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被证实。究竟如何练好太极拳达到养生作用呢呢?随着太极拳论,掌握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掌握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对初学者入门有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和拳谚都是历代太极拳名家和当代修炼有成者对自己修炼体会的总结,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是太极拳修炼大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有的是一生探索的结果,有的是几代人智慧的积淀。
他们的努力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使中华武术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为后学者修炼太极拳照亮了前进的路程、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修瞎练,使后学者少走弯路。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下工夫学好拳论。如何才能学好用好拳论呢?必须有合理的方法。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自身境界,同时对自身也有教育意义,太极拳的哲学理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含义不懂,暂不硬啃
初学拳经拳论,不懂的内容肯定不少。不懂的原因,一是古典的拳经运用的语言与现代有较大差别。二是有些比喻作者心里清楚,但学习者很难想象得那么明白,有时会感到云山雾罩无从捉摸。
例如授密歌曰:“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这是对一种高级练功态的描述,作者借助比喻,形象地诠释了自己练功的感觉和体会。
但后学者对这种比喻,只有靠功夫的不断长进和阅历的不断增加才能逐步领悟,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领悟和解释,各人的理解也可能与原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体会有所不同。
学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练习前要排空思想杂念,当你静心练完整套拳法后,你会发现整个身心都轻松愉悦。
三是太极拳是意气劲的知觉运动,修炼者有体会、有感觉,但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确实有些只可意会、体会却难以言传。四是武术是相互竞争、打斗、比高低、论输赢的技术,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所以过去武术界难免有保密的思想,有的拳论故意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这就必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还有的干脆像密码一样,只有按他的规律打破顺序重新组合成句子才能明白拳意。五是自己还没有练到那个地步,不可能有那种感觉和体会,这也是对拳论不理解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鉴于以上情况,学习拳论中有不懂的词语和内容在所难免。
学习中遇到不明含义的词句,不必苦思冥想耗费时光,可以暂时放一放。我的体会是,有的内容随着修炼实践边练边悟,到一定地步会突然明白,即拳论中说的“顿悟”。
有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再读,或者研究其他拳论著作时也会融会贯通;还有的内容,此时请教老师或者拳友没有弄懂,他时请教探讨或者换个人解释就明白了。所以学习中不懂的东西暂时不必为难,也不用硬啃,功到时自然明白。
二、学用结合,适合自己
学习拳论是为了用,但用也要讲科学性。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家的拳论是对自己修拳不同阶段的总结,对于后学者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炼内容和规矩,绝不能把拳经拳论等书上的东西同时都拿来体验,否则不会找到感觉、练出功夫,必然一事无成。
用拳论指导自己修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现状,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就用什么内容。初级阶段就要用修“形”的规矩,练松的方法,练站桩,练基本功,练套路,找到形体中正、骨头节节放松、拳架饱满、行拳连贯无缺陷的感觉,达到形正体柔。
此阶段不可用气、劲的修炼方法同时修炼。即使在同一阶段,修炼的内容也有先后的差别,否则欲速则不达。
修拳不可贪多,不可急于求成,要按照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再阶及神明的顺序,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形、意、气、劲、神的层次,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如何找准自己修炼的内容?最好在明师指导下修炼,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踏不上太极的正道。
三、说法不一,细心鉴别
学拳经、拳论有时会遇到说法不一的情况,后学者需要通过鉴别加以理解并用以指导练拳,这样才不至出偏。鉴别的方法,我的体会有三条。
一是要有鉴别标准
目前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各派太极拳公认的准绳,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论与王宗岳拳论是一致的。遇有不同观点或者新鲜说法不可盲从,要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进行修炼,等以后功夫高了,体会深了,再研讨不同观点为宜。
二是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悟透不同说法
修炼者因所站角度或者所处的层面不同,总结出来的体会用语可能不同,虽然说法不同但不一定不对,后学者可以通过揣摩领悟加深理解,实现融会贯通。
例如有的拳家说“打拳不用手,用手非太极”,还有的人说,手是直接接触对方的前锋,怎么能不用手呢,经典拳论中的语言是“梢领中随根节催”。细想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层面而言。
“太极不用手”,一方面是指初练太极拳时,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事事用手的习惯,练拳时也是用平带着练,为了避免初学者只用手主动行拳的偏差,因而强调用腰主宰行拳,这才有了“太极不用手”的说法。
我的体会是,初练拳要“忘掉手,随腰走,八面均衡太极球”。另一方面,太极拳全身上下都是手,任何部位都能化劲和发劲,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太极整体劲的形成和发放而言,手不是核心部位,起主宰作用的是腰胯。
从上述两个角度讲,太极不用手是对的。有的人强调手的作用、手必须领劲,这是到了全身松柔通透、整合一体、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阶段,此时应该 “梢领中随根节催”,我的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手领腰动脚紧跟,脚领身随手相合”,到了这个层面实际上是内外上下一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样来理解,“不用手”、“用手”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站的角度或者层面不同。
三是注意同一个内容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在如何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上,有的说“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这是说太极拳要以静待动、以动制动,对方刚动或者刚想动我即先其而动,立即避其欲动之实、击其虚弱之漏洞而胜之。
还有的说“虚守实发掌中窍,遇实不发艺难精”,虽然所用语言完全不同,但我认为其实质是一致的,说的是一个内容。“虚守”就是说彼不动时,我要守,我处于静的状态,严阵以待。因为对方不动,我不知其虚实在何处,故不能轻举妄动。
“实发”是说对方要发或已经发动了,我也要立即发。这里的发不要理解成顶着对方来力而发,而应是在他发劲或刚想发劲之时,我意在其先,避开对方实处攻其虚点。如果不抓住此有利时机进行进攻,技艺就难以练精。
如此看来,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是一个内容。所以在学拳论时,必须用脑细细分析。尤其现在太极拳书刊特别多,再加上网络上大量的有关文章,学习时一定要有鉴别,对于臆想出来的东西不可盲从。
四、玄奥之理,区别对待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刚接触阴阳、八卦、五行者对此不免有些神秘玄奥的感觉,但是要学好太极拳这些内容又是不能避开的东西。
我的体会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有的内容必须学懂、弄明白,有的内容可作为一般了解或者放到以后需要时学习,还有的可以把它束之高阁一生都用不着,至于有人故弄玄虚更应置之不理。这样可以做到不浪费精力,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认为必须学习的是太极的基本理论、传统的太极文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太极拳正是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修炼的。想学好太极拳,必须认真学好这一基本规律。
太极拳是由静到动、变化万千的一种运动,只有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为此,必须按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等一系列变化规律来研究和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的预备式就是无极状态,通过站无极桩,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回归先天自然。无极桩既是基础功的必修课,又是进入更高境界的天梯,必须刻苦练习。无极是静的,静极而生动,由此产生太极,分出阴阳两仪。
行拳时两脚一虚一实,即一阴一阳。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行拳、推手、技击全在于阴阳变化之巧妙。阴阳两仪再经变化,形成老阴、少阳、老阳、少阴的四象。所谓四象即事物的四个基本方面或者四个发展阶段。
如时间的一年四季,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方位的东南西北,东为少阳,南为老阳,西为少阴,北为老阴。太极拳的四象是从阴阳两仪分出的四种最基本的劲,也可以叫四个母劲。
第一种是松沉劲,是地球对人体的引力加上修炼松功而形成的,是须臾不离身的一种劲,又是始终向下的静力,故属于老阴。
第二种是能使两脚步子变换移动的劲,笔者暂称其为换脚劲,是人体重心在两脚间的移动换位,如搂膝拗步中弓步、坐步的前后移换,云手中侧弓步、并步的左右移换,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都是以此劲为基础,此劲也是行拳、推手、技击须臾不可离的一种劲,要点是换位过程中不可断劲,因其是由静到动,动势较小,是由阴向阳的发展,又因步为拳之根,此劲从
根上启动,故属少阳;第三种是螺旋劲,是周身整体的旋转,既有局部的自转,又有整体的公转,动势大,此属老阳;第四种是圆撑劲,是球形向外膨胀的劲,虽然是整体向外的劲,但与螺旋劲相比动势较小,主要体现在形体内部,是从阳向阴的变化,此属少阴。
这四种最基本的劲也可称四象劲,贯穿于太极拳的全过程,行拳、推手、技击须臾不可离,否则必然出漏洞,给人以可乘之机。四象劲是八法的母劲,应按单项刻苦练习。
四象再发展就形成八卦,就太极拳而言,由四劲生出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离不了四象劲做基础。古人把太极拳的八种劲配上八卦,相互配合发展到六十四卦(劲)乃至更多,这是由静到动变化无限的意、气、形体运动。
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太极拳的创立、行拳、推手、技击都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为了说明八法(劲)相互生克的关系,又把八法配上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只是为了说明八种劲相互生发、相互克制的关系,在实际修炼过程中只要记住八法相互生克的关系就行了。
还有些理论就比较玄奥,这些玄奥的东西对于一般修炼者而言只须粗略地了解一下即可,不必深究,它们对于实实在在的功夫修炼作用不大。
太极拳拳论的原文解析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析
这是太极拳论开宗明义解释“太极”的含义,以及太极拳名的由来。练太极拳不可不知“太极”,这里说明了把握太极拳健身的两大要点,一是整体观,二是平衡和谐。“无极”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中国哲学认为,“无极”乃天地之始,也是人体之始,是人的婴儿状态,练太极拳就是返璞归真,去杂念,健身心。太极拳开始练习时,很多老师要求学员练无极桩,就是体验无极的状态,还没有分阴阳的状态,体验人体内外的完整性。
练习太极拳前要排除杂念,在练习中达到忘我境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太极境界,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修为。
哪里有矛盾? 哪里有病痛?这叫“静查”。由“无极”到“太极”,分了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矛盾,“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就是解决、处理、平衡、和谐人体各种阴阳矛盾的一门健康学问。
所以太极拳健身的关键也在于把握运动中的阴阳要素,比如收放、开合、进退、内外、快慢、攻防等,依照科学规律来锻炼,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在理解古典拳论中还要注意避免一点,就是不要陷入唯心主义之中,很多拳论是借哲学语言讲明拳理,也不能一味机械地从字面理解。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拳首先要分析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在慢练中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原文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析
太极拳把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了阴阳,身体一静,阴阳则合,收式时有的套路叫作“合太极”。在打拳过程中,也要动中有静,就是阴阳即使分开时,也要时时处处有相合之意,有合的趋势,这样才平衡。
是动态的平衡。所以在练拳中,不管动作如何开展,不能散,中医养生上也叫“抱元守一”。不散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能过,运动中的各种阴阳元素不能过,也不能懈,不能“瘪”,这就是“无过不及”,守“中”。身体中正,意念中和。
“随曲就伸”就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规律就像事先建好的管道,水要顺管道流。
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太极拳可分为阶段练习,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练习要领,熟练太极拳论,可帮助初学者避免很多误区。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相关文章:
太极拳动作要领05-21
练好太极拳的要领07-19
太极拳的养生要领09-19
练习太极拳的要领08-28
学太极拳的要领08-14
太极拳强身要领08-17
太极拳入门步法要领05-22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要领08-10
太极拳起式的要领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