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的基本层次,分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以及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围绕着社会工作的目标而展开的,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1.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核心是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如果我们考察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那么就能看到,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已确定的”,即让人进步和幸福。这里的“人”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社会工作的目标也是社会工作得以诞生的条件。在“上帝已死”的时代里(这个时代还未结束),尽管人们还不能充分解决“进步”与“幸福”、“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但是,这个目标就足以让社会工作的诞生提供合法性。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是社会工作目标的合理性要求,有助于让社会工作者认识并忠诚与社会工作的目标,从而巩固社会工作得以存在的条件。
1.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信仰
首先,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什么呢?本文借鉴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作如下描述: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由社会工作的实践所生产,并能再生产出新的社会工作实践。
从作为“个人”的社会工作者的层次上看,社会工作者依照自身已经形成的关于“真、假”的世界观、关于“善、恶”的社会人生观以及关于“美、丑”的审美观,进入社会工作实践。通过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者对自己的世界观、社会人生观和审美观不断进行检验、修正和反思,从而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推动下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外显”其社会工作价值观。“外显”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自己意识到自己所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从而促使社会工作者再生产其社会工作实践。
从作为“ 组织”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层次上看,组织通过对某些已经“外显”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进行选择,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形成组织所信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将“外显”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赋予“组织”成员,让全体成员意识到它,并以此作为实践依据。“组织”进入社会工作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修正和反思,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将其社会工作价值观“外显”出来,从而生产“组织”自身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进而能以此再生产出“组织”的社会工作实践。
1.2社会工作的伦理体现社会工作者的忠诚
从角色理论的视角来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卷入“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科层制的社会工作组织”以及“政府”等角色中,而角色冲突可能导致社会工作实践的方向偏离其目标。为了忠诚于社会工作的目标,就需要明确角色的边界,并让角色的承担者积极扮演自身角色。社会工作伦理就是通过遵从符合社会工作实践的原则和规范,来明确社会工作实践中各种角色的界限,要求角色的承担者履行相应的义务,进而保障社会工作实践系统的有效运作,保证社会工作不偏离自身目标。
相反,从反角色的理论来看,即哈贝马斯的理论视角来看,当对话伙伴之间能力不相同,并接受对话角色以及选择和进行对话活动时,这种对话,必须有实际的机遇平等。 伙伴的关系卸去了角色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因而,社会工作伦理及其规范,能打破情景预定角色的约束,并创造“实际平等机遇”的条件。
综上可见,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是比偏离社会工作目表的必要条件。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彼此支持,相互促进。
2.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第二层次是其哲学基础
关于哲学基础的表述,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明确作出的。哲学基础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和终极问题。一方面,关于思维与存在两者之间、意识与物质两者之间,何者更为根本的问题,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关于思维与存在两者是否同一的问题,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工作并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吸收”这些相互对立的哲学基础发展出来的理论传统,为己所用,不断对社会工作的目标,即让人进步和幸福,进行理论解读,从而向社会工作目标提供其合理性条件。
跟据何雪松在《社会工作理论》一书对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划分,我们可以在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之上,看到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和批判主义的理论传统的和谐相处,并在建构主义的帮助下,将社会工作理论建成一座不是“完善”也是“完备”的理论大厦。因而,社会工作目标具备了其合理性,社会工作实践便获得其行动依据,即社会工作实践之合法性。
2.1人文主义哲学传统是对“幸福”的认识与追求
人文主义的理论传统属于“唯心主义”,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自我实现,关注人的“幸福”问题。人文主义是认识人的“幸福”的哲学,关注人的优势和独特性,并且相信人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是让人“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文主义是社会工作的目标的支持和依据,即关于“幸福”的目标。从而,社会工作的目标具备人文主义之特征,指向人的幸福而不偏离。人文主义能够发挥如此作用,“同情心”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情心”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其对人行为的驱动力不容忽视。因而,在“同情心”的引领下,社会工作实践获得人们的支持,社会工作的目标得以拥护。
2.2实证主义哲学传统是对“进步”的认识与追求
实证主义的理论传统属于“唯物主义”,关注的是“有效历史”和“有效经验”,认为通过实践,对所抽象的理论进行无止境的循环工作,即检验与修正,并以此可以走向“进步”。实证主义的理论传统抛弃某些不再起作用的“知识”,并热衷于发现“新知识”。在“新知识”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依据“新知识”建造一个“更好的”也就是“进步的”社会。从而,实证主义理论传统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式,并告诉人们,可以以此走向“进步”。因此,实证主义提供了让人“进步”的可能性,从而成为社会工作的目标的合理性条件,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合法性。
2.3批判主义哲学传统是对平等和民主的追求
批判主义能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从而推进“知识”的自我反省,即揭露关于“知识”的“专制”、“迷信”等错误,呼吁“知识”的“平等”和话语“民主”。从而,批判主义维护社会工作的合法存在,而避免被“其他类型的知识”所替代。批判主义还能促进社会工作的实践是否符合目标的反省,以及对社会工作目标随社会变迁的持续反思。从而社会工作者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
2.4建构主义理论传统是对建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建构主义关注未来,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建构主义认为人不仅被动地由历史推动,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个能动性给予人类创造未来提供合理性解析。建构主义认为“现在”至为关键,虽然历史呈现为线性,但是,在“现在”这个关键点上,有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未来的门,人的能动性是其钥匙。所以,人能努力建构自己的未来,从而摆脱其命运的约束。
人文主义的人类学关怀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实证主义的乐观主义和对“历史”的借鉴,批判主义的反思和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再加上建构主义对人的能动性的肯定和对未来可能性的信仰,共同构成社会工作目标的合理性条件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合法性条件。
3.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第三层次是其理论体系
3.1本文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定义
本文将社会工作理论定义为: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具体依据。
3.2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划分与整理
本文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不同的理论范畴及其理论群,并参考赵芳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实质及其发展路径》一文中,对社会工作理论范畴及理论群的划分,得出下表1。
个人 | |
范畴 | 理论群 |
个人心理行为 | 1.心理动力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
共同需求 | 1.任务中心理论 2.问题解决理论 3.危机干预理论 |
个体发展 | 1.人本理论 2.优势理论 3.个体发展理论 4.抗逆力理论 |
社会 | |
范畴 | 理论群 |
人际互动 | 1.符号互动理论 2.社会交换理论 3.交往行为理论 |
人与环境 | 1.家庭治疗理论 2.社会支持理论 3.生态系统理论 |
社会公正 | 1.女性主义理论 2.反压迫理论 3.赋权理论 4.社会福利理论 |
由表1可见,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对社会工作目标进行了“分工”。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让人进步和幸福”。“人”包括“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
在“个人”层次上,个人心理行为范畴和共同需要范畴主要承担了“幸福”目标,而个人发展范畴则主要对“进步”目标负责。
在“社会”层次上,人际互动范畴和人与环境范畴主要推动社会“幸福”目标,而社会公正范畴则促进社会“进步”目标。
在每个理论范畴内部,理论群内各个理论进行再分工,推动各自理论范畴所指向的社会工作分目标。此外,不同理论对应于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群体,并且对应于不同的社会工作实践过程。
因此,对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特性的了解,与对不同的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特点的认识,是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发挥社会工作理论的效力的前提。
3.3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
仅仅依据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社会工作实践,就足以留下其“专业性”的痕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专业性”的表层。
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核心是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性向社会工作实践直接提出一般的操作程序。因而,刚刚进入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的正是“专业性”的表层,即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正如呈现在他面前的一般的操作程序。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作用07-07
社会工作中的结案11-28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07-26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09-20
社会工作专业考研介绍08-10
社会工作领域有哪些11-20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技巧02-11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概述06-12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03-30
失独社会工作的意义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