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策略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想要学习中国民族声乐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策略,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需要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理解声乐作品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借鉴国内外其他声乐形式和民族声乐名家的演唱。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和民族来表现民族的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诠释和光大民族文化,就必须深入探究学习民族声乐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
演唱是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要使歌曲演唱的声音明亮、圆润、甜美动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歌唱技巧。所以民族声乐的学习,首先要让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从日常习惯性生理动作之中体会歌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吸气量足,部位较深,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对于歌唱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有比较恰当的控制。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处于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以头控共鸣为主,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实现真假声的混合,增大音量。歌唱中,三个共鸣腔配合使用,保证音调准确,缩短变声期,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再次要掌握以声(五音)、韵(四声)为特点的发音规则,学会经过唇、舌、齿、乐、喉等器官咬字,按照“平、齐、撮、合”的方式吐字,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明确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也应不同。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轻盈、欢快、活波。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要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舒畅明快之感;而《摇篮曲》,深情、优美、柔和,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就要慢些,以增强柔和亲切之感。
二、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
歌唱者在唱音阶时,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在演唱某一个音时感觉最舒服、最自然,这个音就叫做基础音。每个学生的基础音都不尽相同,在民族声乐学习中,我们应先找准自己的基础音,从这个音开始半个音半个音往上往下进行训练,而不是一味地从中央C唱起。在找到基础音后,视唱训练时从简单的三度唱起,为清晰的咬字吐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还可以使字、气、声同时加以联系,避免日后逐渐增加难度时顾此失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和音质,演唱者在找到自己的基础音后,还应该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通过调节咽腔、上颚和舌头,变化声音的明、暗、高、低、强、弱、柔、硬等,准确地运用丹田气息,倚靠气息的控制,使声音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初步建立个性的演唱风格,达到歌唱者所想塑造的具有个性的声音效果。
三、理解声乐作品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
每一部声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在通过旋律来抒发感情。演唱者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对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他的演绎水平。只有在学习中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和形象特点,清楚作品艺术表现的系统构成和其中的主导要素生成过程,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分析作品,依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调动形象思维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使自己的歌声既表现出作者创作的感情,又表达出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例如对独唱歌曲《青藏高原》,我们必须了解主人公的年龄、经历、家乡的过去和流落在内地的景况等,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加上对歌词、音乐的分析,实现较深入解所唱作品的意境,较好地融入演唱角色。而要演唱好《保卫黄河》,脑海里就应该浮现出中国人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场面,用这些特定的艺术画面,引导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
四、准确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
要更好地表现声乐,就必须对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分析透彻,对作品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作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有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比如《我的祖国》是一首领唱加副唱的分节歌,第一乐段是抒情性的,包含四个乐句,是一个带“起承转合”特点的乐段。该乐段每一句的句尾落音与下一乐句的句首起音相同,构成“咬尾式”的句法结构,旋律平稳,优美而亲切,抒发了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第二乐段换用体裁,改变演唱形式,加快速度,增强力度,这样整个后段都表现了雄壮,豪迈的情绪,显示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质。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方面别具一格。如《红梅赞》采用民族七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多处借鉴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装饰音及附点十六分音符多次运用,细致地表达了歌词的感情,八度跳跃的反复出现则加强了歌曲挺拔的形象。明确了这种风格特点,在演唱时就要做到拖腔细腻,附点十六分音符准确,装饰音柔和,八度跳跃饱满而又舒展,歌唱就会更加生动有味。
五、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追求“字正腔圆”,咬字过程按“出声、引长、归韵”依次实施。我们要在民族声乐演唱学习中,注重以生动清晰的语言和正确鲜明的咬字吐词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并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调节咬字吐词的语气和腔调。如《姑娘生来爱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热情欢快、清新明朗、旋律节奏紧凑跳跃,演唱时就应该吐字行腔轻巧迅捷、流畅舒展;而《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长、纤细委婉、旋律节奏缓慢悠长,吐字行腔应该圆润柔和、连贯平稳。
六、借鉴国内外其他声乐艺术形式和民族声乐名家的演唱
对不同形式声乐艺术的借鉴,是提高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美声发声方法,对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声技巧、发声方法进行深层研究,使我们的演唱风格既保存了东方声乐固有的魅力,又有西洋声乐神秘的变化。我们还应该借鉴戏曲演唱中的技巧和方法,吸收戏曲声乐“气息深吸缓吐、偷气转快灵活、节奏板眼清楚,用腔圆润自如”等成功经验,使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独特的完整体系。我们更应该多欣赏和借鉴现代民族声乐名家的经典演唱,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演唱技能、技巧的启迪,使我们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伏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有更深刻的感悟。使自己的演唱能更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的语言和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和生理状态,在发声技术与音乐表现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不断实现个人的突破。
拓展:民族声乐艺术和声技巧
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民族声乐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声乐,都是歌唱的艺术,我们若能正确地“洋为中用”,取各家所长,补自家之短,便能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民族声乐。
一、要想取得好的声音,必须有好的呼吸支持谈到声音训练,我们就要从声乐最基本的要素即呼吸和发声谈起。 呼吸不管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民族唱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曾说,呼吸做好了,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要想取得好的声音,必须有好的呼吸支持。可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呼吸,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更出色,表现人物情感时才能得心应手。中外的声乐前辈,当今的著名歌唱家,对呼吸都极为重视,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这也就是美声唱法强调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关键和支持力。我国音乐界关于呼吸的重要性也有很多论述,正如王福增老师所说:“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呼吸在最自然、最安静、最深部位的时候,也就是一个演员最充满内在活力,感情最激发舒展,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像找到那最美、最好的声音一样,当找到这种最自然、最深长、安静的呼吸时,就找到了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的物质动力,它会使你毫无顾虑地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平时那种严格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排练,这时会变成意味深长的激情和艺术创造,从而达到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和谐,艺术和技术的一致,声音形象和角色形象的统一。
”唐代段安节在他的著作《东府杂录》中也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从古到今,凡是从事歌唱艺术的中外艺术家都很重视呼吸,可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无论对美声唱法还是对民族唱法都是十分重要的。美声唱法要求深呼吸,并有良好的控制力、支持力。民族传统唱法,包括民族唱法、曲艺和戏曲唱法,都强调声能“畅发于地”,气能“发于丹田”,这点与美声唱法的深呼吸不谋而合。在京剧表演中,演员又要唱、又要舞,如果没有气沉丹田的本事,恐怕唱几句就气喘吁吁吃不消了。世界上各种唱法都是建立在深呼吸基础之上的,但深浅程度、具体部位不完全一样,各种唱法在呼吸支持这个问题上就有不同的提法,名称虽不同,但都要有呼吸支持,所有好的唱法都源于深呼吸。相比较而言,美声唱法的呼吸更深入、更松弛,用这种方法唱出的声音通畅、结实、圆润、明亮、纯净、松弛、灵活、柔和,并能获得声音音量和音色变化的最充分展现。
笔者认为,我们民族声乐要更好地借鉴美声的呼吸概念,在一个通畅宽阔的空间里唱。比如演唱《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结尾“一家亲”一句,很多人把它唱成“一家,亲”。又如《我爱你,中国》的结尾“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一句,经常听到有人把它唱成“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把应该连在一起唱的“祖国”一词分开唱,如果严格按照中国汉语的语意要求,“一家亲”“祖国”都应该连在一起唱,但这样演唱难度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相当好的气息及支持力。
二、 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哪种发声方法最科学”一直是声乐界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真正好的歌唱发声法就如明代朱权在《问林须知》中写的那样:“优伶以之,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至于哪种方法最正确,笔者想引用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声乐教学艺术》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看不在哪个行当或哪个剧种科学不科学,而是哪个人的唱法科学不科学,如果你的歌唱内行、外行都喜欢,这种方法就好,就科学。
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因为方法在人掌握、运用……不在行当好不好,而在这个行当里你这个人的唱法是好的还是不好。要紧的因素是在你用嗓子用得好不好,真假声混合比例程度好不好,这个好与不好决定于你如何用声音,决定于你是不是充分地用了共鸣。如果你充分地用了共鸣,你是否用最小的力量唱出最大的效果,用最小的消耗唱出最大的共鸣,也就是你用最小的本钱(嗓子)得到最大的共鸣。这样的唱法不仅能使歌声传得远,而且歌唱生命持久。”如果我们把这一观念融进我们民族声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获得宽阔、松弛、甜美、明亮的声音,可以演唱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
像这样成功的例子很多,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她原是一名藏族歌手,1958年跟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王品素学习声乐后,音色纯净甜美,发声圆润通畅。王品素在谈到才旦卓玛时说,她由于借鉴了其他民族和西洋发声法,才使得她的嗓音更好更动听,气息更流畅。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探索“洋为中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不但刻苦学习我国民歌、戏曲、曲艺等优秀演唱技法,同时还研究欧洲的传统唱法。经过反复实践,他的声音结实明亮、气息稳定、音域宽广。他不仅能唱民歌,也能唱欧洲声乐作品,其演唱艺术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听觉上的区别,这是由于用共鸣腔部位多少的不同以及咬字部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民族唱法基本上是以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为主。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统一,充分运用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的整体共鸣,以获得声音强弱的最大程度的变化和穿透力。中国汉语比西欧各国的语言复杂得多,而发声和语言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传统唱法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甚至说“千斤白、四两唱”。
民族唱法的咬字特别强调“嘴皮子劲”。字头比美声唱法咬得紧些、夸张些,“横”的感觉多些。在所接触的美声唱法中,笔者还未发现哪个流派有如此强调语言的,倒是有“只有到了年老力竭时,才借助于咬字,借助于辅音的力量来发音”的说法。由此可见语言的差别及咬字、吐字、语言在演唱上强调程度的不同,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原则区别。过去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唱美声的,外国作品唱得很好,一旦唱中国作品就咬字不清楚,“味儿”也变了;唱民歌的,过去追求明亮的音色,忽略了通畅、柔和。然而近几年来,从声乐比赛和音乐会上,我们看到了这两种方法的交融。学民歌的,向美声学习严谨、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美声的,学习民族传统的咬字方法,尤其学习民族说唱艺术。实践证明,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运用于民族唱法后,歌唱者的声音效果、艺术效果都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唱法,充分注意了人声美学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及声音色彩的发挥。
这种唱法比原来的唱法音域宽,音色柔和,讲究深呼吸,咬字吐字清晰亲切,声音圆润明亮,有通畅的全腔体感,富于立体效果,声音可塑性强,表现力强,具有现代审美标准。当前,我们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技巧,就要先了解并研究民族声乐文化的过去及优秀成果,并将精华继承下来;同时也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促使中国民族声乐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作者单位: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策略】相关文章:
民族声乐学习方法10-18
民族声乐艺术和声技巧08-02
民族声乐演唱的共鸣技巧06-30
儿童学习声乐06-12
如何学习声乐09-19
声乐学习入门09-02
怎么学习声乐10-03
学习声乐的技巧07-12
学习声乐方法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