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练太极拳八大特点

时间:2024-08-07 05:35:08 兴亮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修练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修练太极拳八大特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 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练好太极拳须掌握三大技术要领

  一、太极拳必须掌握的使用法

  太极拳使用法,就是太极拳每一个招式的攻防技击的含义。太极拳使用法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

  学习太极拳使用法,首先要系统掌握太极拳十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一)关于掤劲。掤为八法之首。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以下简称《体用全书》)中是这样论述的,“掤法向外,架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掤字,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掤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自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1、掤的基本方法。一手横架于自己的胸前,约尺左右,另一手附于前手的小臂下,以助掤势。掤手劲点在小臂近腕处。掤手不可距胸太近,“近了叫贴墙,造成势被挨打”。遇到按劲就走了。掤手也不可太远,远了叫太过,很容易被敌捋采而受制。

  2、掤劲含有问劲。意思是说以掤劲来问劲。双人搭手为掤,双手臂接触点以沾粘劲而非顶抗和丟。为了试探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及劲路,或者引出对方劲力,往往我加大掤劲,以沾粘点听出对方反应,如对方硬撑对抗,可变捋采;如对方变捋采,可打挤。这就是掤劲含有问劲。“搭手遇掤问刚柔”。意思是说,当接住劲后,要能听出对方沉浮、刚柔、滞活及内劲大小等,这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而制定攻防的战略。

  3、掤劲不丟。练拳时要做到掤劲不丟,中正圆满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要领。只有中正圆满,才可能掤劲不丟。如揽雀尾的捋势。如向自己身上捋回而没有掤劲,那么敌就顺势挤靠,如做到掤劲不丢,向我一侧捋回,敌就无招可使了。“练拳要练掤架”,是很重要的。

  4、掤变捋。在双人推手时,破掤必须用捋。其实,这也是掤的功用的含义。“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就是掤不可板滞和迟重。否则成了顶抗之劲,违背太极拳的原理。对方掤,变捋,一转腰,螺旋化解;对方抽身时,跟随而粘逼。这样久久练习掤劲。就可生出自身的弹簧力,掤手可成功了。

  (二)“捋者,连着彼之肘与腕。

  “捋者,连着彼之肘与腕,不抗不丟。因彼伸臂袭,顺其势而取之,是收回之意,谓之捋”。

  1、首先,我们要掌握捋的方法。对方向我击来,顺式粘彼腕与肘部,借力捋回。捋回时要转腰坐胯,重心后移偏向侧后方引化,敌劲落空。要注意的是,不要捋向自己的身体,否则敌进入中门;同时,也不可直拨,直拨为顶。两力夹角在90-135度为顶。顶为病手,“两力相顶,放人不远”。拳谱曰“捋在掌中”是指劲点,“捋要轻”是讲捋的手法,重了敌就发觉了。

  2、捋破掤。双人搭手为掤。当对方掤劲好,无法进招时,转而用捋。按上述捋的方法,这就叫作捋破掤。“搭手捋开撑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是说在捋时,后手要撑掤住对方肘部。敌“上步防采捋”的挤靠之劲就很难奏效。

  3、欲后先前,借力发力。双方对持时,要先给对方一个力以引发对方反弹之力,再施以捋劲。这叫欲捋先掤,以造势顺,发人远旦省力。“捋即是掤,掤即是捋,掤捋不离,发人省力”。《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在实际演练中有上捋、下捋、采捋、捋挤等混合劲,都要施之于欲后先前之理,发出之劲方为太极劲。

  4、捋生挤。捋生挤是说欲挤先捋,捋敌是虚招,当敌被捋抽身时。速发挤劲,是实招。48式、42式太极拳的捋挤式即为捋为虚,挤为实。

  做到以上三点,懂得了太极拳使用法,并坚持长期练习。就可以把身法方面劲力的要求调整到最佳太极拳状态,就可以懂得和做到“无人若有人”和“用意不用力”的技术要点。

  太极拳使用法要有老师指点讲解,学习书籍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为主。学习以后还要细心领悟,才会有收获。

  二、太极拳须掌握三大技术要领

  三大技术要领就是“虚灵顶劲”、“松腰松胯”、“分清虚实”。

  虚灵顶劲这个技术要领在十大技术要领中摆在第一位。如果练拳时低头猫腰,或者摇头晃脑,则精神萎靡,神意涣散,那就不利于培养人的精气神。不说练功夫,健身养生也没有希望。所以,掌握虚灵顶劲要领是一大关口。

  首先,太极拳强调“虚领顶劲”,就是要求头虚虚地领起来,这样就能有利于动作的规范,有利于“立身中正”;同时,做到“虚领顶劲”,还能够把人的精神提起来,表现出人的精神、气质和武术的韵味。杨式太极拳85势要求,打拳时头上仿佛有绳子系着。

  其次,做到“虚领顶劲”有利于阴阳平衡。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重视“气沉丹田”,都讲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而“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重视“气沉丹田”,没有向上的“虚领顶劲”,那么,阴阳就不能平衡。沉和领是相反的,生理上讲有利于脊柱的抻拉,有力的推动气血运行。

  最后,做到“虚领顶劲”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虚领顶劲”锻炼了人的精气神。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头顶百会穴是人体经络诸阳之汇,练习太极拳能够涵养人的精气神,其中的关键就是“虚领顶劲”这个要领。练习太极拳注重眼神,要眼领手随。而做到眼领手随,就要求“虚领顶劲”,把精神提起来。中医讲:神聚则生,神散则亡。“虚领顶劲”有利于神意的锻炼。所以,太极拳能够养生,除了锻炼肢体、有氧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人的精气神。而锻炼精气神的关键是“虚领顶劲”一一精神领起来了,人就精足神聚,自然能长寿。

  三、练习太极拳要以手领腰,以腰带领手。

  杨式太极拳十分注意练习太极拳以腰带手技术要领的关口,这是一个大的关口。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1、云手。先把重心移到左腿,再向左转动腰胯,再带动左肩左手。

  2、白鹤亮翅。双手下采、上步合抱、重心坐到右腿,腰右转,再把右手按出。

  3、搂膝拗步。先转腰在上步,先转腰再搂膝按掌。

  这样以腰带手长期练习会收到好的效果:一是按摩内脏;二是稳定重心;三是疏通气血;四是形成逆腹式呼吸从而培植内功。

  以腰带手我们称之为腰功。王宗岳在《太极拳十三势歌》里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张三丰《太极拳经》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练习腰功,第一,基本功缠丝功法等功法都是练习腰功;第二,打拳意注丹田,配合开合呼吸,以腰带动;第三,练习太极拳推手,这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修练太极拳八大特点】相关文章:

太极拳的修练方法10-10

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10-19

练太极拳的益处08-06

练太极拳的意义10-17

太极拳的特点05-25

练太极拳的正确姿势09-08

太极拳怎么练有效07-22

夜练太极拳的好处07-18

正确练太极拳的方法08-01

太极拳慢练的好处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