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太极拳论
学习太极拳想要学好、练好,必然要学习太极理论。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和拳谚都是历代太极拳名家和当代修炼有成者对自己修炼体会的总结,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是太极拳修炼大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有的是一生探索的结果,有的是几代人智慧的积淀。他们的努力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使中华武术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为后学者修炼太极拳照亮了前进的路程、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修瞎练,使后学者少走弯路。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下工夫学好拳论。但一些大家留下来的拳论现代人读来,似懂非懂,或者根本看不懂,不明白。如何才能学好、用好拳论呢?
一、不懂的时候,暂时放放,不硬啃
初学拳经拳论,不懂的内容肯定不少。不懂的原因:
一是古典的拳经运用的语言与现代有较大差别。
二是有些比喻作者心里清楚,但学习者很难想象得那么明白,有时会感到云山雾罩无从捉摸。例如授密歌曰:“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这是对一种高级练功态的描述,作者借助比喻,形象地诠释了自己练功的感觉和体会。但后学者对这种比喻,只有靠功夫的不断长进和阅历的不断增加才能逐步领悟,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领悟和解释,各人的理解也可能与原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体会有所不同。
三是太极拳是意气劲的知觉运动,修炼者有体会、有感觉,但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确实有些只可意会、体会却难以言传。
四是武术是相互竞争、打斗、比高低、论输赢的技术,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所以过去武术界难免有保密的思想,有的拳论故意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这就必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还有的干脆像密码一样,只有按他的规律打破顺序重新组合成句子才能明白拳意。
五是自己还没有练到那个地步,不可能有那种感觉和体会,这也是对拳论不理解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鉴于以上情况,学习拳论中有不懂的词语和内容在所难免。
学习中遇到不明含义的词句,不必苦思冥想耗费时光,可以暂时放一放。我的体会是,有的内容随着修炼实践边练边悟,到一定地步会突然明白,即拳论中说的“顿悟”;有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再读,或者研究其他拳论著作时也会融会贯通;还有的内容,此时请教老师或者拳友没有弄懂,他时请教探讨或者换个人解释就明白了。所以学习中不懂的东西暂时不必为难,也不用硬啃,功到时自然明白。
二、学用结合,适合自己
学习拳论是为了用,但用也要讲科学性。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家的拳论是对自己修拳不同阶段的总结,对于后学者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炼内容和规矩,绝不能把拳经拳论等书上的东西同时都拿来体验,否则不会找到感觉、练出功夫,必然一事无成。
用拳论指导自己修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现状,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就用什么内容。初级阶段就要用修“形”的规矩,练松的方法,练基本功,练套路,找到形体中正、骨头节节放松、拳架饱满、行拳连贯无缺陷的感觉,达到形正体柔。此阶段不可用气、劲的修炼方法同时修炼。即使在同一阶段,修炼的内容也有先后的差别,否则欲速则不达。
修拳不可贪多,不可急于求成,要按照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再阶及神明的顺序,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形、意、气、劲、神的层次,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如何找准自己修炼的内容?最好在明师指导下修炼,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踏不上太极的正道。
三、说法不一时,细心鉴别
学拳经、拳论有时会遇到说法不一的情况,后学者需要通过鉴别加以理解并用以指导练拳,这样才不至出偏。鉴别的.方法,大体有三条。
一是要有鉴别标准。目前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各派太极拳公认的准绳,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论与王宗岳拳论是一致的。遇有不同观点或者新鲜说法不可盲从,要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进行修炼,等以后功夫高了,体会深了,再研讨不同观点为宜。
二是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悟透不同说法。修炼者因所站角度或者所处的层面不同,总结出来的体会用语可能不同,虽然说法不同但不一定不对,后学者可以通过揣摩领悟加深理解,实现融会贯通。
例如有的拳家说“打拳不用手,用手非太极”,还有的人说,手是直接接触对方的前锋,怎么能不用手呢,经典拳论中的语言是“梢领中随根节催”。细想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层面而言。“太极不用手”,一方面是指初练太极拳时,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事事用手的习惯,练拳时也是用平带着练,为了避免初学者只用手主动行拳的偏差,因而强调用腰主宰行拳,这才有了“太极不用手”的说法。一般讲,初练拳要“忘掉手,随腰走,八面均衡太极球”。另一方面,太极拳全身上下都是手,任何部位都能化劲和发劲,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太极整体劲的形成和发放而言,手不是核心部位,起主宰作用的是腰胯。从上述两个角度讲,太极不用手是对的。有的人强调手的作用、手必须领劲,这是到了全身松柔通透、整合一体、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阶段,此时应该“梢领中随根节催”,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手领腰动脚紧跟,脚领身随手相合”,到了这个层面实际上是内外上下一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样来理解,“不用手”、“用手”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站的角度或者层面不同。
三是注意同一个内容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例如,在如何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上,有的说“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这是说太极拳要以静待动、以动制动,对方刚动或者刚想动我即先其而动,立即避其欲动之实、击其虚弱之漏洞而胜之。还有的说“虚守实发掌中窍,遇实不发艺难精”,虽然所用语言完全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说的是一个内容。“虚守”就是说彼不动时,我要守,我处于静的状态,严阵以待。因为对方不动,我不知其虚实在何处,故不能轻举妄动。“实发”是说对方要发或已经发动了,自己也要立即发。这里的发不要理解成顶着对方来力而发,而应是在他发劲或刚想发劲之时,我意在其先,避开对方实处攻其虚点。如果不抓住此有利时机进行进攻,技艺就难以练精。如此看来,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是一个内容。
所以在学拳论时,必须用脑细细分析。尤其现在太极拳书刊特别多,再加上网络上大量的有关文章,学习时一定要有鉴别,对于臆想出来的东西不可盲从。
用以上三条提醒自己,学习拳论,修炼太极,必会循序渐进,渐有所成。
【如何学习太极拳论】相关文章:
如何学习吴式太极拳09-30
如何学习太极拳的步法08-18
初学者如何学习太极拳09-15
如何结合看书学习太极拳09-14
如何学习孙式太极拳的规矩09-29
零基础的人如何学习太极拳09-17
太极拳如何练习08-15
太极拳学习误区10-07
太极拳接手如何训练10-09
如何能练好太极拳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