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京剧的一些小知识
导语: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遍及全国,走遍世界,成为了对外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京剧的一些小知识,欢迎大家参考!
京剧音乐
1、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和西皮为主要声腔。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明朗、活泼,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2、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类板眼形式:一眼板(相当于四二拍);三眼办、(相当于四四拍);无眼板(相当于四一拍或八一拍);散板(既无板也无眼)。在各种声腔中,原版是变化的基础。除原版外,还有慢板、快三眼、导板、散板、流水板等。
3、京剧的伴奏称作“场面”。场面又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为管弦乐器部分,主要为唱腔伴奏,此外还演奏器乐曲牌和过门等过场音乐。武场为打击乐器部分,主要用于配合身段表演、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烘托舞台气氛、有机地协调统一唱念做打等。
京剧的行当
1、京剧可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行为男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武生、红生等。旦行为女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等。
2、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花脸(铜锤、黑头)、架子花脸、武花脸等。丑行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其中也可细分为文丑、武丑等。
现代京剧
1、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如梅兰芳的《孽海波澜》,《抗金兵》,程砚秋的《荒山泪》、《青霜泪》等。
2、狭义地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如:《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等。
关于京剧的知识
1.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属性(身份、职业)来划分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最早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随着京剧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后来衍化为七行(生、旦、净、丑、武、杂、流)。时至今日,七行中的后三行不再专立。于是合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几类。老生又可细分为安工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几类。武生又可细分为长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儿戏者。小生又可细分为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几类。
在旦行中,可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和老旦几类。
在净行中,可分为正净(又称“铜锤”或“黑头”,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并演权奸类人物)两类。
在丑行中,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在文丑中,又可细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个行当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不尽相同。唱功最重的当属老生、青衣和正净;其次则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老生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挺拔、苍劲,念白时用韵白。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旦行中青衣、花旦均用假声(女演员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风格上要求圆润、柔婉、妩媚。青衣用韵白;花旦用京白。正净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宽厚雄浑,念白时用韵白。如: 《铡美案》中的包拯。老旦用真声演唱,其风格苍劲、柔婉,念白时也用韵白。如:《辞朝》中的佘太君。小生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在风格上要求宽亮中带刚劲,念白时用韵白。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架子花重做派和念白,韵白和京白均用。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韵白,有时也用方言。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2.京剧的唱腔
京剧唱腔的种类颇多。如:二黄、西皮、吹腔、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昆曲等等。其中,二黄和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
二黄和西皮是两种声腔的总称。在这两种声腔中还包括着许多板式。如:原板、慢板、流水、快板、散板等。因此,从体制和结构的角度上看,这类唱腔均属于“板腔体”之类。
在一般情况下,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是一种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很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压抑的情绪;西皮的唱腔流畅、活泼、跳动、有力,是一种明朗、刚劲、激昂的腔调,很适合表现喜悦、激动、高昂及愤怒的情绪。
京剧的板式泛指其节拍和节奏形式。而其实质性含义有两种。其一,指其板眼形式,亦即节拍形式。通常,强拍被称做“板”;弱拍或次强拍被称做“眼”。其二,指下板的形式,即节奏形式。例如: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做“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腰板”;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才下一板,因而称做“截板”或“底板”。
板式的种类大致上分为四类:
(1)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如:慢三眼、快三眼。
(2)一板一眼类(二拍子)。如:原板、二六。
(3)有板无眼类(一拍子)。如:流水板、快板。
(4)散板类(节拍自由)。如:摇板(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散板(慢拉慢唱)、导板、滚板等。
3.京剧的服装
京剧的服装也称做“行头”。实际上,行头不是仅指衣服一项。按早期的惯例,它可分为衣、盔、杂、把四类。后来,发展为六项。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把子箱和旗包箱六类。大衣箱包括了蟒、帔、宫衣、开敞、褶子等;二衣箱包括了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包括了靴、鞋、彩裤、水衣、胖袄等;盔头箱包括了盔、帽、巾、冠、髯口、翎尾等;把子箱包括了刀、枪、把子;旗包箱包括了旗帜、帐帔、布景、道具等。
4.京剧的场面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其中,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文场中的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海笛、笙等。武场中的乐器有:鼓(单鼙)、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在文武场中,鼓板由一人演奏,在乐队中起着领奏或指挥的作用。
文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为演唱伴奏;
(2)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演奏过场音乐。
武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
(2)使场次、段落间,唱、念、做、舞间相互衔接;
(3)渲染舞台的情绪气氛。
京剧脸谱知识
一、脸谱来源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脸谱的远祖。
二、脸谱的特点
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议意味。一般说来京剧中的脸谱主要有以下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三、脸谱应用
在京剧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而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四、脸谱的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1.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真性的脸谱。如: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表示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单凤眼和七星痔。
2.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如:文官勾脸的典型——包拯。只勾白眉子,不勾眼窝和鼻窝,额面勾白色弯月,表示包拯日断阳,夜断阴。
3.抹脸:是用毛笔蘸白色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曹操在京戏中是奸雄,用大白的粉脸,脸上全涂白色。
4.破脸:是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揉、勾、抹三种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如:郑子明是京剧中采用破脸的典型人物。
五、脸谱谱式
京剧化妆使用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对比形式,按照脸部的结构、肌肉的走向、骨骼勾画在脸上;同时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
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大约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
以下为主要的脸谱谱式
1.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4.六分脸: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也称“老脸”。
5.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6.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特点是勾法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
7.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8.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色彩只有红白两种,形式近似“整脸”与“三块瓦脸”,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9.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普通元宝脸”、“倒元宝脸”、“花元宝脸”三种。
10.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11.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12.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13.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14.英雄脸:“英雄脸”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六、脸谱色彩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了强烈的审美效果。脸谱色彩的表现十分丰富,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切性格特点尽情流露于色彩中。它是性格化的。
1.红脸:忠勇义烈,有血性,如关羽、荆轲、后羿等。表示其他时,常含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2.白脸:阴险奸诈、凶恶或愚蠢,如曹操、赵高、司马懿等。也可代表和尙,太监脸谱或表示老人年迈。
3.黑脸: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如张飞、包公、崇黑虎等,也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4.蓝脸:刚强、粗旷、骁勇、桀傲不驯,如窦尔敦、雷震子、吕蒙等。
5.黄脸:智勇兼备、骠悍、凶残、工于心计,如典韦、宇文成都、土行孙等。
6.绿脸:刚勇、强横、猛烈、暴躁,如程咬金、牛邈、彭越等,也可表示绿林好汉。
7.紫脸: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常遇春、专诸、徐延昭等,也可表示面色不好或丑陋。
【京剧的一些小知识】相关文章:
儿童护理的一些小知识10-25
拉丁舞的一些小知识06-25
京剧脸谱知识06-29
京剧知识普及11-05
京剧知识大全12-28
京剧有哪些行话-京剧行话知识06-22
关于京剧的知识大全12-10
京剧的脸谱知识介绍09-29
京剧的基本知识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