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2-12-24 09:09:37 洁婷 声乐器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胡的历史发展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二胡音色近乎跟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诉说感。不知道大家对二胡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胡的历史发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胡的历史发展

  二胡的历史发展

  二胡是中国弓弦乐器中的一种,是我国各地民族民间乐队中的乐器。二胡产生于唐代,当时称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发源何地,据宋代学者陈旸在他所写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就是说“奚琴”本是我国古代北部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的拉弦乐器。后来流传开来。从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看来,既然在“中军置酒饮归客”的场合中也出现了胡琴,可见胡琴在唐时就已经流行并被人们所重视。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为“嵇琴”,据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轧之,其声清亮”。

  北宋时,二胡已有了相当高的演奏技巧。我国宋朝大学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梦溪笔谈》(卷八)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宫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徐衍能为皇帝演奏,自然时很有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绵绵,情声并茂,回肠荡气,听得皇帝大臣个个高兴。忽然,只听“嘣”的一声,原来,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处,用力过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断了,“二胡”成了“一胡”。在这种场合,拉断弦时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头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乱,竟然在剩下的一个单弦上继续拉着,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见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里还想得起吉利不吉利,还夸奖他演技高,重重奖励了他呢。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还记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说明在北宋时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自元代开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应用,而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普遍被用于各种戏曲伴奏,民间乐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来,二胡的演奏更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了江南丝竹等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20世纪初,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他所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和10首二胡独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扩大到四个、五个把位,创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从此,二胡摆脱了原来仅处于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韵味的独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等一批音乐家的努力下,二胡艺术在30年代开始登上了高等学校的大雅之堂,可以这样说,刘天华先生开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在这以后,出现了华彦钧(阿炳)、刘北茂、蒋风之、陈振铎、陈永禄、陆修棠、孙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间二胡演奏家。他们的作品如《二泉映月》(华彦钧)、《小花鼓》(刘北茂)、《怀乡曲》(陆修棠)、《流波曲》(孙文明)等均是脍炙人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乐曲,他们的演奏更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五六十年代在张韶、张锐、王已、项祖英、鲁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养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闵惠芬、王国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专业二胡作曲家的出现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60年代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曾经轰动整个民乐界,而20世纪80年代刘文金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和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出现对二胡的演奏技术更是作了许多创新。正是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二胡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才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历史沿革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胡琴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发展

  到了宋代,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到了明清时期,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晚于胡琴。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制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二胡的历史发展】相关文章:

化妆发展历史11-03

汉服的历史发展08-10

旗袍的历史发展03-29

京剧的历史发展03-21

西方戏剧发展历史03-17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04-12

现代舞发展历史09-01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12-07

扬琴的历史发展过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