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话速记
速记是用特别简单的记音符号和词语缩写符号迅速记录语言的方法。速记记录通常必须经过整理,转写为文字。速记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不过从西方传入中国,已经是清朝末期的事情了。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速记是1888年由美国人格雷格发明的。现代速记基本上是字母文字,也包括音节文字(如日文中的元素)和整个词语的简略记号。
十九世纪中期以前,速记往往由一小部分精通书写的精英在使用,他们中有学者、统治者、教会中的专业人员、服务于经济界和管理层中的书记官、文书、录事等。
速记在欧美国家相当流行,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很早开始采用机器速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格雷格-速记应用教材》的书,书中专门介绍了供左撇子使用的镜对称速记法(从右往左记录的方法,因为有人估计速记对左撇子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是多虑了),可见人们对速记的重视。德国尤其注重速记,在德国的高级中学里普遍开设速记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所以直至二十世纪初,许多大学生都会速记,他们把速记文字作为工作文字和起草文字,以速记的方式记录讲座、写研究报告。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留下了用加贝尔斯贝格系统速记的约40000张哲学手稿。在德国君主制时代及魏玛共和国时期,速记是培养校级军官和司法人员的'必修课。人们发现过一张印有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肖像的明信片,为了利用有限的空间传递足够多的信息,写信人用速记文字密密麻麻填满了明信片的空白处,足见速记在当时的普及程度。
随着口述录音机、PC机(个人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以及不断出现的相关发明,信件、报告、讲话不再需要口授,速记作为口述文字记录的意义慢慢开始消失。尽管电脑速记的结果是普通文字信息,不需再作文字转写工作,而且记录和说话能做到同步(现场直播时能在电视屏幕上立即出现字幕),然而在西方不少国家召开议院大会或议会全体会议时,一如既往地采用手写速记。
由于大会现场发生的一切都必须记录到会议纪要中去(包括发言者的每一种姿态、手势、每个动作的特点等),所以发言不作录音,也不用其他技术手段记录,而是采用传统的手写速记。德国总理默克尔如果要发表一个声明或其他议员在发言时,通常有16名速记员投入工作,场上始终有两名速记员在做同样的工作——跟踪所发生的一切,持续时间为5分钟,然后换班。另有一名速记员担任审校,他(她)工作30分钟后换班。换下去的速记员利用空隙时间检查记录的语言精确性和正确性,纠正语法错误,消除说错的话(或口误)。以后由发言者再读一遍纠正稿,并结合审校的意见再检查一次,直至纪要在内容上没有任何疑问。
第二天早上已经可从网上提取纪要,中午即以印刷物问世。据称,联邦德国的议院速记员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全德国只有200名拥有这种高水平的速记员
【电子时代话速记】相关文章:
5.速录≠速记
8.乐理速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