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

时间:2022-04-15 19:20:29 声乐器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欢迎大家聆听鉴赏。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

  结构分析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节)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乔建中先生认为:“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这是引子,就这么一句。但是这个引子我觉得它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音乐作品里边,应该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

  二泉映月 曲谱

  二泉映月 曲谱

  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节)是主题的第一变奏,其中23~26小节“a1”,由一个乐句组成,27~52小节为“b1”,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节)是主题的第二变奏,其中53~64小节为“a2”,由两个乐句组成,65~96小节为“b2”,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节)是主题的第三变奏,其中97~104小节为“a3”,由一个乐句组成,105~122小节为“b3”,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节)是主题的第四变奏,其中123小节为“a4”,由一个乐句组成,131~154小节为“b4”,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节)是主题的第五变奏,其中155~162小节为“a5”,由一个乐句组成,162~174小节为“b5”,由两个乐句组成。通过曲调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对比和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在第五段形成了乐曲的高潮。

  尾声

  最后一段由扬到抑,音调婉转下行,进入低音区,到了尾声部分(175~176小节),它与“b5”第二乐句紧密相连,174小节为“b5”的隐匿终止,同时进入尾声至176小节,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技巧赏析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关于二泉映月的歌词

  林中泉

  听过一年又一年,

  眼泪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任时光在乐曲里流转。

  听过一年又一年,

  眼泪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任情感在旋律中改变。

  泉水清清,月儿圆圆,

  清泉映着明月,

  明月装饰着清泉。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千里共婵娟。

  雄鸡一唱天下白,

  换了人间!

  再听一遍又一遍,

  眼眶不再湿润,感慨万千。

  任美好在乐曲中表现。

  再听一遍又一遍,

  眼眶不再湿润,盲人开眼。

  任激动在旋律中激动。

  泉水清清,月儿圆圆,

  清泉映着明月,

  明月装饰着春天。

  社会进步,医学发展,

  阿炳笑九泉……

  二泉映月水更清,

  月儿更圆!

  守望山歌(歌词)

  林志中

  任时光如何变迁,

  任山民如何搬迁,

  任文明如何演变,

  任社会如何变迁,

  只要山不倒,

  山歌就会飞满天。

  泰山青松傲苍穹,

  长江水载满情感。

  井冈杜鹃红艳艳,

  祖国山河如画展。

  山河永常在,

  山歌永唱好河山。

  任流派如何纷呈,

  任流行如何流行,

  任摇滚如何摇滚,

  任西洋如何翻腾……

  守住原始情感,

  山歌永远醉人心。

  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1950)的一首造诣深厚、流传广泛、具有浓郁民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此曲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因其美妙的旋律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此曲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不朽的十大名曲之一。

  从乐曲的曲名来看,这首作品似乎是以描绘景色为主,且借景抒情的标题性音乐作品。后据杨荫浏先生回忆,当时赴江苏无锡为阿炳录音时曾问及这首曲子的名字,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阿炳后称其为“依心曲”。因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个世称“天下第二泉”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也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于是杨萌浏和阿炳商定,将此曲正式取名为《二泉映月》。由此可见,《二泉映月》是阿炳在长年的流浪卖艺生涯中不断演奏加工而成的,它不是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而是通过曲中苍劲哀婉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阿炳自幼年就出家做了道士,从小受当地山歌、滩簧、长篇叙事歌和丝竹乐等地方音乐的熏陶,跟随父亲学习各种民间乐器,青年时就已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中年时因吸食了鸦片而使生活急转直下以致穷困潦倒,而后又因得了眼疾无钱医治,故而双目相继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可面对恶势力的欺辱他从不卑躬妥协,而是与之奋力抗争。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其创作的《二泉映月》与其说是阿炳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如说他坎坷的人生和悲惨的境遇恰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缩影,而阿炳刚直不屈的品格和气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内心的思想风貌,更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

  全曲由引子和六段旋律及尾声组成。这六个段落主要为主题和五次变奏。

  引子开始共由六个音组成,乐曲弱起且下行音阶式的旋律进行,仿佛不知不觉地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深沉痛苦的叹息。二胡用微弱的起音,深沉而内在的音色,将听众立刻带到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情境当中,人们依稀看到了一位盲艺人手执二胡,用琴声叙述着自己颠沛流离、饱经人间辛酸的遭遇。乔建中先生在《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一文中写道:“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

  第一主题的旋律从第五小节第三拍开始,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宁静平缓,是一个带有沉思和倾诉性的乐句,本乐句以引子的结束音re作为主题乐句的起音,并以主音 do 作为结束音。仿佛作者在二泉边追忆往事,倾诉着自己坎坷而不幸的一生。第二乐句,是以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为开始音,从前面平静沉寂的氛围转而变得感慨激动起来,并以属音sol作为本乐句的结束音。这一乐句谓是主题音乐及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接下来的每一次主题变奏中,此句几乎都被保持了原型,没有大的变动。第三乐句是在第一乐句的高音区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的。“绰、注”等演奏技法的频繁运用,使得音乐的情绪更更增添了几分悲凉凄楚的意味,切分节奏及节奏重音的出现,更赋予乐曲得以向前发展的动力,旋律进行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将本段旋律推向了高潮。纵观主题的三个乐句不难发现,每一个乐句的结束音都分别以长音do或sol来结尾,同时乐句与乐句之间均以同音八度的跳进来衔接,这也是我国民族器乐曲创作中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连接方式,句式的首尾呼应,旋律的层叠展开,主题的逐步深化,深切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及顽强不屈的意志,无不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接下来的五个段落,则是以第一段主题音乐为基础,通过对乐句的扩充和减缩等方式,依次进行了五次不同的变奏,同时根据旋律音区上行、下行的律动变化,将音乐逐渐地发展和推进。变奏后的主题音乐,时而平静深沉,时而悲壮激动,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愤懑不平。在第一次变奏中,作者将主题音乐进行了压缩。第二次的主题变化,作者采用了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次变奏则是通过迂回平缓的旋律进行,为后面的高潮做了铺垫。第四次的变奏,旋律起伏波动层浪叠涌,仿佛阿炳内心积聚已久的悲愤终于迸发出来。此处曲调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对比和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第五次变奏,音调婉转下行,进入低音区,音乐情绪由扬到抑,逐渐进入乐曲的尾声,结束音在不完全终止上结束,仿佛心中的话还没有说完,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与回味,更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乐曲在弓法运用上涵盖了顿弓、浪弓、颤弓、切分弓等传统弓法,尤其是浪弓,凡是遇到长音,阿炳几乎都用一波三折的浪弓来演奏,使得旋律在进行中时强时弱起伏迭起,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手执二胡的盲艺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的情境。顿弓的处理,阿炳多使用连顿弓,这种“弓内顿挫”的变化,别有一番韵味,听后会产生一种辛酸和哽咽之感。乐曲第二段的高音“6”处作者使用了颤弓,此处的演奏需由弱渐强,随着力度的增强,运弓的幅度也要随之逐渐加宽。曲中“切分弓法” 的大量使用,将原来的强弱关系进行倒置,使得深沉抒情的旋律中更透出几分刚毅激愤的情绪。

  在左手指法的处理上,定把滑音的大量使用是阿炳常用的手法,即虎口置于中把位置,靠食指的上下滑抹来完成,其特点是上滑音速度快,下滑音速度慢,充分体现了阿炳独特的演奏风格。关于揉弦,阿炳多用压弦的手法,使音乐更增添了几分压抑和沉重之感。此外,在几处乐段结尾部,出现了近似于拨弦的演奏效果,作者原是左手滑按指之后再抬指发出空弦的声音,现在演奏者大都直接用左手“勾”弦以奏出空弦的效果。《二泉映月》中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将乐曲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大拓宽了二胡技术技巧的表现力,充分显示了二胡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独特的魅力。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相关文章: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05-30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03-04

独奏乐器的分类04-08

二胡的构造11-16

二胡琴皮的保养10-20

二胡的历史发展12-24

如何挑二胡09-16

换二胡琴弓的方法04-28

正确的二胡演奏姿势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