者过于敏感的性格以及完美主义倾向所致。但临床上很多青少年的强迫症,其发病原因并不如此。心理专家发现,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患上强迫症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吹毛求疵,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促成了强迫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青少年强迫症案例。
父母的“促膝长谈”让他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
小光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是个男孩,但给人的感觉却像一个“大家闺秀”,在班级中也不大说话,甚至从不与人争执。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和父母苛刻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都不能犯什么过错,否则,等待他的就是劈头盖脸的呵斥,有时甚至还有体罚。因此,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小心谨慎,唯恐出现差错。
一天早晨,小光起床晚了,早饭都没顾上吃就急急忙忙往学校赶,匆忙间门忘了锁了,而父母在他之前就出门了。就这样,大门一直洞开到晚上。母亲晚上下班回到家发现这一情况几乎晕倒,万幸的是并没有梁上君子来光顾,一家人总算松了口气。但当天夜里,父母对他做了足足3个小时的“思想工作”。虽然他们没有使用尖刻的措辞,但这种气氛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觉得透不过气来。第二天早上,小光刚走到楼下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门没有关,他连忙再奔上6楼,发现门是锁好的,心里这才稍稍放松了些。接下来的几天仍旧如此这般,但情况却越发严重了,明明已经检查过一次,但在下楼的时候又对刚才的结论产生了怀疑,结果便是再上去看一次。就这样反反复复,小光再也摆脱不了心中的检查冲动,甚至有一天在学校里课上得好好的,突然向老师提出要回家看门有没有锁好的请求。就这样,强迫症严重影响了小光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正式因为小光父母教育不当,才导致了小光强迫症的形成。心理专家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影响,避免自身言行的不当带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强迫症煎熬都市白领
深夜下班,继续打游戏、上网、看书,就是不愿意去睡觉,非要熬到凌晨一两点才上床;走到小区门口,突然怀疑家里门窗没锁好、煤气电源没关闭,于是忍不住回去反复检查;过分依赖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
26岁的李诺(化名)有比较严重的锁门强迫症,每次出门都一步三回头,总是怀疑门没锁好,经常已经走到小区门口,又爬上楼梯跑回去打开所有的门,逐个检查一遍,再锁一遍,严重的时候要返工三四次,她为此很是苦恼。有时候和朋友出去吃饭,走到餐厅门口突然想起车门是不是没锁,又神经兮兮地返回去查看。虽然这个毛病一直困扰着她,她也没有想过要去看心理医生。
一网友“文同学”更容易怀疑自己,“我每次走在路上,若有人碰巧多看我一眼,我会立刻开始揣测,是否脸上挂着大鼻涕?还是身上有块大泥巴?或者是别的出丑的事情我没有发现……”
手机24小时不离身,尽管开着铃声,但每隔几分钟就要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唯恐漏掉了短信、电话;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网页几秒钟刷新一次,不放过任何一点更新;经常毫无原因地重复同样的话语几次;反复洗手,每次都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强迫行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出现。
根据大量的案例分析,心理学专家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特征:性格相对较内向,甚至自闭;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考,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等。
目前,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四大精神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案例中,强迫症患者占到10%左右,多在35岁以下,且以都市白领为主,而且强迫症状已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强迫思维的表现与克服
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绝症?战争?生离死别?不,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是一个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的战争。而且,很多人战斗一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患有强迫思维的人就是自己与自己斗争,他们不时的有刻板的不随意地反复闯入个人脑海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常令人不快,患者经常徒劳地努力加以抵制。尽管如此,病人仍将其认作是自己的思想。这只有患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番痛苦的感受。
强迫思维的表现有:
(1)有冲动思想,反复的闯入头脑,引起的烦恼。
(2)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并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3)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
(4)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是他(或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强迫思维,他们为什么老是害怕事情没有做好?
他们的“怕”无非有两类:
1、怕“万一”。往往盯着万分之1的可能,而忽略另外万分之9999的不可能。为“万一”、“可能”、“也许”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逃避现实,想入非非,想象出 “纸老虎”吓唬自己。
2、怕“不完美”。要求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或严格按照社会伦理或道德的规范去想、去做,否则,就自责、痛苦。实际上,这些“万一”和“完美”事实上都是不现实的!
如何克服强迫思维?
第一步,分清是非真假。
即认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是的,坚决去做,非的、假的,坚决地丢。丢了自己会感到难受,但只要辨别清楚了,难受也要去做,真正按照“习以治惊”的决策做。当你分不清是非真假时,那就随“大流”,若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或怎么处理的,我就向大家学习,也这么想或这么做。如果真正能按照两个“坚决”去做,并坚持下去,不但能够克服“怕”字,而且同时也改造了个性:改造犹豫不决、不放心,树立起果断的个性。
第二步,少想多做。
即少想病态的东西,多做“正常的”事情。除了病态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如工作、学习、娱乐等等。只要是正常的,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等病态思维出现,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紧凑,做到事先转移。通过转移把病态思维消灭在萌芽之中。临床上,很多病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空闲下来或情绪不好时,病态思维出现较多;而工作忙时或情绪好时,病态思维出现的较少甚至完全消失。但这种情况只有不逃避的患者才能做到,逃避者往往会退缩不前。
第三步,想到就做。
当想到正常的事情时,就立即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想象或假设。过多的想象只能使自己退缩、逃避;当出现病态思维时,立刻转移思路或中断病态想象,不要使自己无限制地想下去,而去做正常的事情。例如,不少患者“怕”出现病态思维,而实际上越“怕”越出现。这时,不要硬顶或者想马上就中断或要求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干扰,更不要紧张,而是不要理会它的存在,带着症状继续做“正常的”事情。这时,它可能对你所从事的事情的干扰会很大,但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干扰就会越来越少。 在采取上述“三步曲”克服“怕”字的过程中,对于强迫思维,可以采取“四不”策略逐步消除——“不怕它、不理它、不硬斗、不刻意注意它”。
不怕它——实际上,很多人总“怕”强迫思维的出现。实际上,这类思维在正常人也是会偶尔出现的,只不过大家不在意它或偶尔思考一下也就过去了。而强迫思维患者往往由于对于这种谁都可能会有的思维出现“闪念性”的恐惧——“怕”,接着,就怕这种思维的再次出现,结果是,越怕出现越出现,越出现越紧张,不断把这种“怕”强化和巩固下来。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思维,而强迫症患者导致了病态呢?还是“树根”——个性缺陷在作祟。试想,如果没有对自己要求完美、伦理道德观念过强……等一系列“过”的个性,而是对什么都不在乎,能够见怪不怪,还会有这种恐惧感吗?还会有这种思维吗?因此,对于强迫思维,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大家都也可能会有这些思维或担心,只是大家不在乎它而已,自己有也是正常的,之所以自己怕它出现,反而强化了它,为什么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现呢?出现就出现吧,我不怕你!”对它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怕它。只有改变“强迫思维一出现,自己就紧张,还没看清‘纸老虎’的样子,自己就先被吓得瘫倒了”的习惯化病态思维方式,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这个自信心做前提,自己在“纸老虎”面前才能站得住,才能和它进行“韧性”和“策略性”战斗。韧性说明它很顽固,策略性说明斗争时要采取策略,不要硬斗。如果怕它,就说明自己的个性改造还不够——树根还没彻底挖掉——“正因为自己的个性还是太严谨、要求太完美、太……,所以它才出现,还要进一步改造这些个性缺陷”。所以,认清“怕”字——“纸老虎”“欺软怕硬”的脾气很重要。否则,被纸老虎吃掉了,自己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对待强迫思维要做到“顺其自然”,不管它、不理它,忽视它的存在,这样才能不被它纠缠,才能摆脱它。
《强迫症改变人生》自我治疗书籍
《强迫症改变人生》作者是一个曾与强迫症斗争近20年的心理咨询师,本书里写出了他经验与自我治疗理论。
《强迫症改变人生》的内容简介:27年前,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有个羞涩腼腆的男孩,跳级考入一所重点大学,人皆称奇,美好的前程,甜蜜的热望,骚动在男孩的胸间。可是,敏感脆弱的性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弱智,很快就把他击倒了,他得了一种怪病,医学上叫做“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有精神上的癌症之说。
这个不幸的男孩,经过近20年的痛苦挣扎和心理的探索,终于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出了强迫的漩涡,并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独特的感受和视角,用通俗的语言和飞扬的文笔,把强迫症这个“恶魔”描绘得栩栩如生,吸引读者走进强迫者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并结合自我救赎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创见的三个自我的理论,以及非常实用的自我心理疗法。
与强迫症斗争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战胜了强迫症后它就有可能改变了你的人生。孟刚老师经过近20年的痛苦挣扎和心理的探索,竟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总结出非常实用的自我心理治疗法。
打开电脑立马登录QQ 你是否有“QQ强迫症”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登录上线,不管有没有好友在或者想不想聊天,只要看到QQ是开着的心里就舒服。如果不开QQ会总觉得电脑上少了什么一样。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强迫症的又一种典型病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QQ强迫症”。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用手机使用QQ,因此这种症状相对来讲就更为普遍了。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
1、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
2、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打电脑或手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登录QQ,属于轻度QQ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QQ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的重复着点开QQ、最小化QQ,听到一点类似QQ来信息的声音就以为是好友在找自己而再次关注QQ;重症的QQ强迫症就比较可怕了,往往伴随QQ好友上线的幻视、幻想,穷于寻找新的QQ好友,不把QQ撑爆不罢休。
3、轻度QQ强迫症表现:打开电脑或手机就情不自禁地想登QQ,这种表现可基本视为正常;
4、中度QQ强迫症表现:不停的重复点开QQ、关闭QQ、最小化QQ、最大化QQ,只要自己听到的声音类似QQ消息提醒,就会以为好友在和自己说话,进而再次关注QQ;
5、重症QQ强迫症表现:患者会对QQ好友上线出现幻听、幻想,不断添加新好友,直至将QQ撑爆。
QQ强迫症的判断标准:
症状一:开机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
症状二:工作、玩耍间隙,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信息没有看到;
症状三:一段时间没有信息过来,心里就不自在,一定要找人聊一聊;
症状四:草木皆兵,直把很多声音当QQ来信息或好友上线声音;
症状五:只要开电脑没开QQ,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和玩耍;
症状六:半天没有新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据医学上定义,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下面为大家介绍QQ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1、提高自控能力
QQ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诱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QQ强迫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危害,我们不能成为“QQ控”。对于学生,特别是初高、中学生来说,提高自我控制里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正是学习的好时期,如果时间见都花在QQ聊天上,而导致学无所成,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真控制不了,那么可以不带手机,或让家长、同学来监督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患QQ强迫症[6]都是因为无聊,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玩QQ可以打发无聊时间。所以专家建议大家在空闲时间多去图书馆、书店转转。领略世界名家的风采,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和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增长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简单的的聊天好处多。
3、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平日没事我们应该多进行体育锻炼。在闲暇假期时间,不要只顾玩手机,玩QQ,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不仅仅分享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这样不仅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持良好体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4、学会辨别是非
网络毕竟是虚拟的,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学会辨别真伪,加强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对于用QQ交友要更加慎重。可以说,在这个到处都可能充满虚假的社会里,我们必须学会辨别是非不要轻易答应网友的请求;不要轻易和网友见面等。
吃药竟然会让你成瘾?
近日,一位 74 岁的老人由家人带到家庭诊所就诊。原因是老人终日徘徊在附近的赌场内,并且因为输掉了自己的一大部分退休金。据家庭成员说,这是老人的新乐趣。据了解,老人的既往病史包括:冠心病、抑郁症、帕金森病和胃食管反流病。
最近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氟西汀(Prozac);雷贝拉唑(AcipHex);左旋多巴 - 卡比多巴(Sinemet);普拉克索(Mirapex)和美托洛尔(Toprol)。
请问,上述哪种药物最有可能造成了老人的行为呢?
强迫性行为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正确答案是普拉克索,尽管已经证实,普拉克索导致强迫性行为的风险较小,并且之前有报道称左旋多巴 - 卡比多巴存在这种风险。
一项发表于 2003 年涉及 9 例个案的研究显示,在开始应用普拉克索的患者中,普拉克索所致的强迫性行为的比率为 1.5%。这种不良反应在治疗帕金森病高剂量(>3 mg/ 天)应用时,更容易出现。普拉克索经 FDA 批准还可用于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但低剂量应用时,强迫性的发生率极低,并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发表于 2005 年的一项研究,报道了 11 名服用多巴胺药物的患者在 3 年的时间内发展为强迫性行为的案例;其中,9 人服用普拉克索,2 人服用罗匹尼罗。在停止了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后,其中的 8 名患者的症状在数天至数月内消失。在这些患者中的 6 名患者中发现的其他强迫性行为还包括:过度进食、过度消费和性欲亢进。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患者也同时服用了左旋多巴。
一项涉及 3000 人的大规模很断面研究发现,强迫控制障碍可出现在 14% 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包括强迫性、强迫性购物、过度进食和性欲亢进。此外,服用多巴胺激动剂的住院患者的概率已经上升到了 17%,是非帕金森病人群的 2 到 3 倍。在使用普拉克索或罗匹尼罗时,上述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概率相似,而应用左旋多巴进行治疗时,特别是在高剂量时,其情况类似。
关于普拉克索所致的强迫性行为,2010 年还发生了一件著名的诉讼案。一位患者由于服用普拉克索而发生强迫性,并因此输掉毕生积蓄。于是,他将该药的制造商勃林格殷格翰告上法庭,最终,法官判决勃林格殷格翰赔偿该患者 830 万美元。
其他相似的案例也仍在审理,原告一致声称,制造商未提供该药物潜在风险的适当警告信息。尽管这些诉讼目前只是针对制药商而非临床医师,若临床医师在开处方时未向患者告知相关风险,未来也极有可能会被患者追究责任。
【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最新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04-18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分析04-02
社会工作介入婚姻暴力案例分析11-27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04-14
社会工作家庭服务案例分析(精选5篇)05-11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05-08
社会工作残疾儿童服务案例解析05-26
沃尔玛经典案例分析12-19
社会工作者介入精神障碍青少年恋爱个案分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