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时间:2024-06-15 00:11:39 物流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与社会大量缺乏物流高级人才,另一方面拥有物流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并不乐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备。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有的物流学科理论尚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计算机、工商管理、交通运输或其他专业转行过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再加上大多没有从事物流实践的经验,因此,大多数教师在从事物流教学时,理论和实践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无法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正常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加之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甚至对在校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

  教学方法落后。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陈旧、实验设备老化,教材内容枯燥、教学手段落后。目前,高校教学仍主要采用教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需要具有针对不同情况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分析

  通过对国内高校和物流企业的调研,笔者认为,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课程

  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胜任不同岗位、灵活掌握和应用物流技能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方法与素质的培养。所谓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课程的份量,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针对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系统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进行必要的整合。删减重复内容,压缩不必要的课内学时。通过增、减、合、补等方法,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提供一些国内外物流专业发展前沿方面的实用课程,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多渠道择业提供方便。

  为此应开设:物流英语、经济学、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学、物流设施与设备、商品检验与包装、仓储、运输工程、国际贸易运输、国际货运代理、运输保险、供应链管理、Visual basic、数据库应用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另外,针对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师资支持,坚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二)建设高校物流实验室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物流专业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物流实验室已成为高校物流教学的重要硬件资源。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开展物流管理模拟实验,使学生亲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从事物流业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通过角色的定制分配,模拟商务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调度管理、综合结算、统计分析、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执行过程,让学生充分进行从客户需求、商务分析、货物入库、在库、出库、配送作业操作、车辆调度处理等流程的实际演练,理解物流各个环节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通过提供每个业务环节的过程演示,加深学生对物流管理流程系统设计思想和企业业务模式的理解。让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步、全部的实际操作,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及管理的了解和掌握。

  模拟实验既是动手、动脑的结合,也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既是实际技能的训练,也是理论知识的强化;既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脚踏实地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养成训练。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有针对性的建设物流实验室,重点关注实验室的实用性和现实价值。

  当前,一些高校的物流实验室由于缺乏实用性,只能成为摆设,浪费教学资源。我们认为应逐步建立实用型的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虚拟试验环境。另外,针对物流实验室造价高与经费紧张的矛盾问题,高校可寻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实现校企协作办学,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三)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比率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思考并解答问题,能够很好地应对物流管理中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在管理教学中首次使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现代企业涉及的物流管理问题一般是较复杂的综合问题,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具有创造性思维,并能严密推理、判断、表达及解决问题等实际管理能力。

  在物流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集体参与、以学员为主。充当主持人、发言人、导演、触媒剂、备用信息库等角色。另外,教师要注意物流案例的筛选问题,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良好配合的效果。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

  为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保证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为完成毕业论文,建立就业基础,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制造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

  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方面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创新了技术,企业也可以提高其知名度,真正实现了学校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结合。校内技能培训中心则开展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例如建设“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和“物资学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以及物资的认知实习,这样既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

  结论

  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上较为薄弱。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校企协作、校企双赢,以此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柔性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物流产业。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相关文章:

海尔物流管理运作模式分析06-28

京东物流模式分析06-22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分析07-08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分析05-16

企业物流管理的模式08-26

最新跨境电商物流模式分析10-25

京东物流配送模式分析06-16

物流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分析08-26

互联网+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分析10-04

企业物流管理模式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