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五拳的由来和特点

时间:2022-08-17 12:42:22 武术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少林五拳的由来和特点

  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拳种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拳术。作为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林五拳的由来和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林五拳的由来和特点

  上乘至精至神之术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简称为五拳,此外还有一些较为常用的简称,如少林龙虎豹蛇鹤五拳、龙虎豹蛇鹤五拳以及少林五拳,其中五拳最为精炼;另外还有多种别称,如具有宗派门户色彩的少林拳、具有禅宗静悟色彩的罗汉拳、具有至高无上色彩的少林镇山拳、具有秘密组织色彩的洪拳、具有朴素传统色彩的五行柔术等,更有“宗门拳术”、“宗门拳技”或 “吾宗拳术(或拳法)”、“吾宗拳技”以及“少林拳术(或拳法)”、“少林精技”等暗称;总之五拳俗称为五形拳,通称为少林五拳,儒称为五行柔术,释称为后天罗汉拳,道称为内功五形拳,帮称为洪拳,尊称为少林镇山拳。

  拳名大都扼要的反映某一拳术的主要特点,五拳也不例外,五拳这一名称准确地反映五拳这一拳术的外在特点即外部结构特点,假如不抓住这一特点而启用别的名称则五拳不再是五拳而成为别的拳术的,这一特点是有别于其它拳术而自成一门拳术的重要依据。五拳称谓的多样性反映着五拳自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与历史作用的多样性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形式的角色出现过,且拥有过不同的社会功能并起到过不同的社会作用,自然对其理解的不同而解释也随之不同。五拳拳名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质,五拳既属于象形拳又属于气功拳因此称其为五形拳或内功拳,这是从其自然性出发命名的;还有五拳既属于外家拳又属于帮会拳因此称其为少林拳或洪拳,这是从其社会性出发命名的。

  五拳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具体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诸多领域,如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匡扶正义的理念,故称为五行柔术;又如道家导引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吐故纳新的理念,故称为内功五形拳;又如释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明心见性的理念,故称为罗汉拳,但传统思想并非总是对其只产生积极影响,如宗派门户之见令其失去和谐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学性,保守思想差点令其命丧荒野而失传。

  据传五拳是由金元时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即秋月禅师所创,又多与南派少林之一湖南少林有关因此又称为“湘派少林五拳”,又因其拳与其它南派拳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被归入南拳一族。五拳的整个拳术的流程充满阳刚之美且始终遵循着少林拳术的固有特性,如拳走一线、拳打睡地、动中求静、外刚内柔、内外合一及禅拳一体等。仅从传说的内容来看五拳是少林拳术历史当中最全面最系统的历史最悠久的长套路拳术。

  五拳顾名思义是五种拳术的意思,是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术的统称,各个拳术称为拳式,五拳就是由龙、虎、豹、蛇、鹤五式组成;又把从每一盘膝势到立定势之间的一连串有序拳势的组合称为路,新五拳是由双路虎拳、单路豹、龙、蛇三拳以及双路鹤拳共七路组成。其他众多门派中也有以龙、虎、豹、蛇、鹤等相同的名称命名的拳术,为了与之区别各式单称时前面要加“少林五拳之”或“五拳之”等修饰语,如“少林五拳之虎拳”或“五拳之虎拳”,其余可依此类推。

  从五拳的整个套路的脉络来看,五式的次序应是虎、豹、龙、蛇、鹤,事实上现存的最完整的“五拳谱”即《少林宗法图说》中所收录的五拳确实是以虎豹为先、龙次之、蛇又次之、鹤拳则最后的次序所排列的,所谓龙、虎、豹、蛇、鹤的说法只是沿袭原始龙图腾崇拜的结果而已,如同人们在从太阳崇拜中衍化而来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之方位称呼中以“东”字起头的习惯一样,更何况龙在五行中恰好属东,即便是属于散式五拳的将氏五拳也都遵守虎、豹、龙、蛇、鹤此一五拳的普遍的拳式次序的。《少林宗法图说》是现存最完整的五拳专著,也是有关五拳拳式次序问题的范本,因此假如今后在五拳拳式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则必须以此书作为依据来进行处理。此外尽管证据不足,但有的五拳师似乎还主张把龙拳排在最后面即第五式而使其成为“虎、豹、蛇、鹤、龙”,事实上五式的次序到底如何无关紧要,只要依随普遍的做法就行。

  五拳在其传承上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即它是在数百年来一直只在僧徒间秘密相传,是世界上最隐秘寡默的拳术之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流入民间拳师手中并为凡世所称颂,但还是看不出因此而情况究竟得到有多大改观,反而至今还没出现一位响当当的五拳界的显赫人物,从中亦足可见其被束之高阁、尘封不动、无人问津乃至渐为世人所遗忘的处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成为拳术木乃伊,其实它在暗地里凭借其神力顽强地默默地活着变化着和发展着,不是不出现五拳师而是火候还没到。

  另外五拳的传承中还存在单传、多传、全传及失传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令五拳门派林立且令彼此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只传五式中的任意一式时称为单传,传授五式中的任何两式、三式或四式时称为多传,传授所有五式时称为全传,未传授到任何一式或尽管传授到整个五式但因其间落下很多势子而变得不全时称为失传。相对于《少林宗法图说》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单传例子有21手郝氏龙拳和赵氏蛇拳;多传例子有刘氏五拳;全传例子有没有省略掉盘膝势的具有181手的十三路李氏五拳和具有172手的十路樊氏五拳、省略掉每一路中的盘膝势且只具有五路的凌氏五拳;失传例子有赵氏蛇拳、刘氏五拳与传说中的具有173手的白氏五拳和只具有30手的散式五拳即蒋氏五拳;本书中的五拳共有虎豹龙蛇鹤五式七路217手,此五拳称为崔氏五拳或少林龙虎豹蛇鹤双练还原五拳:当头为总起式,紧接着为双路虎拳,其次为单路豹、龙、蛇三拳,再者为双路鹤拳,最后为总收式;两头总起式与总收式各7手、虎拳为59手(第一路30手、第二路29手)、豹拳为30手、龙拳为38手、蛇拳为30手、鹤拳为46手(第一路25手、第二路21手),共计217手。以上诸五拳大体上有四种分法,其一是根据拳术产生年代可分成旧五拳即李氏、樊氏、蒋氏及凌氏五拳与新五拳即崔氏五拳,其二是根据拳谱记录特点可分成右式五拳即李氏、蒋氏及崔氏五拳与双边五拳即樊氏与凌氏五拳,其三是根据各拳路之开头有无立定势可分成连续五拳与非连续五拳,其四是根据各拳势间是否合理连贯可分成整式五拳与散式五拳。

  五拳属于象形拳,拳势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这些动作形象地解释人的身心两方面的诸多难解的现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种动物,随着五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加深并受到“五为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最终定格在龙、虎、豹、蛇、鹤五种动物上。五拳又属于内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势与呼吸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五拳素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说,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说法误读为龙、虎、豹、蛇、鹤五式与神、骨、力、气、精五者之间有着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龙拳练神并不是说龙拳只练神不练其他四者,其实龙拳也可以练骨、力、气、精,之所以说龙拳练神是因为以龙之形解其拳之意最贴切的缘故,其他如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也都是这样。五拳既象形又内功,从形中取筋骨从内中取精神,无内不能运气,无形不能使力,运气使力是五拳的本质所在。

  五拳中包含着整散理念,这是古人的智慧使然,所谓整散理念就是有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整式的精意散存于散式里头,散式的总的精意又反映在整式里头;零散的各个拳势在某种理念的驱使下融汇成一体,又因每一散式都具有个性而可以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大大方便了学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去练功,可以阶段性发展,又可以很好地去领会拳术的精意。

  五拳是创意设计的产物,就是说五拳师们从一开始就以足够的耐心去精挑细选那些从自然界的凶禽猛兽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最得势最得力的动作与人体的特殊结构相结合来构成五拳的,从现存的五拳中可以领略得到他们并非做机械的模仿而是给拳术动作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开启了少林拳术的原创的先河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拳术革命。同时也等于在“少林拳术创编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拳术标准与拳术模型,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了技击界中的少林拳术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五拳师们的远见卓识最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从传说中的《五拳精要》到《少林宗法图说》的出现中足以看出古代五拳师们就从创拳伊始早把五拳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推动其合理发展的,并且为了它的尽善尽美不遗余力的。五拳是物质与精神、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很好的一个例子,也是具体体现着人的能动性的活标本,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时的必然产物。五拳能延续到今天与其相关著作的传流于世是密不可分的,少林衣钵后继有人全赖白纸黑字辛勤耕耘。

  五拳从其诞生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其诞生到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接之际即清末民初,此一阶段是属于五拳的潜伏阶段,在这一时期五拳一直在秘密中传流不为世人所知晓;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此一阶段是属于五拳的活动阶段,在这一时期开始陆续出现五拳传说、五拳著作以及五拳师并得到技击界的一定的关注,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祖国解放战争以及浩劫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继而迎接了全球化时代;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的现在,此一阶段是属于重建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它没有得到大家的足够重视和保护,因此谈不上发扬光大,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只要有与其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得去认真地挖掘、收集与整理,更重要的是从自我做起先把现存的五拳认真的实践并掌握它兼而进行理论研究工作,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瑰宝。

  五拳师们没有留下如何在实战攻防中运用五拳的具体方法,事实上五拳只是加强运使能力的气功拳术,只因把很多动作象拳术一样编排成套路而称拳而已,虽说是拳术但并不是把提高攻防能力为其根本目的的,而是强化人体内外各部位的功能并注入活力从而以最终达到“沉实厚重、活泼虚灵”为其根本目的的,这正是为何称五拳为内功拳的原因所在。人们一谈起拳术就马上联想起拳势与攻防的某种联系即拳势在攻防中的运用,没错一般拳术都是把实战中的一系列攻防动作按照某种原则下编排而成的,或许有人问五拳与其它拳术有何不同,当初五拳师们设计五拳时首先暂不考虑攻防理念而纯粹讲究拳术动作对人身的锻炼作用,即把如何才能使步法更加稳健、腰部更加灵便、手脚更加协调、眼力更加锐利以及气血更加畅流等问题放在首位。其实没有一种拳术能够网罗所有攻防变化的,攻防变化的演练是拳外的事情,如果不把着重点放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上而放在攻防转化意念上那么只能说对五拳理解得并不深刻这与买椟还珠无异,因此先把身子练的强壮如铁且令气力变得纯正之后再去练攻防才是正确的技击步骤,如果不是这样你纵有千万条伎俩也无济于事。

  总之五拳最终能使人达到运使之极致,身法之神化境界,练习者应精心玩此,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身步之法不期变而自变,当你把五拳练得“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实”之时面对任何敌人都能应付自如了。

  拓展

  少林拳的起源与发展

  少林武功起源于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的嵩山少林寺,这座名寺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北魏时期,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入中原,他见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尊跋陀所愿在嵩山建寺供养跋陀。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正所谓“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之所以名传古今,是因为它发展了少林武术的缘故。

  少林武术的起源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间(公元386-534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少林寺是皇家的寺院,朝廷赏赐了众多农田和庞大的田产。所以少林寺僧丁大多习武来保卫这些田产,这就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他们便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

  在少林的历史上,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将以其显赫的武功,为民族、为正义而战。从此,少林寺才使天下豪杰代代向往。而在这些故事中,以十三棍僧助唐王最富传奇色彩,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拥兵霸占洛阳,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并册封他的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在距洛阳城郊15里的柏谷庄囤聚重兵。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当时,唐王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民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但秦王李世民却被王世充困在洛阳监狱内。少林寺在柏谷庄有上千亩的田地,由13个武艺高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这13个和尚听说李世民被困后立即前往搭救,不仅成功地救出了李世民,并还活捉了王仁则,为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登基当了大唐皇帝之后,对少林武僧大加封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也都受到封赏,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此次事件以后,少林寺开始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两千多人,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

  传说: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飞等人曾得过少林真传。赵匡胤喜爱拳术,传下太祖长拳,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古代《少林拳术精义》一书说岳飞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飞的神勇力法使岳飞在反金卫国中立下卓著功勋。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也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在明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还曾参与官方的战争行动,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少林功夫在实战中经受了考验,确立了自己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少林高僧还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武功。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艺之长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有马战、步战、轻功、气功、徒手以及各种器械等许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后代弟子结合其中的武技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充实,成为名扬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功夫的传习方式十分丰富,主要以口诀为媒介,又与 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相结合,核心是师父的言传身教和弟子的勤学苦练。高水平的少林功夫传习,则往往取决于师父的心传和弟子的顿然领悟,这一境界又需要从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断修习方能达到,可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是由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的。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严格遵守宗法传承;而佛教的游方制度在根本上是开放的,进出自由。少林寺这种特殊的开放和封闭的两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下院,僧人总数达800多人。

  少林功夫信仰形态在明朝也发生了变化,唐朝以来的以观世音菩萨愿力为核心的那罗延金刚神信仰,演变为紧那罗王神授少林寺棍法的武圣信仰,并以此激励少林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

  清朝初年,朝廷为防止人民反抗,严禁民间习武,唯独少林寺院的僧众仍暗地练武不辍。他们为了避开清廷的查究,习武活动改在夜间秘密进行。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也叫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年间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席书锦编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陆上被脚踩出了48个深深的脚坑。

  辛亥革命前后,少林寺武功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武馆林立,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积极学习少林武功。当时武术往往被用来作为革命的实战手段,许多地主纷纷建立“大刀队”、“梭镖队”,练武成风,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林武术的发展,许多省、市成立了武术协会和体校武术训练班,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少林武术,少林武功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喜爱,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开始,少林武术成为全运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包括少林武术在内的武术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少林武术开始走向世界。2006年,少林武术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成为备受推崇的武术之一。如今,少林武术正在积极准备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古老的运动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少林五拳的由来和特点】相关文章: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04-24

婴儿睡眠的特点和表现04-04

精品咖啡起源和特点03-10

植树节的由来和意义03-14

少林武术的渊源09-15

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要求10-17

万圣节的由来和传说07-01

萨克斯管的历史由来和分类11-02

少林武术腿法教程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