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115口诀

时间:2024-08-28 18:24:40 炜玲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式太极拳115口诀

  这是一套保存完好的杨氏太极拳大架115式传统套路,谢忠守先生长期从事中医工作,他将中医经络学说贯穿于传统太极拳,有其独特的理解价值,相信广大太极拳习练者会从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益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式太极拳115口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氏太极拳115式

  第一段

  一、假定由面向正南方立正势起

  二、掤手上势(第3式):

  1、一边松开右胯下沉,一边右脚向右外碾(扇形转动,大约90度角)。

  2、扣右胯。

  3、垂臀出左脚往左前西南方上一步。

  4、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成为左侧弓步。

  三、揽雀尾(第4式):

  1、扣左胯。

  2、垂臀出右脚上前一步,脚跟着地。

  3、放松右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4、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下沉,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的右掤势。

  5、右脚一边松胯下沉一边腰胯向右转,变为右正弓步型的左掤势。

  6、右脚一边沉一边向左转,右脚逐渐变虚,左脚逐渐变实,扣左胯,变为右半马步型的捋势。

  7、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沉下,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的挤势。

  8、右脚沉着蹬地,左脚接劲坐胯(坐胯时在垂臀的状态之下左胯骨稍微向前挺,右胯根稍微内收少许;松胸,意念锁骨的两边对拉松开而使沉肩坠肘),变为右半马步的按势。如做到把对方推按的劲力通过腰、胯、脚往下卸出到地面,就是真能坐胯。

  9、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下沉,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的前推势。

  10、右脚沉着蹬地,左脚接劲坐胯,变为右半马步的后推势。

  四、单鞭掌(第5式):

  1、再后坐,腰胯向左转带动扣右脚(大约135度角)。

  2、再向左转,同时重心由左脚转移到右脚,带动左脚外撇(大约90度角)。

  3、身体向右转带动扣左脚(大约45度角)。

  4、扣右胯,一边垂臀一边腰胯向左转,带动左脚走弧线上前一步,脚跟着地。

  5、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6、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成为左侧弓步。左掌向左前方松去,右勾手向右后方松去,松腰塌胯的身势沉下来。

  五、提手上势(第6式):

  1、身体一边向左转,一边松开左胯沉着扣左脚(大约45度角)。

  2、扣左胯。

  3、垂臀、腰胯向右转的坐正身体而带动右脚走弧线上前一步。成为右川字步。

  六、白鹤亮翅(第7式):

  1、身体向左转带动扣右脚(大约90度角)。

  2、再向左转,同时松开左胯沉着外碾左脚(大约45度角)。

  3、扣左胯。

  4、垂臀、腰胯右转带动出右脚向右侧上前一步,脚跟着地

  5、左脚蹬地,右脚弓出变为弓步。

  6、扣右胯。

  7、垂臀、腰胯左转带动左脚走弧线的上前一步成为左虚步。

  七、右搂膝拗步掌(第8式):

  1、腰胯向左转。

  2、接着向右转,扣右胯。

  3、垂臀、腰胯向左转的坐正身体,沉着迈出左脚上前半步,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八、手挥琵琶(第9式):

  1、左脚扣胯沉下,松右肩。

  2、垂臀的带动右脚上前小半步。

  3、左脚逐渐变虚,右脚逐渐变实。

  4、腰胯向右转,扣右胯。

  5、垂臀、腰胯向左转的坐正身体,沉着迈出左脚上前半步。成为左川字步。

  九、右搂膝拗步掌(第10式):

  1、上接手挥琵琶,腰胯向右转,扣右胯。

  2、垂臀、腰胯向左转的坐正身体,沉着迈出左脚上前半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4、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十、左搂膝拗步掌(第11式):

  1、一边松开左胯下沉,一边身体向左转,同时左脚外碾(大约45度角)。

  2、扣左胯,接着垂臀、腰胯向右转(坐正身体)的带动右脚走弧线的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右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4、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下沉,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

  十一、右搂膝拗步掌(第12式):

  1、一边松开右胯沉下,一边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外碾(大约45度角)。

  2、扣右胯。

  3、接着垂臀、腰胯向左转(坐正身体)的带动左脚走弧线的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十二、进步搬拦捶(第15式):

  1、一边松开左胯下沉,一边身体向左转,同时左脚外碾(大约45度角)。

  2、扣左胯。

  3、接着垂臀、腰胯向右转,带动右脚走弧线的向右侧上前一大步,以脚尖外撇斜横势落地弓出。

  4、松右胯下沉。

  5、接着扣右胯。

  6、垂臀、腰胯向左转(坐正身体),带动左脚走弧线的向前正东方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7、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松胯圆裆。

  8、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沉下,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十三、如封似闭(第16式):

  1、左脚沉着蹬地,同时右脚接劲坐胯。

  2、松胯圆裆,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变为左正弓步型的前推势。

  3、左脚沉着蹬地,右脚接劲坐胯,变为左半马步型的后推势。

  十四、十字手(第17式):

  1、往后坐实,大部分重心在右脚,左脚为虚,脚趾朝上,脚跟着地。

  2、松胯,身体向右转,带动左脚内扣(大约90度角),面向正南方。

  3、开胯圆裆的一边沉下一边转换重心,右脚逐渐变虚,左脚逐渐变实。

  4、扣左胯,垂臀,带动右脚收回再左脚旁边。

  5、接着平分两脚重心,松腰塌胯,沉到脚底,成为与肩同宽的平行步。

  第二段

  十五(第18式)、豹虎归山:

  1、由平行步变为左脚为虚,右脚为实。腰胯向右转,带动左脚内扣(大约60度角)。

  2、接着左脚逐渐变实,同时右脚逐渐变虚。

  3、松腰塌胯的沉着迈出右脚,往右后西北方上前半步,脚跟着地。

  4、放松右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沉下,成为右正弓步型。

  十六(第19式)、斜揽雀尾:

  1、右脚一边松胯沉下一边腰胯向右转,成为右正弓步型的左掤势。

  2、右脚一边沉一边向左转,右脚逐渐变虚,左脚逐渐变实,扣左胯,变为右半马步的捋势。

  3、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下沉,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的挤势。

  4、右脚沉着蹬地,左脚接劲坐胯,变为右半马步的按势。

  5、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下沉,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的前推势。

  6、右脚沉着蹬地,左脚接劲坐胯,变为右半马步型的后推势。

  十七(第20式)、斜单鞭掌:

  1、左脚为实,右脚为虚,腰胯向左转带动扣右脚(大约90度角)。

  2、接着重心由左脚转移到右脚,腰胯向右转,扣右胯。

  3、一边垂臀一边腰胯向左转,带动左脚往左前西南方走弧线的上一步,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沉下,成为左侧弓步。

  十八、肘底捶(第21式):

  1、一边松开左胯沉下,一边左脚向左外碾(扇形转动,大约45度角)。

  2、扣左胯。

  3、垂臀出右脚往左前西南方上一步,右脚跟着地。

  4、左脚为实,右脚为虚,腰胯向左转,带动右脚内扣(大约90度角)。

  5、腰胯再向左后正东方转,左脚逐渐变虚,右脚逐渐变实,松腰塌胯的沉到右脚底,同时提起左脚向前上小半步,脚跟着地。

  6、接着松胯圆裆,放松左脚裸关节,左脚掌、脚趾贴地,变为身势下沉的左半马步。

  十九、右倒撵猴(第22式):

  1、扣右胯。

  2、放松左虚脚之肩,转胯带动左虚脚走弧线后退一大步。

  3、变换两脚重心,右脚由实变虚,左脚由虚变实。

  4、一边松沉一边转成右半马步。

  二十、斜飞势(第25式):

  1、松开左胯,一边下沉一边扣左脚(大约45度角),左脚坐实。

  2、提起右脚,松开右胯,以胯转带脚(大约135度角)的向右西南方向前上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右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接着松胯圆裆。

  4、身体微向右转,左脚顺势沉着一边蹬地一边内扣(大约45度角),右脚弓出沉胯。

  5、右胯根再内收下沉(用于另一劲道)。

  二十一、提手上势(第26式):

  1、顺着斜飞式的沉胯之势,垂臀带动左脚上前一小步。

  2、左虚脚逐渐变实,松腰塌胯的沉到脚底;同时右实脚逐渐变虚,脚提起、膝弓出(动力源在尾椎命门处)。开胯、身势下沉,右脚接着上前一小步。成为右川字步。

  二十二(第29式)、海底针:

  1、左脚扣胯沉下,松右肩,垂臀的带动右脚上前小半步。

  2、右脚由虚逐渐变实,左脚由实逐渐变虚,腰胯向右转,扣右胯。

  3、左脚顺着右脚扣胯的沉实之势收回小半步,以脚尖点地于右脚之前,同时虚领顶劲的身势下蹲,注意的是不能臀部后翘。

  二十三、扇通臂(第30式):

  1、身势顺着右脚蹬地而上起,左脚向前正东方上一步,脚跟着地。

  2、放松左脚裸关节,左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3、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时沉胯,右脚塌胯,成为左侧弓步。

  二十四、翻身撇身捶(第31式):

  1、松开左胯,一边下沉一边扣左脚(大约135度角),左脚坐实。

  2、提起右脚,松开右胯,以胯转带脚(大约135度角)的向右后西北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

  3、接着放松右脚裸关节,有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4、身体微向右转,左脚顺势沉着蹬地,右脚弓出沉胯,成为右正弓步。

  二十五(第32式)、卸步搬拦捶:

  1、右脚沉着向后蹬地,左脚接劲坐胯。

  2、腰胯向左转,扣左胯。

  3、垂臀、腰胯向右转,提起右脚收回半步,在脚尖之前正西方,以脚尖外撇斜横势落地弓出。

  4、松右胯沉下,接着扣右胯。

  5、垂臀、腰胯向左转(坐正身体)的带动左脚走弧线的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6、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7、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二十六(第36式)、右云手:身体一边向左转,一边松开左胯沉着扣左脚(大约90度角),扣左胯,垂臀,顺势把右脚收回在左脚旁边,变为平行步型。扣右胯,带动左脚变虚的横迈出去,脚尖点地。垂臀,右脚蹬地而起,转移部分重心在左脚,左脚掌、脚跟贴地,松胯圆裆,变为马步。

  二十七、左云手(第37式):扣左胯,垂臀,顺势把右脚收回在左脚旁边,变为平行步型。扣右胯,带动左脚变虚的横迈出去,脚尖点地。垂臀,右脚蹬地而起,转移部分重心在左脚,左脚掌、脚跟贴地,松胯圆裆,变为马步。

  二十八、高探马(第40式):

  1、身体稍向左转,左脚胯根内收沉下。

  2、垂臀,带动右脚稍起向前。

  3、右脚由虚逐渐变实,同时左脚由实逐渐变虚,变为左虚步型。

  4、松腰塌胯的身势下沉,右掌顺着沉势向前松,左掌亦顺着沉势向后松。

  二十九、右分脚(第41式):

  1、左掤手,腰胯向右转。

  2、左脚往左前东北方上一步,脚跟着地。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右脚沉着蹬地,左脚沉胯变为左弓步。

  3、腰胯向左转,两手交叉,同时扣左胯。

  4、垂臀,松腰塌胯的沉实左脚,松右肩,起右脚,以脚背往右前上东南方分去,同时身势上升。

  三十、左分脚(第42式):

  1、右分脚在右前东南方落地之后,变为右掤手,右仆步。

  2、松胯圆裆,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弓出沉胯变为右弓步。

  3、腰胯向右转,两手交叉,同时扣右胯。

  4、垂臀,松腰塌胯的沉实左脚,松左肩,起左脚,以脚背往左前上东北方分去,同时身势上升。

  三十一、转身左蹬脚(第43式):

  1、左分脚在身后右脚之左侧脚尖点地。

  2、左脚由虚变实,右脚由实变虚。

  3、以右脚跟为轴心,经左往后正西方转身,同时身势下蹲,左脚尖点地于右脚之左侧。

  4、右脚蹬地而起,松腰塌胯的沉实右脚,松左肩。

  5、提左脚之膝,接着脚跟蹬出去,再放松裸关节而以脚尖踢出去,要节节贯穿。

  三十二、搂膝栽捶(第46式):

  1、一边松开右胯下沉,一边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外碾(大约45度角)。

  2、扣右胯。

  3、垂臀、腰胯向左转(坐正身体)的带动左脚走弧线的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沉下,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左手经左膝前往左搂去,止于左膝之左侧,同时右手由右后绕上变拳经胸前往下方伸去,意击对方腹部。

  三十三、右蹬脚(第49式):

  1、一边松开左胯沉下,一边身体向左转,同时左脚外碾(大约45度角)。

  2、两手交叉,扣左胯。

  3、垂臀,松腰塌胯的沉实左脚,松右肩。

  4、提右脚之膝,接着脚跟蹬出去,再放松裸关节而以脚尖踢出去,要节节贯穿。

  三十四、左打虎势(第50式)

  1、右脚经左脚之后往后退落一步成倒插步。

  2、然后退左脚往后西北方去一步,脚尖点地,大部分重心在右脚。

  3、松开右胯,右脚沉着想左内扣(大约45度角)。

  4、出左脚上半步。

  5、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之后松胯圆裆,右脚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三十五、右打虎势(第51式)先将左脚尖往里扣约45度角,重心移左脚,然后身势右转,提右脚往右正南方移开一步弓出。

  三十六、回身右蹬脚(第52式):

  1、松胯圆裆的腰胯向左转。

  2、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沉胯。

  3、扣左胯。

  4、垂臀,松腰塌胯的沉实左脚,松右肩。

  5、提右脚之膝,接着脚跟蹬出去,再放松裸关节而以脚尖踢出去,要节节贯穿。

  三十七、双峰贯耳(第53式):

  1、身势往右稍转,右脚落于左脚之右前半尺许处,脚尖点地。

  2、松腰塌胯,重心全落在左脚,提右脚往前东南方上一步,脚跟着地。

  3、放松右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4、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内收胯根沉下,左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右正弓步。当身势下沉时,两拳亦随势环状相合。

  三十八、披身左踢脚(第54式):

  1、一边松开右胯沉下,一边身体向右转,同时右脚外碾(大约45度角)。

  2、两手交叉,扣右胯。

  3、垂臀,松腰塌胯的沉实右脚,松左肩。

  4、身势上起,以左脚尖向前正东方披身踢去。

  三十九、转身右蹬脚(第55式):

  1、以右脚尖为轴心,经右往后大转身约200度角,身势下蹲,左脚落于右脚之左侧坐实,同时右脚尖点地,重心移在左脚。

  2、左脚蹬地而起,松腰塌胯的沉实左脚,松右肩。

  3、提右脚之膝,接着脚跟蹬出去,再放松裸关节而以脚尖踢出去,要节节贯穿。

  四十、落步搬拦捶(第55式):

  1、落右脚在左脚之前正东方,以脚尖外摆斜横式落地。

  2、松右胯沉下,接着扣右胯。

  3、垂臀、腰胯向左转(坐正身体)的带动左脚走弧线的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第三段

  四十一、右野马分鬃(第62式):

  1、左脚为实,扣左胯。

  2、垂臀,右脚往右前西北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右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左脚沉着蹬地,右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二、右野马分鬃(第63式):

  1、右脚为实,扣右胯。

  2、垂臀,左脚往左前西南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三、掤手上势(第65式):

  1、右脚为实,扣右胯。

  2、垂臀,提左脚往左前西南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四、右玉女穿梭(第68式):

  1、松开左胯,沉着内扣左脚(大约135度角),同时身体向右后转。

  2、右虚脚外撇(大约90度角),接着前弓沉胯;左脚由实变虚,脚趾点地。

  3、垂臀,提左脚往左前南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五、左玉女穿梭(第69式):

  1、松开左胯,沉着内扣左脚(大约135度角),同时身体向右后转。

  2、提右脚往右东南方上(走弧线)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4、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六、右玉女穿梭(第70式):

  1、扣右胯。

  2、垂臀,提左脚往左前东北方上(走弧线)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七、左玉女穿梭(第71式):

  1、松开左胯,沉着内扣左脚(大约135度角),同时身体向右后转。

  2、提右脚往右后西北方上(走弧线)一大步,脚跟着地。

  3、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4、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

  四十八、抽身下势(第79式):

  1、身势后撤,一边稍向右转,一边身势下沉,右脚松胯,屈膝下蹲,大部分重心沉在右脚;同时左腿下落,逐渐伸直左腿

  2、上要虚领顶劲,下要松腰塌胯,不能弯腰翘臀。

  四十九、右金鸡独立(第80式):

  1、右脚蹬地而起,身势亦上起,变为左仆步。

  2、左脚由虚变实弓出,右脚由实变虚。

  3、松开左胯,沉着外碾左脚(大约45度角)。

  4、扣左胯。

  5、垂臀,左脚蹬地而起撑直,身势亦上起。

  6、松右肩,提右膝置于右腹前,脚尖朝下;右手屈肘立掌,落于右膝盖上。

  五十、左金鸡独立(第81式):

  1、左腿屈膝下蹲,右脚同时落下于左脚跟内侧,脚尖点地,慢慢脚掌着地落实,不能弯腰翘臀。

  2、右脚蹬地而起,身势逐渐上起;松左肩,左腿屈膝上提,置于左腹前,脚尖朝下;左手屈肘立掌,落于左膝盖上。

  五十一、白蛇吐信(第101式):

  1、身势稍向左转,扣左扣。

  2、松腰塌胯,右腿下沉,同时顺势提起左脚。

  3、接着身势沉着的提左脚往前正东方上一步弓出,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待脚掌、脚趾贴地后接着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下沉,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五十二、左右搂膝指裆捶(第103式):

  1、左腿微下沉,右脚往前西方脚尖外撇斜脚落下。

  2、重心渐移右脚,扣右胯下沉。

  3、垂臀、腰胯向左转(坐正身体)的带动左脚走弧线的上前一大步,脚跟着地。

  4、放松左脚裸关节,脚掌、脚趾贴地,松胯圆裆。

  5、右脚沉着蹬地,左脚内收胯根沉下,右脚胯骨微向前挺出,松腰塌胯,成为左正弓步。

  五十三、上步七星捶(第108式):

  1、右脚蹬地而起,身势亦上起,变为左仆步。

  2、左脚由虚变实弓出,右脚由实变虚。

  3、松开左胯,沉着外碾左脚(大约45度角)。

  4、扣左胯。

  5、垂臀,左脚蹬地而起(身势亦上起)屈膝坐胯;带动右脚向前东方迈出一大步,脚尖虚虚的点地于左脚之前。

  五十四、退步跨虎(第109式):右脚往后退一步坐实,身势稍上起,带动左脚后抽,脚跟提起,变为左虚步。

  五十五、转身摆莲脚(第110式):

  1、腰胯先往左稍转。

  2、接着腰胯往右后转,带动左脚内扣。

  3、再顺势转,带动右脚外撇。

  4、松开右胯,身势下沉,接着左脚往西北方一步弓出;左脚总共往右后大转身约360度角,身体面向东方。

  5、身势上起(左脚伸得似直非直的样子)再往右稍转,带动左脚内扣。

  6、右脚往右前上东南方扇形摆出。

  五十六、弯弓射虎势(第111式):

  1、右脚往左脚之右前东南方落步为虚,左脚为实坐胯,身势稍往右转,用腰胯带动两手往右后捋过来。

  2、右脚由虚变实弓出,左脚由实变虚伸得似直非直的样子。

  3、松开右胯下沉,身势一边松沉下来,左拳一边往左前东北方伸去,同时右拳在右腮侧掤挂。

  发展历史

  杨露禅偷师

  杨露禅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少侯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杨澄甫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传说渊源

  太极拳传自张三丰真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于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 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 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杨式太极拳115口诀】相关文章:

杨式24式太极拳口诀03-04

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口诀04-04

杨式四十式太极拳03-22

杨式太极拳特点12-29

85式太极拳口诀07-05

88式太极拳口诀06-14

八式太极拳口诀02-25

吴式太极拳口诀03-10

陈式太极拳83式口诀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