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一、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1)斜中寓正
吴式太极拳的身型要求斜中寓正。从外形上看,吴式太极拳有两根线,一条正线,一条斜线。以弓步为例,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使重心落于支撑脚,形成一条由上到下的垂直线;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使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倾斜的直线。
(2)虚领顶劲
吴式太极拳称头部为“定盘星”。练习时,无论身体如何运动,应始终保持头部中正,下颌自然内收,劲部松而不软、挺而不僵的状态。
(3)松肩垂肘
肩部松开可以发出更大的劲力。松肩时,用意识引导两肩肌肉放松,感觉两肩沉降的同时,把两肩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垂肘是指肘尖微微下垂,感觉两臂有延伸之意。肘不坠会使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使胁失去保护。
(4)松腰、垂臂、裹裆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松腰要做到腰椎、腰两侧韧带和肌肉充分放松。突臀会造成腰部不能放松,所以应有意识地使臀部下垂,从身型上看不出突出的痕迹。裹裆是使两腿有向内包裹之意,膝关节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以达到裆要圆、圆则稳的目的'。
(5)川字步型
吴式太极拳强调川字步型。无论是弓步、虚步还是开步站立,无论向哪个方向行进,都要求两脚接近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
二、对人体动态的要求
(1)身形沉稳、重视内动
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吴式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非常注重内部意、气的修炼。吴公藻所著《吴式太极拳讲义》中所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动。以内动导引外动,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身体的松静自然、中正沉稳。
(2)实腿转换、节节贯穿
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为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目的,都是以实腿送虚腿,再逐渐由虚变实,绝不能骤然变动或出现身体的上下起伏。重心转换时,都是先松后转。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都是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在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逐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后迈步。
吴式太极拳在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在外观上成各肢节逐节变动之势。
(3)架式紧凑、小圈转关
吴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不大,肢体配合严密,追求架式紧凑,看上去轻灵沉稳。在练习中,重视通过下肢的拧转、手臂的拧旋、腰身的转动三者协调配合的练习,培养整体的转化力,练出小圈转关的化劲功夫。这种圆转之劲,如跷跷板一样,又如车轮滚动,如亦称“翻板劲”。
小圈转关的技术特别讲求力达梢端。吴式太极拳的动作多在四肢末端,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重视练心、练气、练身三方面的结合。没有意识的引导,小圈转关的技术是不可能练出来的。意识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对吴式太极拳技术的认识,是对斜中寓正的身型的认识,是对人体运动特点、技法运用以及各个部位要求的认识,用这些认识指导练习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要有意识地体会松沉的关系、动静的关系、架式结构的关系、力量变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综合理解这些技巧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当意识的引导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身法会发生质的变化,使得动作有势有意、有气有力,从而表现出吴式太极拳特有的圆转之劲。
吴式太极拳注重行气、养气,要求呼吸自然、平稳。由平稳呼吸而自然发展到深呼吸,才能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
吴式太极拳强调养练结合,认为养生就是练功,练功也是养生。追求以养促练,养练双修。因此,吴式太极拳的动作速度缓慢,表现出平缓、宁静、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
四、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在攻防技法方面,表现为以柔和化为主,手法轻巧。
(1)以柔化主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2)手法轻巧
因为侧重化劲,吴式太极拳的手法显得非常轻巧,变化很多。推手的入门练习注重体验化劲。实战推手,强调手法变化。
万变不离其宗,吴式太极拳的技法也不例外,将心、气、身三者结合,掌握其特点即可。
【吴式太极拳基本技法训练教程】相关文章:
2.吴式太极拳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