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声乐学习4大误区
本文为大家分析声乐学习的四大误区,以供参考,希望对你们有益。
误区1孩子变声期要停止声乐学习?
对于少年声乐爱好者来说,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孩子变声期间是否应该继续学习声乐的问题。能不能唱歌?应该怎么去练习?特别是男孩子,在变声期期间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心理上和声音素质上怎么去调教?
常青表示,“变声期一定要注意练习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按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很多人认为变声期间要完全停止练声,但我认为这会导致孩子输在第二起跑线上。如果在此期间练习中音、偏低音区,避开高音区,更不能拼命叫喊(在学校上课,体育活动都应该注意不要大喊大叫)。持续练习,会有好的效果。另外,利用孩子比较空闲的时间,偏重对歌曲方面的处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假声的练习,反而会更加出彩。反之,有的孩子在变声期完全停止了练习,到变完声以后再继续练,就错过了这段时光。”
误区2学习声乐课学会唱几首歌就行?
一般来说,人们学习声乐可分为兴趣爱好和走专业路线,常青往往将有兴趣爱好的人培养成专业水平。“有些不想走专业路线的爱好者,会忽略学习歌唱方法的重要性,有些家长也认为小孩子不用学,随便唱,学会唱几首歌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既然要学习声乐,最重要的是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效果会大有不同。” 很多爱好者是“高音崇拜”,喜欢唱《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爱我中华》等高音歌曲,但是往往因为发声方法不对,导致喉咙喊破、嗓音病变等,自己难受,听者也觉得很“刺耳”。“高音要注意真假声的转换,唱歌的时候要注意用气息和共鸣,要用嘴巴里面的‘小嘴巴’来唱。”常青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人都有两个声音,两个嗓子,掌握了方法以后,唱高音会变得较容易。而且高音部分单纯用假声,会显得很突兀,但是用真声和假声结合,会变得很自然。”
误区3声音沙哑的孩子无法成才?
有几个特殊的学生值得一说:“有一个孩子声音沙哑,说话声音都很难听,家长也没有信心,但就是抱着一点希望。让他们唱歌都是一个难题。”声音沙哑的孩子不是不能成才的,科学练声方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定能有所突破。有一次,一个女孩的家长在琴房外面看到女儿的进步,有点不相信自己的女儿有这么好听的声音,禁不住眼泪直流。”
误区4“海豚音”遥不可及?
“老师,你知道周杰伦吗?你知道维塔斯吗?我说,我知道啊。周杰伦在唱韵律,唱不清楚歌词,是他的风格。维塔斯唱海豚音,很美妙。但你不是周杰伦也不是维塔斯,你要有自己的风格。”美声、民族、通俗……这些唱法是死的,但是人是灵活的,几样唱法怎么结合起来,就成了你自己的特点。“海豚音、尤得儿、花腔等高难度的演唱技巧,8-10岁的孩子们都能实现,《Memory》、《Loving you》、《我的太阳》这不是不可能,也不是遥不可及,关键在乎你对唱歌有多热爱,你对这个事情有多投入,以及正确的方法。中国青少年声乐教育应跟国际接轨,外国青少年能唱的世界名曲我们中国的孩子也能唱,但不是为唱而唱,而是结合歌曲的需要,唱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
学习声乐的学生大都懂得获得好的声音技术离不开歌唱器官的协调合作 ,但在具体实施发声练习或演唱作品时,总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气息用不上,共鸣腔打不开,咬字吐字不清等现象,尤其以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为多。究其原因,还是对歌唱发声的技术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文章即针对声乐技能学习中在用声、呼吸、共鸣、语言等方面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第二种误区是:过分强调头腔共鸣,造成声音听觉上的“假、大、空”现象,却误认为是产生了共鸣。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声门闭合无力,气息泄漏,声音沉闷、空洞,失去了良好共鸣所应具备的音色。
另外,也有学生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产生了胸腔共鸣。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很有力度,实则是喉和胸部压力过大,用了纯粹的“力”,而不是“气”,没有体会到共鸣产生时胸、肺部的松弛和气息的流动。
上述几种理解上的误区说明,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基音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泛音,也就不会产生各阶段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务必要考虑共鸣产生的基础和它的整体性,任何强调局部共鸣的要求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四、关于语言的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把发声和语言协调的运用以达到自如地歌唱,乃是诸多声乐学习者苦恼的问题。
这里存在着自然的语言动作与歌唱的发声动作之间理解与运用上的误区。语言动作涉及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齿、舌、牙、喉)、四呼(开、齐、撮、合)。歌唱发声动作主要指喉、咽部的正确打开,声门和呼吸的协调运用。文章前面分析过喉、咽打开状态的要领是喉头下降至深呼吸完成时的位置,而这个下降动作的完成能够带动喉部多种肌肉组织参与运动,舌骨下肌群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完成两种动作参与最多的部位就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点舌体”。发声动作符合歌唱的要求,语言动作还处于自然意识状态,就必定造成发声性能的破坏。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喉、咽部状态的稳定是无庸质疑的,那么语言动作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发声动作的稳定呢?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舌体在歌唱发声时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不能随母音、音高、音量的变化而僵硬或紧缩。
(二)辅音的发出应在喉咽稳定打开后迅速完成,听觉上如同时进行的一样,要点是辅音的除阻不影响喉咽状态的稳定。
(三)相关的部位发生作用时,“只用最必要的力量,排除任何支援性的和连带性的紧张”。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字音的音韵、声调,才能真正做到歌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字正腔圆。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几种问题的误区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中发声动作、呼吸动作、语言动作等的本能习惯是产生诸种歌唱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在声乐技能学习中,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排除讲话习惯带给我们的影响,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
【声乐学习4大误区】相关文章:
声乐学习中的常见误区10-17
儿童学习声乐06-12
如何学习声乐09-19
声乐学习入门09-02
怎么学习声乐10-03
学习声乐的技巧07-12
学习声乐方法06-06
怎样学习声乐09-18
声乐学习的方法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