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常用技巧教学

时间:2024-07-16 11:45:25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太极拳常用技巧教学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下面小编来讲讲太极拳的几点常用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太极拳常用技巧教学

  练太极拳先动腰还是脚

  练习太极拳拳路拳法要清晰,并且在练习中不断地领悟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够掌握到要领。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审评太极拳水平、质量的普遍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太极拳练习者引向歧途,在拳技实践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当多的人,包括一些学练太极拳有年、自以为学有所成的人认为:“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是起不来的”等等。

  只要掌握好拳理拳法,结合太极拳的阴阳,静下心来好好练习,在太极拳中都会领悟到不同的奥秘。

  笔者不才,愿将个人所知及实践心得述说如下,与同好们进行交流。

  初学太极拳或拳技未精,练习者的肢体运动都(多)表现为手动、脚动,腰不会(能)动;随着拳技实践层次的提高,继而转变为手动、脚动带动腰动……只有拳枝水平达相当高程度后,方能做到腰转(动)带动脚转(动)、手转(动)。

  太极拳的这种运动方式很难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这也正是太极拳锻练最费时耗力、最难练之处。

  练习太极拳的拳家都会从实践中不断的领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基础。

  凡太极拳练家都会从自身练拳的实践中,清晰地体验(味)、证实到这种拳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诚如拳论所说“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腰如车轴”,是也。

  练腰是太极拳的必修课

  内家拳的功夫要想提高,就必须在抻筋拔骨上下工夫。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对人体“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是“柔弱无骨”,只有自身外形达到“柔若无 骨”,才能适应拳术攻防较技时“随其变化而用招法”的法则。

  老子《道德经》中说:“骨弱筋柔而握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只有自身形体达到 “柔弱无骨”的至柔艺境,才能有“柔曲”的走化,才能达到攻击时率直的内气之至刚之用,才能有“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功夫之虚灵妙境。

  传统拳术的精髓即 在此。拳谚说:“形体应当似水流。”要想提高拳艺特别是内家拳的功夫,必须在抻筋拔骨上下工夫。

  现今,人们都认为太极拳无腰无腿,更无初步入门奠基的方法,此种认识是错误的。现在学练太极拳者都在走“捷径”而不愿下苦功,初学者一开始就练太极拳套路,传授者自己都没有练过基本功。

  学员们就更不知道什么是基本功了,结果就这样把中国武术的基础功夫遗失干净了。

  前辈习练太极拳者,在练拳之初必先习练腰腿的柔韧性及马步站桩、川步站桩、蹬腿、踹腿等法,使腰腿灵活、稳实有劲,再由、捋、挤、按等单式, 练到腰身腿脚一致,前进、后退、闪避、升降随心所欲,然后再练太极拳术。

  实际上,太极拳一招一式都以腰腿为主动,无腰腿功夫就难把动作做得自然和姿势正确、圆转到位、形神合一,更难懂劲。

  譬如发劲,手的黏拿只是辅助,其主动枢纽在腰在腿。拳经讲:一巧破千斤。化劲亦然。如仅以手化,既费力又迟钝,终不如 用腰腿灵巧。拳谚有言:“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今多有练此拳术不精者,须知多是没有注重练习腰腿之原故。

  在传统太极拳架势中明显露出形的腿法只有6种,即左右分腿、踢腿、蹬腿、飞脚、单摆莲腿及双摆莲腿。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太极拳术不善用腿法,殊不知太极拳式中凡虚步之处均含有腿法,而太极拳的奥妙正在于此,只有学练到相当程度后才能了解。

  腰功怎么练

  一、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

  在太极拳功法中,腰功是其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针对初学太极拳不会用腰或练拳多年仍不会用腰者,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基本功练习。

  除此之外,还针对自身情况选择拳势中某些技术性较强、典型的用腰动作进行练习,如:云手、野马分鬃,以及陈氏太极拳中发劲动作等。

  通过单势练习,学会腰走圆形、S形、8字形,以及腰走小圈,手走大圈等“腰之运化”的技能技巧,为练好太极拳奠定了基础。

  二、以中正为本

  太极拳要求行拳要缓慢均匀,形态上要求上轻下稳中间活。中间当然是指腰间。活,是指腰的运化要灵活。而这一切,都要以上体中正为根本。<<<练好此运动返老还童不再是传说

  只有保持上体中正,才能使腰胯放松,才能使纵轴免受外力挤压,也才能保证腰的灵活运转。

  因此,练拳时必须遵循身法要领,注意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头正、项竖、沉肩、肘坠,使腰间始终保持松竖状态,而没有丝毫“额外负担”,以便随时发挥其“主宰”作用。

  三、正确把握旋转度

  太极拳拳势中以腰为主的旋转动作,除脚下旋转90°以上的旋转外,通常其旋转度均为45°以内,如此既符合腰的生理动量,也符合太极拳注意松腰和内动的基本要领。

  在以腰为主的旋转中,需要提出的是腰胯之间的动量关系,即,转腰只可随上下一线而摆胯,决不可扭胯。

  胯与腰保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腰与尾闾也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除此若出现腰胯歪扭,便容易造成肌肉紧张,甚或关节扭伤。

  四、以意领动腰在先

  用意,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是太极拳所有的步骤的前提。用腰也需要我们能够用意来引导,那么在练习的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意念先动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将意念放于腰上。

  太极拳主要脚法

  一. 出脚如运掌

  陈式太极拳进退讲究“动必进步,进必‘套插”“‘胜在进步,不败在退步”。抬脚进退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技击的灵魂所在。“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官骸十三目》陈鑫)这些动作规范说明了一个不为人们重视的规律,就是“出脚如运掌”,左右出脚,同样须有折叠。抬脚逆缠上步则足尖内扣,顺缠迈步则足尖外摆是其中特点之一。

  如陈式太极拳一路起势金刚捣碓,抬左脚逆缠趟出,与上身双手右捋形成错劲;左脚内扣即可对敌踹其膝盖,勾其脚踝,然后虚变实,实变虚发敌。单鞭、揽扎衣、斜行拗步等都是这种步法。顺缠足尖外摆,则见之于一路拳第十式“前蹚拗步”等。

  在谈及云手一式时,陈鑫说:“云手:二足更迭转……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

  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在这里,足与手同样需要走缠丝劲,同样需要“力达指尖”(指:脚趾)。

  这样的动作要领是从实战出发,裆走下弧,虚实转换,出脚讲究缠丝。作为根、中、梢的梢部的足尖,应随胯(根)、膝(中)而动。这一原则如同掌的运动,“足随手运,圆转如神”,这种弧形曲线的运动,可以最大地迷惑敌方,隐藏自己的攻击意图。

  翘起的脚尖直接可撩敌攻击之鞭腿作防守动作,内扣的脚掌弧形逆缠平面击出,可踹敌膝盖,侧蹬其胯。擦地铲出可管敌脚踝。

  而万一脚掌被捉,可借侧身即刻拧腰、转膝,借势将内扣之脚外摆,变足弓朝下为足弓朝上,实际是一次足部的顺缠就变成了脚腕的擒拿,使敌捉我足之手转为反关节背势,我随即可以蹬脚击敌。

  见陈式一路拳“前膛拗步”,这是仅见于陈式太极拳的充满智慧,最为经典的足部被捉后解脱击敌的动作。

  二、踢脚如开弓

  虽然陈式太极拳不提倡轻易抬高腿踢人“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浑然”(陈鑫《官骸十三目》顾留馨:浑,写作混),但也没有放弃这一攻击手段。

  陈长兴《用武要言》:“足来提膝,拳来肘拨……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起脚、蹬一根,也包括十字摆莲、旋风脚等仍保留着具有实用技击意义的踢脚动作。

  实战意义的衡量标准并不单指腿部的柔韧性,实战技击动作的有效与否,往往也不在于你掌握技击动作的多少,而在你掌握这个动作的质量。踢脚常见的毛病是踢脚重滞,一脚抬起,全身拔根,系孤注一掷之举。

  一旦落空,全身失控,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境地。太极拳陈、武两家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需要“一身备五弓”,“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顾留馨),就是要求周身均有棚劲,一旦发力,如离弦之箭,弹射而出,“踢脚如开弓”是陈式太极拳踢脚的基本技术要求。

  踢脚至少要达到轻、快、准、狠,才具有攻击的意义。“脚掌应分为踢腿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三、震脚如出拳

  震脚也如出拳,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时五趾分开,脚面放平,脚底板平面落地“足心含空,涌泉穴要虚”,这类似于拍巴掌,掌心空,响声大,力量足。

  震脚之足意到气到力到,发寸劲,脚未接触地面腿已全部放松,靠惯性击地震脚,重心保持不变,震脚之足为虚,立足之足为实。由于提前停止用力,震脚之后没有反作用力,不会因震脚而伤及膝关节、腰椎、大脑。

  在演练震脚时应避免足跟落地,重心随足落下身体向所震之足偏移。这是很不科学的震脚方法。震脚的反坐力毫无缓冲地通过足跟、膝盖、脊椎传到大脑,久练必受伤害。

  震脚实战技击的内容,首先表现在两种实用技击含义:一种就是陈鑫所说的“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如“金刚捣碓”。

  而另一种震脚是步伐进退之间的虚实快速转换,“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中”(陈鑫),如“掩手肱锤”、“指裆锤”。

  为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陈式太极拳采用跳跃的方法接近敌人或化解来敌。

  为了在跃起后落地时保持随时可以虚实变化的攻击状态,先落地的脚要震脚,这是为了要探明虚实同时身体落地时起缓冲作用,是强调虚实的辅助动作,它只能是单足震脚,绝不会是双足同时震脚。

  一路拳“双震脚”虽 为双足震脚,却是依次落地,落地后,双足分虚实。不论跃起多高,落地后均要求保持仆步或偏马步的稳定姿势,像现在竞技太极拳自选项目中常见的跃起后正马步落地,在传统套路中较为少见,虽很漂亮却没有多少实用技击价值。

  打太极拳的要领

  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

  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

  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

  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

  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

  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太极拳常用技巧教学】相关文章:

太极拳健身技巧02-28

太极拳武术技巧03-22

太极拳推手的技巧03-26

练好太极拳的技巧03-18

太极拳实战必备的技巧03-20

太极拳入门练习技巧03-10

和式太极拳的技巧学习03-11

和式太极拳手法技巧03-19

太极拳五步技巧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