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初期唱法-评剧的中期唱法

时间:2024-06-06 19:00:17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评剧的初期唱法-评剧的中期唱法

  评剧曲调最早来源于冀东莲花落。包括莲花落调、什不闲调、民歌、小调、竹板书等,它不是一、二个单一曲调发展起来的。

  莲花落没有形成戏曲形式以前,还属于曲艺范畴,广泛流传于冀东广大农村。当莲花落发展到“拆出”阶段,如《王二姐思夫》《开店》《小过年》等,出现了上下乐句的对应性结构,说唱性加强了,标志着它已初步戏曲化。后来由于河北梆子的不景气,许多艺人投身到莲花落班社中来,莲花落艺人开始学习河北梆子音乐和身段,并借鉴了梆子的打击乐。梆子唱腔高亢、激越,莲花落艺人唱不了,他们把梆子板胡3-6定弦改为5-1定弦。唱腔虽然是河北梆子曲调,但由于调高降低了,假声唱法不用了,无论在风格上,色彩上和伴奏乐器上都起了变化。这就是莲花落艺人所说的“取消了梆子唱腔高音改平腔”,称之为“平腔梆子”戏。评剧至今仍保留着河北梆子的尖板、导板和流水板等。

  评剧向河北梆子借鉴,对莲花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唱法上也逐渐地在改善着。这对于形成评剧的大口落子唱法应该说是奠定了基础。诸如后来的李金顺、花莲舫和刘翠霞等著名演员,都是以真假声两合水的大口落子唱法为特点。评剧的真假声唱法,也和乐亭皮影有着血缘关系。老艺人成国祯曾说:“十句评剧九皮影”,在评剧尚为形成以前,乐亭皮影的唱腔很丰富,又有行当之分,莲花落艺人经常从皮影中汲取营养和经验。至今评剧曲调中仍保留着皮影的音乐成分。

  自评剧出现第一代女演员之后。以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等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在唱法上又出现了新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假声两合水唱法,如李金顺和刘翠霞,另是本声唱法(即俗称大本嗓),如白玉霜和爱莲君评剧第一代那辈演员中有很多人出身于天津的落子馆,也就是坤书馆。坤书馆内搭一小舞台,台前横着铜栏杆,女唱手们上台是手扶栏杆演唱。当时所唱的多为大鼓书、牌子曲、鸳鸯调以及梆子、皮簧等。民国初年,庆春班的平腔棒子戏轰动了天津,坤书馆看见蹦蹦戏受欢迎,让女唱手们改学月明珠的落子腔调,于是在十样杂耍之后由女唱手加演一出小戏,当年的李金顺和花莲舫就是在坤书馆里开始了演戏生活。由于各坤书馆称作落子馆。“落子馆”为评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及成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诸如李金顺、花莲舫、刘翠霞、白玉霜以及后来的爱莲君等,她们都是自幼在“落子馆”里受到曲艺和戏曲艺术的熏陶和锻炼的。李金顺以唱功见长,她的唱腔得到观众的广泛承认和欢迎,红极一时。当时的评剧青年演员也竟相模仿。她的唱腔特点是什么呢?这要从她的意识经历来分析。李金顺幼年时期曾学了一年多河北梆子,以后又改学京韵大鼓,既有真假声,又有大本嗓,我们从唱片中辨别到她的主要唱法是拔高音,变化不大,基本上以真假声为特点。应该承认,这种唱法已经初步进入戏曲唱法阶段了。另一种唱法是以白玉霜为代表的,包括以后的菊桂笙、刘艳霞和筱俊婷等。这些唱法的调高在G宫和F宫中间的选择,发音以本声唱法为主,也就是大本嗓唱法。本声唱法近似京韵大鼓等曲艺唱法,而上述的一些演员也多是自幼学唱乐亭曲艺出身,譬如白玉霜在同庆落子馆期间是学唱乐亭大鼓的,后拜孙凤鸣为师改学评戏。这种唱法的共鸣位置偏低,声音位置靠后,但它具有吐字清楚,中音深沉等特长,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承认和欣赏。上述的两种唱法,代表了以莲花落打底,梆子、大鼓唱法镶边的评剧发展第二阶段。

【评剧的初期唱法-评剧的中期唱法】相关文章:

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不同06-09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09-03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06-09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异同有哪些08-13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12-09

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是什么09-11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09-29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怎么融合01-07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异同06-06

通俗唱法概述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