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

时间:2024-09-27 20:16:39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

  什么叫太极拳?

  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太极拳讲究螺旋缠绕、“四两拨千斤”、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因此上太极拳可以使弱者成为强者,以付出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技击效果

  什么是“八门”“五步”?什么是太极十三势?

  “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称之为“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称之为“五步”;“八门”“五步”统称之为“太极十三势”,既“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进、退、顾、盼、定”。

  如何才能气沉丹田?何叫气贯四梢?

  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要立身中正、周身放松。

  人体“四梢”是指: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气贯四梢是指内气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是练拳经脉畅通、内气充盈的表现,也是周身“节节贯串、节节放松”的必然结果。

  松肩沉肘和沉肩坠肘有何区别?

  松肩沉肘和沉肩坠肘两者是不同的。首先,松肩沉肘是以松为主、以沉为辅;沉肩坠肘是以沉为主、以松为辅。其次,松肩沉肘时手臂需要平伸,而沉肩坠肘时手臂需要直立。再次,松肩沉肘时肩膀是水平方向放松,而沉肩坠肘时肩膀是向下方松沉。

  气、力、劲在拳理上是通用词吗?如何区别?

  气、力、劲在拳理上不是通用词。“气”是指内气;“力”是指人体固有的本能,因人而异;“劲”则指人经过长期练拳,周身表现出来的一种弹性,是气催形的结果。

  下盘稳固、内气充实和阴极阳生有哪些区别?

  人体分为三节:脖以上为“上盘”,脖以下腰以上为“中盘”,腰以下为“下盘”。下盘稳固就是要求“屈膝”、“松胯”、“园裆”和“五趾抓地”,这也是立身中正的前提。内气充实是指由于下盘稳固、气沉丹田,内劲由丹田而发,达于四梢。只有下盘稳固,上身才能节节松开、产生太极拳的弹抖劲。下盘越稳、弹抖力越强。这就是所谓阴极阳生。三者之间是既相互依存、内涵又各不相同的一个辩证统一体。

  不屈膝松胯圆裆有哪些害处?

  屈膝松胯圆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如不屈膝松胯圆裆,就达不到立身中正,也就违背了太极拳要求“八面支撑”的基本法则。其次,如不屈膝松胯圆裆,下盘就不能稳固、上身就不能松开,动作就不能转换自如。其三,如不屈膝松胯圆裆,就做不到气沉丹田,就可能出现“散”、“乱”的毛病。

  要求一身中正、精神集中为何道理?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说:“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解》说:“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立身中正,可以说是自古至今各派太极拳共同遵循的要领。走架时立身不正,往往会有自立不稳的感觉,而在推手中立身不正,那就有跌仆之虞了。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要求一身中正、精神集中,是为了以心行气、内外兼顾、形神合一。精神不集中,难免出现动作散乱、姿势不正确或重心不稳的现象。如果初学的人走架时心猿意马、动作草率、虎头蛇尾,那就很难长期坚持锻炼,更谈不上什么成效了。

  为什么说拳架是推手的基础、而推手又能够校验拳架?

  太极拳走架与推手练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领,通过对拳架一招一式的练习,做到立身中正、松静自然、下盘稳固。但由于走架是个体运动,因此当走架违反要领或动作姿势不正确时,往往不易被自己察觉,必须请老师、同学和拳友指点,才有可能得到纠正。而对太极拳走架劲路的刚柔虚实、重心转换、以及对拳架动作的理解等必须通过双人对抗的推手实践才能完成。反过来,推手中出现的“丢”、“偏”、“抗”、“顶”等毛病,则是由于平时练习拳架不得要领、理解不正确。一般来说:走架是“体”,是基础,而推手是“用”,是实战,换句话说:“走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

  什么是“劲”?为什么说“劲”是八劲之主?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不用劲。因为太极拳是由八门劲别构成的。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虽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劲”。换句话来说,“劲”就是一种不丢、不顶的弹簧力。没有了劲,就成了“软手”,也就失去了“太极”的含义。拳论中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是太极拳的基本法则。因此“劲”不只是一个式所独有,而是所有太极八法甚至太极拳的任何一手,都须含有劲。因此“劲”为八劲之主是当之无愧的。

  丹田、百会穴、会阴穴、命门穴、涌泉穴、劳宫穴、委中穴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请在自己身上指出。

  ㈠.丹田:“丹”指元气而言;“田”指居处而言。关于丹田的位置,众说不一。气功学特别强调丹田之气,但部位比较广泛;针灸学则强调局限的穴位。因此有狭义丹田和广义丹田之分。狭义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即关元穴。古人认为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难经》记载“脐下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此处为之元气所藏,故认为关元为狭义丹田。

  考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指出“石门、三焦募也,……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认为石门穴为丹田;考气海,古云为元气之海,男女生气之海,认为气海穴为丹田。所以对广义的丹田,乃指脐下气海、石门及关元而言,部位比较广泛。

  ㈡.百会穴:督脉经穴。“百”形容多的意思,头为诸阳之会,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即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督脉、足厥阴俱会于此,故名百会。穴位于头顶头部正中线上,距前发际五寸处,或从印堂穴上一横指算起至后发际之间的中点。

  ㈢.会阴穴:任脉经穴。“会”指相合、聚结处而言;“阴”指前阴、后阴而言。穴为任、督、冲三脉之会,位在前后阴之间,故名会阴。《会元针灸学》中有:“三阴之气会于阴窍而至胞中,生一阳而行督脉。三阴之气并而任脉生。督任合而化冲脉。督脉督诸阳气强精益肾,助三焦而补脑;任脉绕诸阴之血而为经;冲脉贯营而通卫,皆从阴窍出入,又系任脉之络,故名会阴。”

  ㈣.命门穴:督脉经穴。“命”指生命;“门”指门户。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

  ㈤.涌泉穴:足少阴肾经经穴。穴为足少阴经之井,在足心凹陷处。肾属水,喻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故以为名。《子午流注说难》有:“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穴名选择》有:“涌泉,涌是水腾溢的现象,泉为水自地出。本穴为足少阴脉气所出之井穴,位在足掌心陷者中。足底位在人体最低处,低者为地,脉气从足底发出,有如地出涌泉之状,故以为名。”

  ㈥.劳宫穴:手厥阴经穴。“劳”指劳动;“宫”指王者所居之室。手是劳动的器官,因穴在掌中央,又穴属心包经,心包者乃君主心之宫城,故名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桡侧缘。

  ㈦.委中穴:足太阳经穴。“委”指委曲;“中”指正中。穴在腘窝横纹中央,委曲而取之,适当本穴,故名委中穴。《会元针灸学》有:“委中者,委寄腘之中央,故名委中。又名血郄者,言三阴之血入于腹,而郄入膝腘中,运于两足而能步也。”

  什么是外三合?什么是内三合?

  外三合:主要指身形方面,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做到外三合,才能达到身法上的完整一气。

  内三合:是指太极拳修炼的高级阶段,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也是各种拳法内修的共同要领。其实要做到内三合,演练时还须做到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这样方可做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总之,就是达到一动而无有不动,一合而无有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

  外三合与内三合又统称之为“拳术六合”。

  太极十三势的名称是什么?

  太极十三势的基本含义有二:

  ㈠.太极拳较为原始的13种基本招势,亦即太极拳的另一个别称。其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㈡.太极拳的十三种运动方式,也就是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又暗合易经中的八卦与五行。从推手上来讲,掤、捋、挤、按对应八卦中的坎、离、震、兑,即四正;採、挒、肘、靠对应八卦中的乾、坤、艮、巽,即四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合而言之,统称为“太极十三势”。

  太极拳口诀心法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相关文章:

初级爵士舞的基本知识09-17

太极拳教程太极拳的种类介绍10-26

网球的基本知识10-21

轮滑鞋基本知识09-02

棒球的基本知识10-20

投影的基本知识09-01

声乐基本知识10-14

水泥基本知识06-21

京剧的基本知识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