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社会工作介入受灾群众面临问题分析
灾害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之一,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汶川地震后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介入受灾群众面临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受灾群众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将整个灾区看成一个系统,从个体次系统、家庭次系统、社会次系统三个层面呈现灾区群众面临的问题。
1.个体心理问题
经历灾害是个体生活中经历的重大事件,会给个体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此次地震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因住房受损而导致的巨大丧失感。住房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对中国人来说,住房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芦山地震中80%以上房屋受损。受灾群众一致认为,他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房子,没有房子就没有家了,房子损毁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丧失感。尤其是很多受损的房子都是汶川地震后才新建或加固的,有些则是前年或去年才建好的,有些甚至刚建好,还没来得及装修。大部分人为建房花光了一生的积蓄,还借了很多钱。巨大的丧失感使他们感到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有的甚至有自杀念头。
(2)因难以克服困难而出现的无力感。房子垮了,为建房子还欠了一大笔债;住帐篷,潮气太重,大部分人都长了湿疹,中午帐篷里又闷热难耐;再加上水电不通,吃饭、洗澡都成问题,想自己修缮和重建房屋,能力又不允许。正常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又似乎难以克服这些困难,部分受灾群众为此一筹莫展,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强烈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导致部分受灾群众情绪低落、出现交流障碍、做事退缩、茫然无助。
(3)因丧亲而导致的巨大哀痛。失去亲人是人生面临的最大生活事件,丧亲会产生巨大的哀痛,并会伴随深深的自责、惊恐、焦虑、愤怒,有些人还会因为丧亲后无法排解悲伤而产生自闭、酗酒、暴力发泄、自杀等行为。
2.家庭生活问题
经历灾难同样是家庭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会对整个家庭造成重大影响。而对个体而言,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家庭系统,能协助个体恢复的最重要的支持系统首先也是家庭。此次地震对家庭造成的重大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计无着。地震后,当地的产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村居民赖以生活的企业被迫停产;地里的农作物减产,有些农作物因收割后无场地存放,烂在了地里;外出打工的人,地震后不得不停止工作赶回家。人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谋生手段,只能住在帐篷里等救济,甚感无力。(2)住房受损后的经济压力。地震中绝大多数倒塌和严重受损的房屋是受灾群众花费一生积蓄建成的,面对危房、废墟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一筹莫展,倍感压力。(3)旧有生活秩序被打破面临适应性问题。住在帐篷或板房,吃饭、睡觉、卫生、孩子的学习、老人的照顾都面临新的问题,如何恢复原有的生活秩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社区弱化问题
每个家庭都是更广大的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当家庭系统遭受破坏时,需要从家庭之外的社会系统获得必要的资源与支持,这时社区的意义显得非常突出。芦山地震后,社区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原有社区生活空间的改变。震后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停业、娱乐活动停止,不少人突然整天没事干,社会生活空间陡然变窄。灾后的临时安置或迁居,许多陌生人居住、生活在同一个临时安置点或帐篷里,原有的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被打破,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人际交往方式,面临很多适应性问题。
(2)社区组织不足和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应对不足。受灾地区原本就存在社区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类别单一的问题,除了居委会或村委会,其他类型的可以与受灾群众直接面对面互动的社会组织较少,社区内生的志愿组织更少,因而受灾群众一些细致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得到回应。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公共服务体系应对灾难的资源和能力都不足,他们要救援、要安置、要分发救灾物资、要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量大,人手不够,忙不过来,造成很多方面信息缺位、管理不到位,受灾群众的一些需求无法获得满足,容易形成基层组织与受灾群众之间的误解,受灾群众的不满和抱怨也会不断酝酿和发酵。
(3)社区心理急需重建。安置点的生活很单调,没有社区活动,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看,受灾群众整天面对帐篷愁眉苦脸,有时会放大对困难的感受,更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尤其是一些“等、靠、要”等消极依赖思想也在其中蔓延。很多受灾群众提及:“我们受了灾,只能等政府的安排,国家理应来救援”;有的受灾群众提到:“都是受灾,我们的政策肯定要和汶川地震一样”;还有些受灾群众说帐篷潮湿,下雨进水,但自己不挖下水沟,“反正有解放军来挖”。负面情绪在社区中互动中被渲染、示范和放大,给整个社区的社会心理带来不利影响。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灾害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之一,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汶川地震后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芦山地震,社会工作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将整个灾区看成一个系统,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次系统介入。
1.个体次系统的介入
面对个体巨大的丧失感、无力感、哀痛和压力,社会工作针对个体次系统的介入需立即跟上:(1)主动走近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评估与援助。由于当地灾区群众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及顾虑,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迫切解决的需要,社工应主动深入安置点的帐篷、板房以及村庄、学校、医院等地直接了解情况,在现场发现问题、评估需要、直接提供专业辅导或介绍转诊。(2)利用优势视角,帮助受灾群众自我恢复。社工不仅可使用以往针对特定心理问题、心理创伤的心理干预方法,而且可以开展大量激发潜能的工作,如关怀受灾群众的现实需要,组织灾区群众成立互助小组,帮助恢复生产自救,带领儿童游戏,进入帐篷和板房做探访等,激发其内在资源,使其情绪得到疏泄与调整,提升自我愈合的能力。
2.家庭次系统的介入
社会工作可以进行以家庭为整体的介入:(1)寻找家庭本身的资源,协助家庭提升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帮助家庭重新解读压力,调整家庭的沟通形态和情绪状态,帮助家庭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达成认知和行为上的一致,共同面对困境。(2)整合必要的资源以支持家庭。促成家庭与家庭之外的系统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从外界输入必要资源和能量,给家庭提供足够的支持。如帮助家庭了解政策信息,链接资源帮助家庭重建住房、恢复生产,整合资源协助家庭解决孩子的就学和老人照顾问题等。
3.社区次系统的介入
稳定和谐的社区对受灾个体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支持性力量,并且社区本身的恢复重建也是个体和家庭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础。社工在灾后社区重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对政府力量的不到之处拾遗补缺。社工会主动进入工作现场,开展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在民众最需要的地方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服务;利用多元的工作方法,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化的服务;深入救灾工作“盲区”,提供政府力所不及的服务等。(2)重建社区社会关系。在现有的社区中,通过社区公共生活的恢复、社区参与的加强、社区互助的形成,建立新的社区链接,重建社区社会关系。(3)恢复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生产自救与互救,将困难群众组织起来,成立自助与互助小组,借助小额信贷、城乡合作、公平贸易等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社区经济计划,与灾区群众共创可持续的生计。(4)重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载体、一种无形的力量,一旦形成,会对其中的个体家庭形成一种持续性的支持。可以通过推动社区的自救和互助,协助灾区经济的恢复和住房重建;促成社区资本的开发与激励,协助社区形成更好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社会工作介入受灾群众面临问题分析】相关文章: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3-03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项目案例分析03-07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3-06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分析06-19
社会工作介入婚姻暴力案例分析06-08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虐待问题伦理困境03-29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12-28
社会工作介入生态理论视角案例分析03-29
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发展问题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