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口译员的“危机管理”
引导语:“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这个词随着西方管理理论的引入而逐渐热门起来。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口译员的“危机管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在不仅是企业,政府部门也常常大谈“危机管理”。“危机”无处不在,但在中国人的眼里。“危”中有“机”,这才是“危机”一词的真意。从这个角度来说,之所以要进行危机管理,主要还是为了趋利避害,避免“危”,而寻找“机”。
在管理学的理论中,通常可将危机管理分为两大部分:危机爆发前的预计,预防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由于危机的出现往往具有突发性,因此“防患于未然”总是要比“亡羊补牢”的好。
“危机管理”的概念其实适用于各种行业,只是“危机”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而已。那么,在口译的现场,同传译员是不是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危机呢?遇到危机又需要进行怎样的危机管理呢?这些就是这篇小文想要讨论的话题。
以下我会列出现在所能想到的口译现场可能遇见的“紧急情况”,以及相应的对策,以便心理上有所准备,不至于临阵慌张。
1、技术设备问题
虽然现在的口译设备从以前必须布线,到现在可以不用布线,直接使用红外发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口译现场,尤其是同传现场所涉及到的设备还是很多的。有现场的话筒、扬声器、接收机、同传耳机、发射机、辐射板、灯光、舞美、电脑、大屏幕等等,其中任何一种设备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对于口译员来说,最常遇见的问题主要有现场的声音进不了耳机,或者是有很大的噪音,也包括现场发言人突然播放笔记本里的视频,声音无法通过话筒传进同传耳机。
对策:现场的声音进不了耳机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赶紧联系technician来解决问题。但是,耳机里有噪音,却常常是个棘手的问题。往往是会议开始的头天晚上,技术人员已经调的耳机里没有噪音了,但是第二天早晨一来,噪音很大,主要的原因是现场又启用了许多其他的设备,和话筒的信号相互干扰,有的时候技术人员另外单接一根线直接从话筒到同传耳机,就能够消除掉其中的噪音。但是很多时候是没有这样一根线的,所以有的时候,只能是在可以忍受的噪音条件下工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当同传听到的耳机里有噪音的时候,听众的耳机里一般也会有同样的电流声,所以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技术人员还是应该尽量和酒店人员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口译员来说,能做的一是盯着设备提供商去解决问题,二是在设备人员不尽力的情况下,联系主办方协调解决问题。至于现场发言人突然播放笔记本里的视频,事先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如果同传耳机里听不清视频的声音,那就有权不翻译,最多也就是好心地简单介绍一下视频可能涉及的内容。好在很多突然播出的视频,画面上都已经添加了subtitle了,细心的发言人也担心现场的人听不清楚。
2、客户挑错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句老话对于口译员来说也很适用。做了一些日子的口译员,尤其是交传译员,大概都有过被现场挑错的经历,挑错的有可能不一定是客户,可能只是又懂语言,又懂专业的“业内人士”。挑错也分几种情况,有些是善意的,有些是不怀好意的。善意的挑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因为有些内容口译员毕竟没有与会的代表熟悉,比如有些术语的专门说法,有些项目的前因后果,有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什么的,如果有代表能够善意的提醒,自然会对口译员给力不少。但是也有不怀好意地刻意挑错。这样的人也不少,他们挑错的目的有可能是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丰富,也有可能是为了挑错后下次用他自己提供的翻译,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些代表可能打心底里就对口译员的工作不屑。但问题在于,那些不屑于口译工作的人,自己又不愿亲自去翻译,而他们只有自己亲身去翻译了,尤其是去翻译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时,他们才会懂翻译的艰辛。
对策:对于善意的提醒,欣然接受,有不明白的地方甚至可以主动求教,而对于恶意的挑错,怎样处理可以视情况而定。如果是经验比较丰富的老翻译,可能会拼就不要报酬,愤愤地对可以挑错的人说,有本事你来吧,老子不干了!稍微嫩一点的翻译,可以找个茶歇的机会和“刺头”talk一下,问问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可不可以注意一下挑错的方式,并表示虚心接受他的意见。再嫩一点的翻译,至少做到不要一被人挑错,就惊慌失措,不管怎么样,除非客户明确说要把你换了,你还是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给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佳译文,努力让挑错的人挑不出来错。当然,要想少遇见这种情况,最终还是要从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入手,如果你能对讨论的内容了如指掌,挑错的人也就挑不出什么错误来了。
3、临时交传
“临时的同传可以考虑,临时的交传千万要慎重”,这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提前一两天通知你去做一个同传,可以考虑承接,因为同传是两三人的团队合作,而且毕竟对同传的准确度要求没有交传那么高。而提前一两天通知你去做一个交传,尤其是那些你可能不熟悉的领域的交传,就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了。我自己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客户提前一天告诉我,第二天有一个午宴和一个会见,说午宴就是随便聊聊,不需要做任何准备,而会见可能正式一点,但因为是外方公司的CEO会见中国的政府官员,估计也不会谈到什么深入的话题。所以只发了不多的一点参考资料给我,内容是关于双方在合作的一些项目的。第二天我去了,午宴开始还是寒暄之词,比较好翻译,但吃着吃着就进入了一些技术性的讨论,说到的一些专有名词,我事先因为毫无准备,一下子根本就反应不过来,幸好中方的一位技术官员帮了忙。而下午的会见就更无助。外方的CEO是美国人,英语很好,但说话太快,常常是没有听到他的开头,就说完了,而且他们谈的是具体项目的具体问题,搞得我度日如年。
对策:对于这种临时抓壮丁的情况,没有什么好的预防之策,因为它往往是突发性的,所以the best policy就是不要接这种临时的活儿,爱惜一点自己的羽毛和脑细胞,以免损害自己的声誉。不过,换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新鲜的感觉,可以刺激刺激自己。以前也谈到过AIIC主席Kremer也谈到过他自己一次类似的经历,颇为有趣。
4、遇到生词
这里所说的“遇到生词”,还不是一般的“生词”,而是发言中的关键词。有过口译经验的人大多遇到过这样的一个词,它是关键词,但事先没有准备到,就只能根据上下文反复地猜测,或者通过一些上义词“瞒天过海”。但是这个时候出来的译文就总会让听众觉得不到位,甚至起疑。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同传,就赶紧用自己的笔记本搜一搜词汇,电脑里装一个离线的词典还是有必要的,防止现场上不了网。还有一招就是求助于自己的同伴,如果她在旁边坐着而没有出去转转的话。如果是交传,那就得厚着脸皮去求教一下方家了。其实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求助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所以不要觉得没面子,毕竟口译员不是专业人士,我们事前所能准备的很有限。有很多现场的发言是出乎我们的准备范围之外的,我们如果不是精通这一行业的话,是无从知道正确的译法的。而且我们有的时候还会发现,有时候一个外宾提到一个词,你即使问了懂行的中国代表,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翻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聪明地选择不翻译的方式,就直接把英文词一搁,清者自清。不过如果是中文词,想要让外国代表理解,难度较大,可以采取解释或暂时省略的方法,等等再给出正确的译法。
5、同传箱简化、不用同传箱
现在神马都时髦“裸”,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裸翻”的情况。所谓“裸翻”,大致可以指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没有任何材料地“裸翻”,另一种是没有同传设备的“裸翻”,如果自己穿得少,那不属于“裸翻”的本义。有的时候,主办方为了省钱,或者因为场地不够,会采用简化同传箱的方式,例如,只用一张小桌子加玻璃隔板的方式,或者甚至连隔板都没有,就直接把口译员安置在会场角落里的一张长桌后。
对策:因为考虑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首要做的应该是进行教育,与客户沟通的时候就要说明,同传一定要有同传箱,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能保证同传的效果。我们国内的同传市场比较乱,大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因此没有什么战斗力。如果是在欧洲的话,他们的工会组织,尤其是国际口译员协会会代表译员进行集体谈判,从而保证译员的权益,在中国目前为止,译员主要还是单打独斗,处于无序的市场状态。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如果有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你也可以理解客户的苦衷的话,那你就只能自己吃点苦啦。因为没有隔音同传箱的时候,现场的声音和耳机的声音是同时传进耳朵里的,在你高度紧张工作的情况下,两种声音会相互干扰,再加上你自己的声音,三种声音交织,自然会影响到翻译效果。在此情形之下,只能尽量放低自己的声音,戴紧耳机,尽量依靠耳机里的声音,减少现场声音的干扰。如果是最极端的情况下,连耳机都没有,那就只能将自己的声音放到最低,尽量让听到的声音更大一些,这样有助于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和客户说清楚,不能保证翻译质量啦!
6、看不到现场
做同传,看不见同传,是件很郁闷的事情。据西方的学者研究,远程口译译员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人不在现场,有一种loss of control的感觉。因为人对现场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甚至包括嗅觉和触觉在内都会有助于人们形成对于现场和事件的全面印象。但实际做同传的时候,却又经常碰见不懂行的客户,将同传安排在一个看不见现场的地方。有的单位,别看那会议中心有多么多么地豪华,但给译员的不是一个小黑屋子,就是连窗户都不能打开的机房。所以可见,国内对于同传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自己的经历中,就曾遇见过同传箱放在幻灯片大屏幕背后、放在另外一间房间、放在距离发言人和幻灯片巨远的角落等等的情形。
对策:与其他情况一样,事先的沟通最重要。很多客户第一次用同传,或者用了很多次也没有人dare to教育他们,因此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同传就是做翻译,坐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是曾有不懂行的人在同传向其索取会议发言材料的时候答曰:“你们不是做同传的嘛,拿到材料还做啥同传!”这样超乎想象的蠢话嘛!所以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具体到同传箱看不见现场的情况,如果事先知道,尽量调整到一个能够看到现场的位置,如果事先不知道,或者沟通失败,要委曲求全,那就退而求其次,要求在同传室架设监控器,最好有两个,一个是给发言人,一个给幻灯片屏幕,这样可以弥补一点不在现场的缺憾。当然,也有的时候,客户什么也不提供,就让你全靠听,虽然同传表面上看起来主要是靠耳朵听,但实际上,眼睛看、鼻子闻同样重要。在全靠听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尽量避免出现loss of control的感觉,尽量让自己有一种对于会议的积极参与感,虽然那很难。这样的情况少遇见为妙。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具有危机应对的“急智”。中国政府近年来在一系列的重大突发事件中逐渐开始学会危机管理,而对企业来说,一般都专设有危机管理的部门(有的时候是法务部),因为人们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危机的发生不可能避免。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危机,那么后果将会是严重的。我们在最近的动车事故中可以看得很明白。危机管理虽然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需要,但是准备工作却是平时要不断做的。口译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平常的未雨绸缪对于临场的危机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写这一组文章,分享一些个人经验的目的所在。
7、一人一箱
曾经遇到过“一人一箱”的情况,如果没有记错,北四环的国际会议中心就有这样的会场。就是同传室特别小,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而另外一个人只能在隔壁。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两间还不是透明的,而是真的墙。我也遇到过虽然分两间,但两间之间是塑料相隔,中间是空的,那样的话还比较人性化。
对策:就像你能想到的所有接头的镜头一样,遇到“一人一箱”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敲墙来相互提示了。到了换班的时候,准备接替的人先敲两下墙,准备休息的人会意,说完嘴里的那句话,就停下来,由接替者继续。这情节虽然可笑,但偶尔还是遇得见。中国的发展太快,很多事表面上光鲜,背地里寒碜,看一个会议中心有没有达到国际水准,不仅要看光冕堂皇的大厅,美轮美奂的吊灯,也要看它的同传室做得怎么样。
8、同事很弱
同事很弱,一般是由于翻译公司或者公关公司随意搭配的结果。当然这些公司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一个好翻译搭上一个新手翻译,这样可以从新手身上搜刮更多的利润。不过,这种选择其实并不明智,因为一个很弱的同事,不仅会让更强的同事更累,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会议的传译效果,不止一次有过主办方发现两个翻译水平悬殊,当场要求换人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有可能碰见。
对策: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自己挑选搭档,挑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搭档,那样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有的时候,身不由己,出于种种考虑,接受了一个很弱的同事作为搭档,那么本着“国际主义”的原则,还是要发扬一点风格的。可以在开会之前提醒他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例如换班的时候应该怎样交接,翻译过程中如何尽量保持声音不颤抖,听到不懂的地方怎样应付等等。而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多关注一下同事的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地方他是在坚持不下去,恐怕还是要拔刀相助的。当然,也有一些翻译对此很反感,各做各的。这种情况下,会议的听众就“冰火两重天”,而发言人也似乎是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总之就是不能保证会议翻译效果了。
9、会议拖堂
会议拖堂的情况太常见了。在中国,大多数的会都会推迟开始,推迟结束。所以在中国如果要想9:30开始开会,最好通知大家9:00或者9:10开会,要不就得搞到10:00开始。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发言人走穴式穿梭于各大会场,但也有很多的发言人是没有什么经验的,他们一不控制时间,二不控制速度,三不控制内容,更不关心同传译员,所以就成了会议拖堂和延时的“罪魁祸首”。会议拖堂还和会议的主持人有很大关系。主持人好,有分寸,就会尽量把握住时间,因为来发言的人有的是官员,夸夸其谈,有的是赞助商,推销商品,有的是学者,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要说的很多,所以如果主持人不严格控制时间的话,是很难保证会议准点的。不过有的时候主持人也很难办,因为有可能讲话的人地位比他高,有可能钱比他多,有可能是他的前辈,所以两害权其轻,即便主持人想关照翻译,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对策:遇到会议拖堂,对同传来说是一种摧残,因为在工作时间外的工作会格外的累。拖堂的时间就像是那最后一根稻草,是一种重负。在这种情况下,上策是与主持人沟通,要求尽快结束,中策是坚持到底后要求增加工资,下策是碍于情面,硬抗到底。有的时候同传也会用一点小心思,例如,在观众提问的环节,代主持人说,我们时间不够了,只能提一个问题之类的,这些出于自我保护的white lie,绝对是善意的。
10、紧急情况
虽然我们在各式各样的合同里面常常都能看见所谓force majeure的说法,也就是不可抗力,但一般做同传的很少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但偶尔一两次的危险还是有可能出现的。记得多年前,刚开始做同传的时候,我的同学在另外一个会场,去看她的时候,她们的同传箱上面的顶板居然掉了下来,还好没有砸到人,不过也着实让她们担惊受怕了。另外就是同传箱里的小桌子,一般都是现搭的,如果木工不过关,有的时候一使劲就掉下去了,有一次桌子塌下去了,同事的水杯泼了,手机也摔了,很惨,我没啥贵重物品放桌子上,就湿了一些材料。5.12地震的时候,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望京的竹藤大厦16层做翻译,突然大厦摇晃了起来,窗帘刷拉拉地响,主持人在台上还说是不是地震了之类的话。同事还在那里敬业地翻译着,全然没有想到要撤退,因为职业道德告诉我们,如果现场的听众没有撤退的话,我们就不能离开。后来才知道好多公司的白领都跑下楼去了。
对策:虽然同传属于相对安全的职业,但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还是要小心为好。关于同传箱的问题,可以到现场时查看一下,现在的同传箱上往往都会放一个红外反射器,大家伙,看着就挺重的,那家伙要是砸下来,可受不了,还是检查一下箱顶的牢固性为好。至于箱子里的桌子嘛,一般都是加固了的,但也有特别容易掉的,可以请技术人员加固,或者小心一点,不要用手撑在上面,不要放水和贵重物品在上面。至于地震这样的情况,不会常常遇见,遇见也不要慌乱,根据现场的情况临时判断吧。
“口译员的危机管理”就暂且写到这里。其实口译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还是那句老话,如何从“危”中寻找“机”是特别重要的。但能从危险中找到机会的人,一定是那些有准备、有积累的人,没有经验的人常常会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慌张、无措。学会从危机中学会应对的技巧,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作为口译员的各方面的素养!
【口译员的“危机管理”】相关文章:
企业危机管理与危机沟通管理08-02
企业危机管理的原则-危机管理的内容10-22
企业危机管理及危机沟通管理知识06-20
什么是危机管理?06-06
企业危机管理09-21
高校的危机管理09-27
学校危机的管理09-17
危机管理简介10-10
危机管理的原则05-18
医院的危机管理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