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昆曲的舞台化妆知识及角色妆容的含义
8月16日的演出《三点一线》,虽是一出现代舞表演,但融入了诸多昆曲元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曲的舞台化妆知识及角色妆容的含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曲化妆知多少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它融合了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因素。从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来看,除表演处于戏曲核心地位外,人物造型也极为出彩,时刻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让人们随着那些涂红画绿的夸张脸谱、身着色彩斑斓戏衣的人物形象,进入一个多姿多彩的戏剧王国。这就是中国戏曲在人物造型上所表现出的亦幻亦真、魅力无穷的特色。
昆曲人物的化妆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注重艺术上的夸张、变形,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是非鲜明。人们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舞台上人物的外部形象装扮,可以映照出人物内在的品德与性格。
不同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以美化为主的化妆术,中国戏曲艺术的化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美化、丑化及夸张。
美化是用于修饰或掩饰演员五官的瑕疵,例如皮肤粗糙、面型过宽或过窄等,可以通过在面部涂抹油彩和脂粉或者贴片子等方式加以美化和修饰。
丑化是用于丑角,一方面是以此化妆来增加滑稽、幽默之感,另一方面为了反衬剧中主要角色的美丽容貌,把配角画得特别丑。
夸张手法大多用于动物、鬼神妖怪或个性强烈的角色,例如《武松打虎》中的虎型、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等。
一般来说,生行、旦行在舞台上的化妆,均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这种化妆方式有“千人一面”的特征,也就是说所有生行角色和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大体一样,无论有多少人物,他们从面部化妆来看都是一张脸。不过,虽“千人一面”,在颜色和化妆手法上又有细微的不同。
比如:在涂抹底色时有浓、淡之分。浓底色,一般用于老生和老旦,因这两个行当多扮演年长者,化妆使用的底色与年轻的角色要有明显区别,浓底色以偏向灰棕、黑棕色混合色为主,以显出角色已是暮年龙钟之态,如《连环计》中的王允、《牧羊记》中的苏武,《精忠记》中的岳母、《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等。
又如: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在“抹彩”的过程中,表演者涂抹在眉眼之间的“干红”颜色有大红与粉红之分。一般闺门旦角色,所使用的“干红”大多是大红颜色。为表示剧中人物是正值年少、青春俏丽的小姑娘,表演者在化妆时,还会特别在她们们面部的上方、脑门中间点上一个红点,使其显得更加天真活泼、可爱,有时也可表示她们是待字闺中、未出嫁的女性。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小放牛》中的村姑等,她们都是以这种手法化妆。
再如:生行中的武生行当,专扮演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青壮年男子。因此为了表现人物的英武之气,表演者在化妆时,特别在眉心到脑门之间画出一个淡红色的小“三角”形状,上面尖的指向发髻,以表现他们的英武之气。如《林冲夜奔》中的林冲、《界牌关》中的罗通等。在剧中扮演儒雅风流的书生,也就是小生行当时,表演者则需要在化妆时,在脑门上画出似彩虹形状的小“过桥”,即是弧形的红晕,以透出潇洒飘逸之气。如《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等。因此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从人物的化妆手法就可了解和区分出剧中的小生与武生的装扮。
旦行化妆所使用的“贴片子”,是一种把女性的额发、鬓发图案化了的装扮,也是中国戏曲女性化妆所特有的一种装饰方式。所谓“贴片子”系戏曲的化妆术语,需要把发片用刨花水梳理后,分别贴在演员的额头和两鬓。运用“贴片子”这种特别的化妆方式,不仅具有衬托面部轮廓、调整演员脸型的作用,使面部的胖、瘦、长、短更加适中,还可以达到美化人物造型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妩媚动人。这些化妆艺术与玲珑精致的盔头、色彩华丽的戏装相配合,构成了昆曲人物造型独特的形式美。
昆曲化妆中与生行、旦行的“素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于净行、丑行的脸谱化妆,采用强烈夸张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表演者的本来面目,表现人物的性格及身份。基本上因人设谱,一人一谱,有多少净行、丑行角色就有多少种脸谱样式,不相雷同,千变万化。
昆曲中的净行,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所表现的人物大多性格气质粗犷、奇伟、豪迈。因此,在脸谱色调上也强调以对比极强的颜色,来强化人物威严、勇猛、奸诈或诙谐、滑稽等的直观印象。在昆曲脸谱中,每种颜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
红色:表示赤胆忠心;
紫色:表示智勇刚毅;
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文士内有心计;
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
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
黑色:表示忠耿正直;
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
舞台上还有些人物是根据他们非凡的身份和本领来运用颜色。以金色涂面则为“佛”,以青色涂面则是“鬼”,在脑门上画只眼睛是二郎神等。此外,脸谱又可分成整脸、歪脸、三块脸、十字门脸等图案。
昆曲丑行,又称为“小花脸”。他们的脸谱扮装基本很简单,只是用白色粉在眉眼和鼻梁之间画上一个小小的“豆腐块”,随后再用墨笔勾画出轮廓,如《打虎游街》中的武大郎、《西厢记》中的法聪。这种“豆腐块”扮相给人以滑稽幽默之感。丑角除了扮演机灵活泼的正面角色,同时也可扮演反面人物,如《桃花扇》中的阮大铖,《燕子笺》中的鲜于佶。从他们的脸谱中,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人物的外形与内心的相辅相成,既对立又互相统一,通过表演者载歌载舞的演绎,透出“丑中见美”之情趣。
昆曲的妆容与装容
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昆曲演员在后台扮妆角色,称为扮戏,又称扎扮。其步骤为先作脸部化妆,称为“上彩”,然后戴网巾,后扮角色必须同时吊眼睛,其间包含发式的处理:旦角须贴片子,梳大头;生、末,净、丑等角色戴水发或发帚、鬓发等,然后系水纱。化妆完毕后再穿彩裤,穿布袜靴鞋,戴盔帽,穿服装。
妆容
昆曲传统妆容分两大类,即生旦的妆容与净丑的妆容。通常生旦的妆容表现肤色白净、红润,面貌端正俊秀的特点,所以统称为“俊扮”。凡俊扮以外的妆容皆属丑扮,又称“涂面化妆”。这一类妆容的特点是用色彩将原来的面目涂上规定谱式的夸张图案。
装容
传统昆曲服饰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以后又吸收清装、旗装的服饰特点,同京剧服饰差异不大,服饰在布料选择、图案色彩、刺绣工艺等方面都精雕细琢。
传统昆曲通常把服装称作行头。戏衣(行头)的名目有很多,主要有蟒袍、官衣、披、褶子等二十多种。布料上主要采用绸、缎、布等。纹饰有龙、凤、鸟、兽、鱼、花、云、水等。颜色则以红、黄、蓝、白、黑、紫、粉色等为主色,鲜艳热闹。由于色彩、纹样和布料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得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极具表现力。
在传统昆曲服饰的基础上,叶锦添、白先勇等人在服饰设计上做出了尝试,新版昆曲服饰柔化了色彩对比,更符合细腻江南人的心理特征。
昆剧艺术,昆剧的妆扮和道具,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讲究呢?
昆剧的妆扮,包括俊扮、面具和脸谱。俊扮又称素面,主要用于生、旦。早期的俊扮为搽花粉或涂胭脂,现在多改用油彩。生旦的俊扮以嫩肉色为底色,化妆后扮相的效果一则潇洒俊美,一则柔婉清丽。其中生角的化妆则尤为讲究。小生中有扇子生,也就是“白面书生”,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有武生,如《小商河》中的杨再兴;穷生,如《豆汁记》中的莫稽。这些角色虽然同属生行,但在化妆上则不能一样。普通的生角化妆,分为七道工序:上底油,拍底色,抹红脸颊,打通天,拍粉底妆,描眉打眼圈以及打口红(指不戴髯口者)。
一些比较特殊的角色就另有特殊的画法。比如,《豆汁记》中的莫稽属于穷生,为表现其时运不佳时倒霉的处境,直接描眉、画眼圈就可以了,这样化妆突出了人物面色苍白的造型,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其穷困潦倒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昆剧的面具主要有加官脸、魁星脸和财神脸等几种。在传统的昆剧习俗仪式表演中,昆剧演员们通过这些面具,化身为神仙来演出,让观众演员都置身于祈福迎祥的吉庆气氛之中。这些与面具有关的昆剧传统,在今天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学和民俗学研究价值。
昆剧脸谱是昆剧演员脸上的绘画,是在演员面部反映性格的图案和谱式,是昆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剧脸谱原分净、丑两大类,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明末清初以来,随着昆剧表演艺术的日臻完善,逐渐发展成净(大面)、副(二面)、丑(小面)三个基本行当的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其中以净行为主。净行的脸谱大多重施油彩,图案复杂,因此称为“花脸”,其中又可分为红净(红面)、黑净(黑面)、白净(白面)三大类以及某些和尚戏的脸谱。
一般来说,脸谱色彩代表着人物的性格(如红忠、黑猛、白奸等),其中以红、黑两色脸谱为主,故有“七红、八黑、四白、三和尚”之说。除表示性格外,脸谱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包公的皱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孙悟空的猴形脸庞则表示他本是猴子。昆剧的道具称为“砌末”,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砌末”一词,早在金、元时期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北曲杂剧和南戏中,后来的昆剧也沿用了这个表示舞台道具的行话。
传统的砌末有意识地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自然形态,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戏曲舞台上并不回避“露假”,用旗子舞动表现波涛汹涌,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这些砌末与演员的动作、形象相结合,不是简单地仿制现实生活中的物品,而是用一种艺术的形式,在戏曲中被颇具感染力地表达出来。砌末的这种虚拟性和象征性与中国戏曲的表演风格是一致的,运用砌末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非常强调表情姿态的鲜明、准确、传神,如挥动马鞭来表达各种骑马的场景等。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有一部分小砌末比较写实,但在写实中还包含一定的假定性,如各种生活用具,包括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等。但它们并非将生活用具照搬于舞台上,比如烛台,在舞台上就一般不会让它真的点着。另一些砌末是通过变形、装饰,使之具有更明显的假定性,比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在舞台上则用来表示交通工具。此外,戏曲中的砌末还包括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以及各种表现环境、渲染气氛的物件(如布城、帐幔、旗号、器仗、桌围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一些剧情需要的特殊道具。
【昆曲的舞台化妆知识及角色妆容的含义】相关文章:
日常上班妆容的化妆步骤01-03
舞台妆化妆步骤讲解04-01
韩式妆容与日式妆容的区别08-13
打造完美妆容的技巧10-29
日系模特妆容的特点07-03
夏日妆容眉型推荐10-18
夏季让妆容持久的小技巧09-25
日常春季妆容画法06-19
艺妓妆化妆步骤10-19
巧用日用品打造美丽妆容06-19