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影视制作的假定性
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型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影视制作的假定性,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影视制作的假定性 1
众所周知,影视制作的基本美学特性是它的逼真性,但仅靠逼真性并不能使影视上升为艺术。影视制作之所以成为艺术,除了具有逼真性,更重要的是由于假定性。影视制作可以而且应该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影像和声音,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及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完全镜子式的重复再现。
影视广告制作的假设首先是由它的本体属性决定的。影视制作塑造的艺术形象和表现的客观现实都有别于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即形象并不等于原型。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创造成艺术形象,必然要集中、加工、改造,甚至“变形”。同时,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包括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等)也必然渗透在影视作品中,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我们在影视片中看到的一切,往往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东西。其次也是由它的表达方式和观众接受方式所决定的。影视作品通过光电技术将演员表演或摄影机捕捉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在银幕上,观众无法看到银幕之外的东西。除了本体内容亡的假定性外,影视作品还具有时间上的假定性,即通过一连串的时间序列反映生活。
除此之外,影视制作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人物(可称为角色)的假定。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由编剧、导演、演员共同塑造的。在塑造人物过程中,企业宣传片编剧、导演和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不一定完全相同,他们会分别对角色有所假定。在创作实践中,角色又总是被不断修改、调整、完善。
其次,是故事情节的假定。它指的是影视制作通过艺术的虚构和虚拟叙述历史、描绘现实、幢保未来。一般地说,影视制作的故事情节大多省基本的生活依据,并直接或间接地从现实生活中采集素材。但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编导们要对素材进行提炼、取台、加工和改进,使其更符合影视特性。
再次,是场景的假定。场景是人物活动的环境,上海企业宣传片是事件发生的空间依据。影视制作公司根据人物或故事的叙述需要设计场景,一般说场景设计应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影视制作的拍摄过程中要选择实景或进行美工布景,这一过程就体现了假定性。有的影片因不可能找到剧中的实景,只能用人工布景或虚拟场景。
此外,影视制作还体现为影视时间、空间、声音、色彩、艺术结构等方面的假定,企业宣传片呈现丰富复杂的艺术形态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影视艺术假定性的美学特性必定会更趋于复杂和丰富。影视制作的逼真件与假定性决定了其作品具有再现与表现、纪实与写意的美学功能。出于不同的审美意图,企业宣传片作品在处理逼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影视制作的假定性 2
戏剧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作为戏剧的衍生物,相对于戏剧来说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它就已经风靡全球。有很多人喜欢混淆戏剧和电影,显然那是不正确的。电影不能等同于戏剧,它只是借助了戏剧的壳。从根本上讲,是戏剧与电影各自媒介工具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本文也将由此入手,来阐明这两种艺术形态相互有别的艺术特性。
一、戏剧的假定性与电影的逼真性——“真”中求真与“假”中求真
戏剧和电影都是时空综合体的艺术, 都是以叙事为主、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电影反映生活的高度逼真性,因而它是在物象之真中求取艺术之真,即“真”中求真。戏剧艺术则由于舞台的限制而具有很强的假定性,它虽然是真人演出,却主要通过虚拟的时空、象征性的表演来进行艺术创造,以求取艺术之真,也就是说,戏剧艺术是在“假”中求真。
在戏剧活动中,时间被假定了,空间被假定了,舞台上的人与人被设置在“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每个步入剧场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沉浸在一个假定性的世界里:舞台上不需要有一匹真的骏马存在,演员一个翻身上马的动作,观众便可以想象他是挥鞭而去。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由于“假定性”的存在,让观、演双方都认同,并沉醉其中。假定性也是戏剧区别于电影的首要特征。而“真”中求真的电影,主要借助机械性的媒介工具, 通过摄影机镜头来进行时空的切换,把不同时间、相距遥远的镜头剪辑在一起, 再造出一个完整的银幕时空。例如在3D电影《2012》中,世界末日的迹象真实又可怕,世界上不少人都认为电影中所描述的事情会真实的发生。这种逼真感正是电影所要展现给我们的艺术体验。
因此我们便可得出,戏剧是“假”中求真实则真,观、演双方都明白这是假的,从而才能真实深刻的感悟艺术之美。而电影是“真”中求真实则假,没有人会在看完一部戏后问:“这是真的假的?”电影却会,人们在质疑电影真实与否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怀疑。
二、戏剧表演的不可复制性与电影表演的重复再生性
戏剧、电影虽然都是表演艺术,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戏剧艺术的魅力存在于舞台之上,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相互读懂所营造的。电影中的表演实际上是比较机械的,观、演者双方是不能直面交流,比起戏剧艺术,表演因过于完美而降低了真实感受,人和人之间所存在的无形的交流则因科技而变的冷漠。
1、演员表演是戏剧活动的中心环节。
剧目开场时,所有创作者都要退居幕后,将整个舞台留给演员们。一般来说,戏剧演员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表演他的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有时候会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于是便不可避免的要有适当的夸张。戏剧的表演是现在时,也可以说是进行时。从演员表演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戏剧的不可复制性。
2、电影演员的表演效果更多的在于后期制作。
由于电影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了电影表演上的一个特点:即电影表演就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因此电影演员必须是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里进行表演。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但由于过度在乎镜头,忽略了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对戏交流。
《茶馆》有话剧版和电影版。如杀刘麻子这一场戏,电影版展现出街坊邻居和路人们的围观,将街景生动再现。话剧版则用夸大刘麻子惨死的叫声和茶馆老板听到其凄厉的叫声的面部表情的方式来表现这一事件。由此便得出,戏剧艺术更注重演员的表演,而电影演员虽然也在演,但并没有真正的领会“演”之精髓,电影艺术的呈现更多的运用于冰冷的机器。
三、戏剧观众的灵魂共鸣与电影观众的视听感受
从以上所讲到的演出方式上来看,戏剧观众所面对的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而电影观众的眼前只有冷冰冰的银幕。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是直接的交流关系,而因为电影有着无限复制性,电影观众与演员之间是间接的交流关系。
观众从进入剧场观赏戏剧开始,座位是固定的,距离是固定的,每个观众因为不同的距离感,便会从不同的视角来欣赏戏剧,演员和观众之间是面对面的沟通。可以看出,戏剧的表演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相互碰撞的表演。而在电影中,观众与屏幕中的演员有着无法超越的距离感。因此,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是在享受一种视听感受。当你因为一部电影感动的流泪或者开心的大笑时,往往面对的只是冰冷的屏幕。无法真正的与演员产生共鸣,更不用说灵魂的交流,旁人看来,甚至是有点自娱自乐。就这点来看,戏剧的艺术价值似乎更完美的展现。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由戏剧改编的影视作品,就拿《天下第一楼》来说,虽说电视剧版的场景将更丰富、人物线索更庞杂、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感情描写,不像话剧仅以餐馆兴衰为主线,舞台剧中每个人物都是围绕着卢孟实服务的。但电视剧是冗长的,不像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观众在走进剧场观戏的同时,更能在戏剧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戏剧与电影,这样的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戏剧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则带动戏剧的改革和创新。无论是戏剧提携了电影还是电影拯救了戏剧,它们都是用艺术的手段去呈现人生的意义,从而让所有喜欢艺术的人们去爱世界、爱生活,相互努力共同进步。
【影视制作的假定性】相关文章:
艺术硕士考试复习资料:假定性06-03
影视制作步骤05-25
影视制作的流程12-20
影视制作镜头的技巧09-22
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04-07
影视制作合同06-19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08-11
影视制作中的彩色还原12-14
最专业的影视制作软件介绍03-16
数字技术对于影视制作的影响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