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

时间:2022-12-10 07:58:17 危机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

  虽然公共危机管理现在越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崭新课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已经建立起应急管理体系仍然缺乏系统性,有待完善。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公共危机管理:

  一、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检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机转化成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的管理。”[2]

  由此可见,政府危机管理属于公共危机的一部分。政府作为既定的区域范围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对控制和应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危机负有直接的责任。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首先,危机管理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

  其次,由于危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所以公共危机具有可预防性且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另外,当危机突发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出应急处理,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置时有应急性,而且要求政府在处理危机时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以强制力作为管理的基础。

  最后,在突发公共事件和逐渐增多的趋势的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和预测是有不确定性,相应地,其预控和预案也具有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公共危机管理还要受公众的监督和约束。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公共危机的管理还具有综合性和国际性。

  二、公共危机的管理与应对

  在危机频发的当今社会、政府必须时刻做好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依法对突发公共事件采取预防、处置及善后措施及时加以处理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解决危机,要求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机制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应对公共危机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与责任。总的来说,“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可分统一指挥、政府职权划分、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几个方面。”[3]

  政府做应急管理工作时,要切实履行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本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工作原则,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并采取先进的监测预警机制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公共危机的管理的机制

  1、预警机制

  关于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而且有很多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对于突发事件这类特殊情况,无疑早发现处理显得尤其重要。毕竟,预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和主要环节。

  具体内容分为:制定与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健全预案体系;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和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2、 决策机制

  由于危及决策具有时间紧迫、信息和资源有限的特征,公共危机管理的要求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迅速地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公共危机决策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和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3、应对机制

  可以说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公共危机,它的基本应对流程是相似的。第一,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第二,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第三,综合分析、果断决策、有序应对、控制和隔离。公共危机和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其实施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4、善后机制

  “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进步;是公共危机善后机制的基本内容。”由于公共危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失,危机平息后,必须采取措施消弭其造成的威海,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哲理的重建不仅包括物资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使公众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树立信心。

  三、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飞速发展态势,相应的,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存在缺陷。致使当时场内人员高度聚集,组织混乱、疏散不力,很多人盲目逃生,缺乏自我救助以及救援设备安装不合理。所以,政府加强危机管理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而且急需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对此,政府可以采取如下几种举措:健全的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政府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集成网络,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

  此外,政府还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全面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各级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拓展】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以政府为核心,通过现代风险和危机精神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指挥,依据法律原则采取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应对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在社会各方组织和群众的相互协调合作下,来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以达到避免、减轻、弥补公共危机的目的,从而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危机管理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环境有着不可抗力、不可预知、不确定信息、极具挑战性等因素下会出现各种公共危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正视这一方面的事务。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公共危机,这是了解公共危机的前提条件。三是公共危机的处理不仅要靠政府与相关部门的主导,同时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有序参与、共同合作。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七大特征。一是紧迫性。由于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时间很紧迫,急需处理,突然性使得社会面对极大的负面因素,难以有效采取应对措施。二是长期性。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其通常并非偶然和孤立的,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很多,危机管理的时间较长。其三是不确定性,事前事后对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判断也往往是不确定的。其四是链条效应。通常危机会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到方方面面。其五是权变性。危机发生的诱因很多,对于发生过程中所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六是心理约束性。一旦发生危机,人经常表现出忧虑、恐慌、害怕等心理。这些心理状态会约束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其七是博弈性。在危机面前,双方都在一个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社会的稳定发展来看,重视危机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因此,必须从更高的审慎标准来看待危机事件,否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2.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当今公共关系是一个越来越紧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联性愈加强烈,因此,更需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危机意识,借鉴其他国家危机管理的案例,取其精华,以求达到减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与影响时间,更有效地预防社会发生系统性的风险。

  三、公共危机的诱因

  1.主观原因。如果管理部门对社会公共环境缺乏一定的认知度、适应能力不够,往往无法对危机的出现做出一个比较及时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对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在管理上效率不高,导致出现了不必要的疏忽和脱节现象。

  2.客观原因。自然灾害因素往往难以预料,有相对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会引起盲目和一定程度的恐慌,导致公共危机的暂时发生。例如,经济泡沫和间接性的通货膨胀使居民购买力下降,出现暂时的市场低迷,公共危机管理底气不足等现象。

  四、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加强“全局化”观念,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弊端进行有针对性地避免,架起“全局和局部、中央和地方接洽、整体和部分”的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在统筹全局、宏观决策的背景下,充分考虑危机可能发展的各种因素,注重借鉴公共危机事件所具有的波动性、范围性、全球性。创新构造知识型、有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由于相关部门公共管理系统至今存在部分漏洞,要有效改进其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和能力,就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建立一个有知识和有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当前情况下,公共危机管理依然是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多方面公众共同有序参与、反馈配合的,但为了经济与公共管理事业的稳定发展、迎接美好未来,有关部门亟需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时将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兴事物更好地融入危机管理模式中,并且尝试倾听大众的反馈与心声,促进集民智、顺民意的发展局面。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文章:

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03-21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11-08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09-27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05-15

高校的危机管理06-06

公共危机管理学习心得范文(通用11篇)05-29

浅议企业的危机管理08-26

团队中的危机管理11-10

危机管理的沟通原则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