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统计师考试复习指南解析和提分技巧
统计师是指通过考评结合取得的统计系列的中级职称,由省级人事部门颁发证书。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统计师考试复习指南解析和提分技巧,欢迎阅读。
总论复习指南
负债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实质上反映了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特征:
(1)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
注:企业预期将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负债处理:如企业与其他单位签署购货意向书
(2)负债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义务
负债需要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日用偿付。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3)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需要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日用资产或劳务偿付,企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而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例题】:
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
A预收帐款 B 应收帐款 C 应收票据 D 应付债券
【答案】A
【解析】应收帐款、应收票据为流动资产;应付债券为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实际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3、特征:所有者权益是一种来自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权利
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具有长期性
4、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对象不同
性质不同
偿还期限不同
享有的权利不同
承担的风险不同
(四)收入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企业的营业收入,广义的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2、分类
3、特征:
(1)收入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有。
(3)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仅指收入本身的影响)
( 4)本企业的收入指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
(五)费用
1.概念: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或各种耗费。
2、分类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的不同,分为
3、费用特点:
(1)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偶尔发生的不属于费用,如企业对外投资或购买固定资产。
(2)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有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4.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
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何种产品无关
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与发生哪一期间没有关系
企业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就转化为销售当期的费用,称为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
(六)利润: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而确定的,是企业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利润的实现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亏损的发生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
2.构成: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帖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六、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通常称为第一会计等式)
资产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效益,分别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等式反映某一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所以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第二会计等式)
广义而言,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差额为利润;收入小于费用,差额为亏损
这一等式是基本等式的补充和发展,表明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相应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也称为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第三会计等式)
该等式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
注意: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
(1)会计主体
含义: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要求:会计核算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的还是企业的所有者,还要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的还是其他企业的
【例题】
会计主体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
【答案】错
【解析】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不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注意: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主体可以包括集团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销售部门、生产车间等等
法律主体主要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同一法律主体中,可能存在多个会计主体,这些会计主体也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
所以:
法律主体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判断)
(2)持续经营
含义;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持续经营前提的作用在于为会计核算中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原则的确定和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提供基础。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3)会计分期
概念:会计分期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对其进行的期间划分。
会计分期的作用在于解决了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从何时开始到何时为止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半年度、季度、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概念: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前提的作用在于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八、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3项)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13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可以分为三类
1、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对外保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只能是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
(3)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现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坚持一贯性原则,便于从纵向上对同一企业前后各期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4)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坚持可比性原则,便于从横向上对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5)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行提前或延后。
(6)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归属期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在会计核算中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
当货币购买力变动和物价上涨时,按历史成本计价就不能确切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会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是指凡支出的效益仅涉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入利润表中
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它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该支出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的费用
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则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1)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或审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如:对应收款项计提坏帐准备、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对发出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溢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可以适当的简化处理。
判断重要与否,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判断: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会计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从量来说,当某一会计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该事项就是重要事项。
(3)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内容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单单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如: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九、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基本程序会计确认
2、会计计量
3、会计记录
4、会计报告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帐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十、会计法律规范
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和地方性会计法规,具体 会计法
2、 企业财务报告条例
3、 会计准则
4、 会计制度
【2017年统计师考试复习指南解析和提分技巧】相关文章:
5.托福口语提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